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探讨

来源:知库网
对高 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探讨 任超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3)01-0054-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工作的t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需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iliil ̄着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分析我国离 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现状,提出对高职院校德育进行创新教育的对策,是我们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网络媒体的推广、使用和市 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正在丰富和充实着高职生的精神世 界。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对高职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产生了冲击。因此,如何创新德育模式,如何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是 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己学校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有些学校提出分群体德育模式。这种 模式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实际,将高职生分 成若干不同群体,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群体教育,如新生教育、 女生教育、贫困生教育、疾病生教育(身体疾病、心理疾病等)、问题 生教育、毕业生教育等。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2.加强课程建设,彰显自己的特色。 1.高职德育模式缺乏特色创新。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 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 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在德 育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而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职业 道德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有些院校虽有有开设, 但是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 伐,具有滞后性。有些高职院校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德 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 这种教学方式面前只是纯粹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自我教育的主 体。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 效果。 2.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 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 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 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 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重视 度不够。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 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 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 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 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3。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做到相结合。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设 定的。在岗位的任职条件上强调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理论教学 上强调“必须、够用”。应该说,这些要求有利于高职教育克服学科 化、理论化倾向,避免出现压缩型本科式教育模式。但一些院校没有 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重 知轻德”的倾向,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一点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基 本技能就能胜任岗位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意识淡薄, 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因素。 4.高职院校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所以不 要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教育的方式应有自身 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信念。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作为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 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组建专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 组,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方式,研究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价值 观目标和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着手教材建设,编写 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体现“职业性”的职业道德教材;深入开 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信息,提炼 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提炼专业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文 化素质教学中。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 有效载体。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认同社会通行的道 德规范和准则,进而转化为自我内在的道德情感、意识,形成一定的 品性,并付之行动以调整相应的人际关系。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 肯定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完全是约束人 们行为的消极防范力量 文化的本质也是人类为了追求自我完善和自 我发展,使人的社会生活更美好。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让培养的高职人 才不仅是有知识、有业务专长的人,而且是有教养、有人文精神、有 道德修为的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 都关涉人的心灵和如何为人处世,因而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和必要。价 值理念、责任意识、诚信品格、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优秀企业文化 的核心元素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的本义就是 让高职学生懂得并遵循一定的职业操守,熟知进而认同企业精神,追 寻高品质的职业生活,通过自己出色的业务工作为社会公众和自身创 造美好的生活境遇,实现职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 必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高职人才的竞争力、适应性,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快速成才成长。 4.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 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 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当前新 制,学生公寓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 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 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思想道德、知识素 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 养、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德育教 能发挥不够的问题。 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主要途径 从正确把握高职教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目标 出发,深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 新途径、拓展新载体,在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的同 时,紧密结合专业教学、文化实践活动以发挥全方位合力作用。 l_德育教育模式不要千篇一律。 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德育教育中取得了许多的经验,高校应根据自 参考文献: [1]张晓静.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J].河南教育(中旬). 2011(04). [2】陈小奖.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 2010(23). [3]陶晓宁. 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大学时代.2006(06). [4]李亚杰. 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 任超(1983一)女,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德育教学研究。 054 l时代报告2013年1月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