第一章
1. 测量学一一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 的一门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
2. 测定一一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 通过测量和计算, 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 或把地球表 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地形——图纸(数据)
3. 测设一一就是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 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作为施工 的依据。图纸(数据)——地形
4. 铅垂线一一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铅垂线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5. 水准面一一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 水准面是受地球重力影响而形成的, 是一个处处与重 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并且是一个重力场的等位面。
6. 大地水准面一一水准面中与平均海水面吻合并向、 岛屿内部延伸而形成的封闭曲面称 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7. 大地体一一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
8. 绝对高程一一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称海拔。 9. 高差一一两点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相等)
10. 相对高程一一地面点到某一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11. 在10km为半径的圆面积之内进行距离测量时,
可以把水准面当做水平面看待, 而不考虑
地球曲率对距离的影响。 就高程测量而言, 即使距离很短, 也应顾及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12. 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区别?
答:测量上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的。 分也是按顺时针方向编号的,因此它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时针方向计值,象限按逆时针方向编号 13. 测量工作的两个原则及其作用。
答:“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的方法是组织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它可以减少误 差累积,保证测图精度,而且可以分幅测绘,加快测图进度。
“前一步测量工作未做检核不进行下一步测量工作” ,它可以防止错漏发生,保证测量成果 的正确性。 14. 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 答:测高程,测角和量距。 第二章
1. 视准轴一一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或视线。
2. 视差一一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 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运动。 这种现 象称为视差
(1) 形成原因 :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由于视差的存在会影响读数的正确性, 必须加以消除。
(2) 消除方法 : 重新仔细的进行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为止。 3. 水准点一一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程的控制点称为水准点。 4. 水准测量的检核:
(1)计算检核: B 点对 A 点的高差等于各转点之间高差的代数和,也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 去前视读数之和(除次数)
( 2)测站检核:变动仪器高法和双面尺法
(3)成果检核:a.附合水准路线一一从一已知高程水准点出发,沿各待定高程点进行水准 测量,最后测至另一已知高程水准点所构成的施测路线,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不加任何改变地直接应用于测量的计算中。
这是由
于测量上所用的方向是从北方向 ( 纵轴方向 )起按顺时针方向以角度计值的, 同时它的象限划
(角值从横轴正方向起按逆
)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数学上的三角函数计算公式可
(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
b. 闭合水准路线一一从一已知水准点出发, 沿各待定高程点进行水准测量, 最后仍回到原水 准点所组成的环形路线,称为闭合水准路线。 (为零)
c.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水准点 BM出发,沿待定高程点1、2…进行水准测量,其路线既 不附合也不闭合,称为支水准路线。 (往返)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仪器的安置、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平和读数等操作步骤。 第三章
1. 水平角一一由一点到两个目标的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称为水平角。 2. 二面角一一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间所夹的水平角, 面间的二面角。
4. 竖直角一一同一竖直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称为竖直角。
5. 竖盘指标差一一竖盘指标偏离正确位置的差值称为竖盘指标差。
6. 经纬仪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 ? 答: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竖轴竖直和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7. 竖直角和水平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角值都是度盘上两个方向读数之差 不同的是竖直角的两个方向中必有一个是水平方向 在观测竖直角时,只要观测目标点一个 方向并读取竖盘读数便可算得该目标点的竖直角而不必观测水平方向。
8. 观测误差:瞄准误差(无法消除)读数误差 第四章
1. 直线定线一一当两个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使量距工作方便起见, 可分成几段进行丈量。这种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2. 相对误差一一往返丈量的距离之差与距离的平均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 公式:|D往-D返|/D平均 钢尺量距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应大于
1/3000。
3. 直线定向一一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称为直线定向。
4. 真子午线方向一一通过地球表面某点真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称为该点的真子午线方向。 5. 磁子午线方向一一地面上某点上磁针静止时轴线所指的方向线称为磁子午线方向。 6. 磁偏角一一通过地面上某点的磁子午线方向与真子午线方向不重合, 磁偏角。
7. 子午线收敛角一一通过地面某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子午线收 敛角。 8. 方位角一一由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1. 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
x, y)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
就是过这两方向线所作两竖直
2. 高程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 H的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 3. 图根控制点一一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的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
4. 导线一一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 称为导线。 这些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5. 闭合导线一一起讫于同一已知点的导线, 称为闭合导线。 存在着严密的几何条件, 具有检 核作用。
6. 附合导线一一布设在两已知点之间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具有检核观测成果的作用。
7. 支导线一一从一已知点和一已知边的方向出发, 既不附合到另一已知点, 又不回到原起始 点的导线称为支导线。
8.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量边、测角和连测。 9. 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几点(问答)
(1)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4) 导线各边的长度大致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应不大于 350m也不宜小于50叶
(5) 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10. 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缺点?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答: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是建立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常用的一种方法, 特别是地物分布较复杂的建 筑物,视线障碍较多的隐蔽区和带状地区,多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小三角测量: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隧道、 桥梁等工程,在建立平面控制时, 广泛采用小三角 测量。与导线测量相比,它的特点是测角的任务较重,但量距工作量大大减少。 第七章
1. 地图一一按一定法则, 有选择的在平面上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图, 称地图。
2. 地形图一一按一定比例尺, 用规定的符号, 表示地物、 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 3. 地形图比例尺一一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 为地形图的比例尺。
4. 数字比例尺一一 一般用分子为 1 的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
5. 比例尺精度一一把图上 0.1mm 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根据比例尺的精 度,可以确定在测图时量距应精确到什么程度。 另外, 当设计规定需在图上能量出的实地最 短长度时,根据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确定测图的比例尺。
6. 比例符号一一有些地物 (如房屋、 稻田和湖泊等) 轮廓较大,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按测 图比例尺缩小,并用规定的符号绘在图上,这种符号称为比例符号。
7. 非比例符号一一有些地物(如三角点、水准点、树和里程碑等)轮廓较小,无法将其 形状和大小按比例绘到图上, 则不考虑其实际大小, 而采用规定的符号表示之, 这种符号称 为非比例符号。 8. 半比例符号一一对于一些带状延伸地物(如道路、通讯线、管道等) 缩绘,而宽度无法按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称为半比例符号。
9. 地物标志一一用文字、数字或特有符号对地物加以说明者,称为地物标志。 6. 地貌一一地貌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状态,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等。 7. 等高线一一等 高线就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8. 等高距一一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9. 等高线平距一一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
10. 首曲线一一在同一幅图上,按规定的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也称基本等高线。 11. 计曲线一一为了读图方便,凡是高程能被 计曲线。
12. 间曲线一一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 13. 助曲线一一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 14. 等高线具有哪些特性?
答:( 1 )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 3)除在悬崖和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 4 )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平距相等则表示坡度相等。
5 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加粗描绘,称为
,其长度可按比例尺
称 通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第八章 视线水平时 D=Kl( K=100) h=i-v 视线倾斜时
L=Klcos a D=Lcos a =Klcos 2 a h= ?Klsin2
a +i-v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