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的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也给学校带来深刻的影响.
九十年代末,中国教育界在追求升学率的狂热中又重提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源于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较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在大学生中而后中学生步其后宅.据说这是电信仰危机引发的思想混乱,但此时的大中学生似乎性格已经形成,再难以用旧式的教育方式重新规划他们,做为教育者不得不翻新花样,算是亡羊补牢吧.
俗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做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还是育人,一段时间里我们忽略了后者,算是失误.后文仅就在校中学生现状作一分析.
目前在校学生比起过去时代,有人认为比较难调教,但本人认为也有不少长处. 1、少门第观念,团结友好
由于时代的误会,现成又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但这种差距给学生的影响不大,富家子弟大都较有家教,少见纨绔子弟。且富团结精神,注意与周围的同学搞好关系,少有欺人现象。贫家子弟亦少见自卑,学生班级集体容誉感强,也比较抢团。
2、生活内容较丰富,见多识广
部分同学随家长创业,走南闯北,另一部分外出旅游机会多,游历名山大川,到过许风景名胜区。天南地北,增长见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有利于写作教学。
3、待人接物灵活,不固执
记得一次课堂上批评了两名说话的学生,而且比较严厉。结果当天他们就立刻送了贺卡来(时逢圣诞节),我只好破“涕”为笑,心情也豁然开朗。没想到他们这样“主动”。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也为之感动,师生情谊常常表现在这些小事上.况且分明已经表示他们知道自己不对,认错了.
4多数家长尊敬教师,重视教育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注意与班主任及课任教师搞好关系.近年来我们教师请吃的不少,这在过去年代里是少见的.
当然在校学生也存在许多性格弱点,如:
1、 爱面子,听得表扬听不得批评.这种情况教师忌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不妨以幽默方式解决.也可下课个别谈话解决问题.切忌讽刺挖苦,哪怕是很差的学生,容易造成对主,造成教学障碍.
2、 班级大,学生多,个个有性格.这一点教师需要细腻的教育方法对待每一个人,读懂他们.如有学生上课出个怪声,引起课堂大哗,不必过于认真.一般情况是课堂有些沉闷,发泄发泄,只是有的学生能忍耐,有些好动的学生就忍不住了.上午第四节课常常有这种现象.
3、有爱好但不够刻苦不够执者
喜爱美术的不少,也能画几笔,但出色的不多.会弹琴的不少,但多数怕长跑,也少自愿练习者.应多鼓励,多督促并树立榜样.
4、希望教师看重自己
教师把有些力所能及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工作交给他们,常常做得很好,差生更是这样.如派差生作科代表、班干部.实际上当今学生多有好胜心理,不 妨给他们机会施展一下.有时,因为散漫习性,常常做不好,不要过于计较,关键是把这个学生带起来. 5、差生较难教育,劳心劳神
这部分学生是教学难点、重点,他们常常使我们花费多半精力对付的教学对象.
有的人三年之后见效果,也有的人费了很大的劲,效果不大,也应视为正常。因为教育不是工业生产,只要每道工序不出问题,就会全部正品。况且学生走校小门,前景难以预料,所以对差生不要看得不可改变,他们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可塑性很强。有些地方目前的教育力所难及也,不可勉强。况且我们成年人也不是事事时时却能醒悟的。
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
黄 群
教育转化后进生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十几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转化后进生必须运用心理学。
一、 从心理上接受后进生,并关心和爱护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葛顿说过:“人需要感到自己被他人接受,孩子需要感到自己被家长和教师接受”。从心理上接受后进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一般说来,被老师“接受”的学生,心情愉悦,容易产生动力,发挥潜能。不被老师“接受”的学生,容易沮丧,变得消极,不求上进,甚至有抵触情绪。大凡班主任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后进生则是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在于,无论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师有责任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才,不能因部分学生“后进”而另眼相看。有的学校提出了“关心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口号,是非常正确的。作为教师,不但要从心理上接受“后进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亲近,而且要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当后进生感到自己被老师接受,被同学接受时,他们便不会感到孤独,就会渴望改进自己的行为,把自己融入班集体之中。
对待后进生,有两种错误的偏向,一种是采取“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怒目圆睁,破口训斥,甚至实行体罚。其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引起后进生的消极逆反心理。一种是漠然处之,不关心,不过问,让其自生自灭。这比高压政策更伤其心,“高压”还包含着关心,只是方式不对,冷漠的态度易导致后进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二、 了解把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消除其心理障碍
了解后进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钥匙。班主任应深入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探寻心理病因,消除心理障碍,激活内部积极因素。后进生并非先天落后,“学习失能”的情况或智能不足的情况极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具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方面来讲,诸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学习动机低落,上进心不强,焦虑紧张,缺乏自信,专事学习以外的事等,这是后进生后进的心理成因。而一旦与“后进” 为伍,后进生又多添一些心理障碍,主要有(一)自卑心理。由于学业或操行较差,老师不赏识,在同学心中也无地位,产生自卑感,心理潜能受到压抑,智力资
源不能得到很好开发。(二)畏惧心理。由于成绩不理想,屡遭失败,心理压力太大,考试怯场,有畏惧感。(三)嫉炉心理。有好胜心,但又不能取胜,自己做得不好,又不认可别人的成绩,不服气,说快活,煽阴风,影响他人进步的同时又阻碍了自己。这些心理障碍,又进一步妨碍了后进生的进步。但是,后进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绝大多数后进生都有进步的愿望,在某种标准下,有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把握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方能做好转化工作。
三、 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次,他到一所中学里交给一个班主任一份名单,颇为神秘地悄悄告诉老师:名单上列出的是他的研究者在经过各种测验后认为最有发展前途和最有可能成才的学生。其实这是他随机抽取的,名单中也包括较差的学生。一个学期后,奇迹出现了,所有名单上列出的学生的确较其他学生发展更快更出色。罗森塔尔在研究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研究者暗示给教师名单上这些将是成功者。因此教师在平时教育活动中也常给这些学生暗示,并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这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从而更利于他们的发展。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是一种心理效应。这说明,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前提。要转化后进生,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首先,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树立信心取得成功的故事。如数学家华罗庚没有上过大学,童第周转学到一所教会中学时第一次考试只得58分,达尔文读书时曾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但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获得了成功,成为称著于世的科学家,以此鼓励学生。其次,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指责。荣誉感是一种内动力,激励可以使人奋发,倍添干劲。后进生批评听得多了,一句表扬很可能唤起他潜于心底的热情。俗话说:好言一句暖三冬就是这个道理。其三,切忌不当的批评。例如“一棍子打死”式的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废物一个”,不可救药“等,这种批评容易使学生更加自卑,走向失望和绝望。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时应把成败归于努力与否不是能力的有无。
四、 创造条件,满足后进生成功的心理需要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更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渴望。老师要引导他们参加到能表现他们的长处和证实其价值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培养其进取心和成功的意识,如课堂提问,要鼓励后进生,踊跃发言,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给他们一试身手的机会。在充分的信任中委以责任甚至委以重任,如可以让经常迟到的学生担任考勤,让常迟交、欠交作业的学生负责收作业本,学习不好但劳动卖力的可以做劳动委员,成绩不好但体育拔尖的也可以做体育委员,把他们由被管理者推到管理者的位置,通过管理他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笔者担任的97届初中毕业班三(2)班班主任时,班里有位学生小袁,是一名留级生,纪律散漫,学习不努力,上课讲话,成绩极差,甚至讥讽老师,被称为“刺头”。但他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数学教师笔者破例任命这位几何成绩仅有30多分的学生为几何科代表,给他一种压力,一种约束,也给他一个成功的希望,并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告诉他,要求他克服不良习惯努力上进,并经常告诉他,要求他克服不良习惯努力上进,并经常帮助、
督促和鼓励他,结果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原来老师找来补课还逃跑到主动要求老师补课,从一个捣蛋的学生到被评选为校学生工作积极分子。成绩也上去了,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毕业会考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真光中学。这位学生后来在一份贺卡中坦露了心声,说:“我是一位留级生,您非但没有“对付”我,反而格外地关心我,还让我做您的科代表„„,您和班上的同学都给我信心,没有戴有色眼镜看我,我知道要振作了,下了一个决心,要做一名出色的留级生”。
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是其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运用心理学做好转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给予关心和爱护,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消除其障碍,帮助其树立信心,并创造条件满足其成功的心理,“不愁东风唤不回”。
最深的体会
赖艳霞
做老师以来,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问自己,虽然只做了短短7年的教师,看看自己,转变真的是挺大,体会最深的恐怕还是:教师的人格力量。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戏台上的面具或面谱。人们发现,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反映出一种身心相一致的“这一个”的稳定的品格,正如戏台上不同角色的不同面具,向观众显露出这一角色的部分本质。于是“面具”一词又被借喻为“人格”。老师人格作为职业人格,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有力有效,根本来源于其本人对一定价值准则体系的信念、热情,来源于他本人对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持乐观主义的情绪,善于激励自己,也能感染、鼓舞别人。这种“魅力”往往是使学生自发地对老师模仿,认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即所谓潜移默化。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来源于教师在于学生日常交往中所流露的灵魂世界,还在于其人格的稳定性和坚定性。作为教师必须保持在心与口的一致,言与行的一致,在整一个人生历程上的一致,它拒绝萎琐,也拒绝伪善。
杨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介绍了吕志范了老师的一席话,现摘录如下:“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一段感人而富有教育智慧的话,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教师人格。鉴于以上思考,这里列出跨世纪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素:爱心、民主、求真、践履。
(1)爱心。
教师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则没有教育。夏丐尊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上的水是属于什么?没有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博爱就是这种弥漫在班级之池的水,滋润者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博爱之博大,还在于因材施爱,因时施爱。既要关注各类问题学生,也要关注广范层面上的“中等表现”学生,而对所谓问题学生,只要对其不易觉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总之,用教师的爱去唤起学生强大的主体力量。必要的宽容也是教师博爱的体现;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袒护,而是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使学生走向自律。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优秀学生深得老师喜爱,但在临近期终考试之际,他因一时贪玩,没有完成他布置的作业,老师发现其宠爱有加的学生竟然不做完他布置作业,非常恼火,加之临考,想借机敲敲警钟, 便在一次课上公开批评了他。之后结果可想而知,活泼外向的他从此沉默,见了老师兜路走„„
总之,博大的爱使教师人格的核心内涵,没有博爱,那么整个教师的人格力量便树立不起来了。
(2)民主。
民主是什么?在魏书生那里,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对学生主体价值。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特别需要对话的平等,这里介绍一个“请”的效应,就是很好的证明。凡是多讲“请”。民主的人格从另一方面反映为善于自控,能延迟满足,克制个人意志与扩张欲望的膨胀,克制冲动,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坏情绪左右了自己的思绪。
(3)求真。
在教师的工作空间中,会遇到许多不解和未知的问题,教师应以坦诚和自觉的探究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自己探究的过程袒露给学生。不唯上,不唯势,不唯
书,只唯理。教师的人格影响,在于鼓励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在于让学生明白,在科学与正义面前,人人平等。
(4)践履
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是一个貌似容易,却难以真正做到的自我要求。从小事做起,从改良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先扫一屋后扫天下,知行合一,比如我是个数学老师,发现学生做题粗心、马虎,便以以身作则,每道题都认真演算给学生看。学生便模仿起来,作业也认真的许多!
博爱、民主、求真、践履构成了跨世纪教师的人格特征。当然,教师的内涵,文化内涵也应丰富,有知识有文化。有句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用教师的地位来压学生,而是以德服人,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吸引学生学习、生活、思考。我想,这就是我做教师以来体会最深的。因为我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心与心有沟通,学生发自内心叫一声:老师好!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曹红梅
近几年来报章杂志,社会舆论对语文教学的弊端进行大肆渲染,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重感悟”“老师要从演员的地位转化为导演的地位”等语文教学的新理论。语文教学需要改革,但不管如何改革,语文教学的任务,即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最终目标还是不会改变的。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近两年来我在培养学生的“听、说 ”能力方面的点滴体会。
我校每周星期二、四上午上课前十分钟为语文早读时间,其他班一般都是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厌烦,效果不大。我充分利用这十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第一学期进行“听”的训练,形式为“听新闻——说新闻——记新闻”。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在“听”方面出现问题。他们由于基础较差或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无法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信息接收过去,然后反馈到自己的头脑中,因此往往无法根据老师的意愿进行语文活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耐心而专注的“听”呢?为此我在初一第一学期进行了一 项语文活动,即听新闻——说新闻——记新闻。我首先发动全班同学听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然后利用早读时间让同学们上讲台说新闻,每天5人左右,每人轮流一次。其他同学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做好记录,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评选出十名“最佳说话员”和十名“最佳记录员”。这样-既积累了资料,又训练了同学们“听”的能力。
(二)从初一第二学期开始全面进行“说”的训练。 1、 初一第二学期的活动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学期主要让学生有感情
朗读课文,下学期进行讲故事活动。这两项活动都是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然后由小组推荐本组最优秀的成员在班里进行朗诵或讲故事。经过这两个学期的训练,原来胆小、怕事,上到讲台头都不敢抬的学生都能够流利,甚至绘声绘色地完成这两项活动。 2、 初二第一学期着重于口头作文的训练
上半学期侧重于朗读自己的作文,下半学期侧重于口头作文的训练。口头作文主要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说起,如如对班里的同学进行肖像、行动描写等,我甚至把自己当作同学口头作文的模特。第一节口头作文课我就是要同学们描写我的外貌和动作。由于彼此了解,题目一出,学生便能随口
说出,记得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曹老师穿着一件T恤衫,一条牛仔裤,头上扎着一条马尾巴,使人在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她在讲课过程中碰到问题喜欢吐舌头,加上生动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的手势,很吸引我们。”而他们对同学的描写更是直截了当,如“他的头很大,鼻子很高,就像一个大茶壶的出水口”,“他个子很高,手很大伸出来就像大蒲扇”。这些别致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活泼。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3、 初二第二学期进行评作文、说作文的活动。
根据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加上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因此我把作文课文还给学生。让学生彼此之间批改作文,推荐优秀作文进行宣读,并由批改者说出自己的批改意见,然后由其他同学作补充。有时则采用堂上阅作文,然后马上说出自己的观感的形式进行。基本一能有条有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中肯而又能让对方同学接受。
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的“听”“说”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1999年学年度我上了一节全校性的公开课,课题是《变色龙》,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角色朗读,绘声绘色的语言,精彩的表演;回答问题时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吸引了听课的全体师生,获得好评。
语文教学需要不断积累实践,“听”“说”训练只是我的一点尝试,还很不成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对初中数学教学“减负”的思考
周国群
摘要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 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思维训练(尤其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轻的现象。如何切实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不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本丈探讨的主旨。
如何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同时,又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要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山路不能仅拘泥于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等宏观调控上,应拓宽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在微观的教学操作上。而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思维训练(尤其是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
1、优化“结构”教学,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知识进行集约化处理,加强结构教学,以纠正学生知识的零乱堆积,压缩信息的存储空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1)课堂上应突出核心知识的教学
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运算法则及公式、基本作图等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如把这些核心知识教活、教透的话,学生就能以此为知识的框架,建构起稳固的、立体的、有层次的知识体系,从而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腾出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初三几何中,“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总结为“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等基本定理的教学难度大,定理的内容冗长,不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我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总结为“过圆心,垂直弦、平分弦、平分弧,满二得二”,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圆心角等、弧等、弦等、弦心距笥,满一得三”,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总结为“经过圆心、经过切点、垂直切线, “满二得一”。这样,一句话就把定理本身及其众多推论全部概拈在内,读起来朗朗爽口,又易理解,又便记忆。
(2)注重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有结构化、网络化,才能引发他们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去进行联想、归纳、类比,从而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的结构越清晰、越稳定,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就越自如,越能诱发他们求异、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不但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还要在一章节(或一类型)的知识授完之后,根据知识体系的脉络,对错综复杂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画知识结构图,列知识体系表等手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类比、演绎,从而融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2. 强化“能力”培养,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这样说:老师,我上课能听懂,可课后不会做作业。这就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会听课,不会做作业”现象,更别说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究其原因,是老师们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知识反而束缚了能力的发展,学习便成了沉重的负担。
(1) 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能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可见,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做法有:
① 通过深化、延伸定理、公式的结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② 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锻炼发散思维能力。
③ 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多角度研究,或对儿何图形中元素的位置迁移、旋转等引起的图形演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④ 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出条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给出结论,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⑤ 利用探索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富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研究其内在的数学规律,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
(2) 注重“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的思维若按思维过程中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为标准来分类,则有分析思
维利直觉思维两类。其中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又是逻辑思维的高 度简约、高度成熟的产物。事实上,直觉思维是发现的工具,逻辑思维是证明的工具,许多数学定理都是先靠直觉猜想出来,再进行逻辑推理利证明。
数学家宠加莱语说过:“一个人的直觉思维的多寡决定了他的创造成绩的人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更具迫切性。主要有以下途径:
①课堂教学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如:电脑动画、投影、直观教具等),以积累学生的直觉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②鼓励学生依据课堂、课外的直觉表象,大胆地提出猜想,但要对提出的猜想进行证明或否定。
③对学生的直觉猜想,要引导他们作细致的剖析,“补上”被简约的思维环节,“复原”该直觉产生的逻辑过程,探索其中的规律,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注重“猜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斯说过:“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前面已指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但猜想能力的培养仅依赖于演绎推理方法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类比、观察、实验、操作等发现性方法,激发学生的猜想灵感。我国的数学教学着重于演绎推理,欧洲国家的数学教学则侧重于归纳、类比,而演绎法与归纳类比法的有机结合,才是通向创造思维的桥梁。
二、课余作业分层布置,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许多老师对数学课余作业的布置都是实行“一刀切”政策,即全班同学都做同样的作业。这种做法有以下弊端:一是让优等生把时间花在一些模拟课堂题型的作业题上,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二是让差生面对一些综合性的作业题束手无策,只好抄作业交差。为何不将那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作业布置给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去做,而将一些基础性、模拟性的作业布置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完成呢?这样,既可杜绝抄作业现象,又为好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连续几年的初中毕业班的数学作业,我都是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还每周布置两道探索型、开放型、应用型题给数学尖子做。几年来,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升学成绩的合格率都是100%,优分率在65%以上。
三、采取“弹性”考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传统的考试制度往往以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学生(尤其是差生)怕拿着试卷见家长,因而产生怕考、厌考情绪。应把学生平时课堂答疑、作业、课外数学活动、各级别的数学竞赛、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表现与试卷成绩结合起来评估,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在考试内容上,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考试不但要考记忆性、模仿性题,也要考技能技巧性题;不仅要考基础题,还要考综合题、能力题,如:实际应用题、分类讨论题、探索题、开放题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注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路。
2、 考试形式上,不必拘泥于试卷模式,可采用口试与笔试、必答与选答、开卷与闭卷、理解记忆与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各种学习检测活动,只要他们学有所长,就定能在检测活动中层现出来。
总之,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什很难两全的事,也是值的我 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孜孜不倦,大胆地去尝试、探索,找山行之有效的教学途
径,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利实施。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浅谈数学素质教育新模式
蔡晓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个重要差别在于教育结果的不同,前者要每位受教育者都获得成功,后者则只让少数“尖子”成为成功者(如考上大学)而大多数学生都沦为失败者。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实施“成功教育”不仅须要广大教师的努力,也须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本文就数学基础教育模式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对“成功教育”提出个人的设想和观点:
1、“成功”的界定 2、数学基础教育现状
3、关于数学基础教育新型模式 一、 对“成功”的界定
“成功”即受教育者在先天素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各尽其能,自身素质得到最充分全面的发展,同时获得相应的后天素质(如,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等)。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学生个体潜能与文化科学水平等得到最充分的提高的任务。从心理学角度划分数学素质为,①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素质一教学思维水平:②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意素质。这两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数学成功教育的标志。
二、 数学基础教育现状
“数学是极其严谨的科学”由于它要求有抽象的思维,简结的语言和高度的逻辑性,许多同学在学习中感到有难度,枯燥。相反,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却很有兴趣,被它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美、语言的简结美、思维方法的奇异美所吸引。例如:解不等式-x²-2x+3>0有的同学只知道先求对应方程-x²-2x+3=0的根,xl=-3,x2=1再套口诀“小于在中间,大于在两边”求出的解集为x<-3或x>1,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能理解这个口诀的“条件”,当二次项系数为正数时才成立。同样这道题另外一些同学首先化为x²+2x-3<0,用因式分解使原不等式可化为(x-1)(x+3)<0再转化为解不等式组
x-1>0 或 x-1<0 x+3<0 或 x+3>0 或者将不等式左边看作一个函数y=-x²-2x+3画出图象求x轴上方曲线对应的x的值;或者把它看成两个函数f1(x)=-x²-2x f2(x)=-3画出图象,当f1(x)>f2(x)时找出对应x范围。可见,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上存在差异。如果采用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去要求水平各异的学生是必造成两个后果:①学有余力的同学吃不饱失去学习热情;②数学思维簿弱和基础差的学生则屡遭挫折,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恐惧。这两种倾向对个体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与“成功”标准相去甚远,尽管教育部门反复强调“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差异,”但由于明确的目标指向及单一的授课方式,两种倾向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爱因斯坦说过“如果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那学校的所有功课就都可以当作礼物来领受了。”“兴趣和热情”,来获取成功的体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给思维品质各异的学生都创造成功的条件,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责任,也是整个教育环节共同的使命。 三、关于数学基础教育新模式
1、
正确领会教育目的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为做人进而成才打基础。数学教育也从以往的“英才数学”“ 向”“大众数学”转化。它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意两方面素质,及运用数学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列表如下:
目标体系
基基运运实感兴不 本本算算际兴趣感知技思能运趣一兴
识能维力用毅般趣 能能力毅力力强力
差
“双基”是“三能”的物质载体,“情意”是“三能”的内在动力,反之“三能”又对“双基”的学习、数学“情意”的培养起反作用。可见“双基”是基础,“三能”是目的,“情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正反两方面)对数学有兴趣有毅力去学则有利“三能”的培养,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双基” “数学情意” “三能”
(催化剂)
2、 采用配套的教学形式是“成功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前面对“成功教育”中“成功”的界定及对数学教学目的的论述构造数学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数学成功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个体数学思维素质数学情意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以下简称“目标”: 学生树:个性品质差异(思维水平和情意的不同)
目 情意树:(兴趣、意志等) 标 知识树: 基本 一般 稍难 难 技能树: 基本 一般 稍复杂 复杂 教学 形式:实践 共同课 选修A 选修B 选修C
为了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及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转化的能力,设计必要的实践课,要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独立完成。如,讲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设计题目; 如何测广场上旗杆的高度;讲解直角三角形的设计题目;怎样测河宽测山高;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设计题目;如何画学校操场上的直角跑道;又如,讲初一代数时
设计:如何计算造纸厂卷纸的长度等。
3、 完整的评价方法是“成功教育”的补充
否定应试教育并不代表取消考试,考试测评仍是主要检测方法:如共同课、选修课。而学生的总体数学知识技能评定可采用加权的方法得到。权值可根据内容安排的重要性、难易程度设计调查问卷,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填答、汇总计算得出权值,如下图举例说明。
目标(1.00)
共同课(0.3) 选修课(0.4) 实践课(0.3)
A B C (0.2) (0.3) (0.5) 根据权值确定评价等级:
最高标准:0.3×100+0.5×100×0.4+0.3×100=80 及格标准:0.3×60+0.2×60×0.4+0.3×60=40.8≈41
80-67 优秀 在80与41之间划定 67-54 良好 54-41 及格 41-0 不及格
以学生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该生数学总体水平。
关于素质教育是否一定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仍是个争议性问题,本文仅是粗浅的尝试性探究,至于它的可行性及相关问题还须进一步的研究。
活跃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汤伟桃
提要:尝试有助于活跃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有效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活跃 对话课 兴趣 1.有关问题评述
JEFC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而“对 话”就是口语交际的记录。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中有很多交际的功能编写的对话。通过对话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话活动,如何通过“对话”课题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向交际能力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在多年从事的外语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万能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根据语篇特点,组织好活跃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营造英语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行方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的尝试。
2.捕获有关信息进行对话教学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
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2.1开拓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概况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兴趣促进学生活跃思维,发展智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走出课堂的狭小天地,让学生感知世界,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深入到丰富的真实的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如在教授Lesson33 BookIV时该对话课的主题是What foreign countr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内,查阅有关资料,增强对英语国家的理解,结果许多学生都以深圳的世界之窗作话题进行交流,在堂上有些学生是这样表达的: A I visited the windows of the world last summer holiday I have known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 ,I’d Like to visit France/Italy.
B Why would you choose France/Italy?
A Because I’d like to see Paris and a view of Art de Triomphe/ Pisa Tower of Italy
由于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不但活跃了课堂,学生们也加深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的了解。 2.2源于生活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2.2.1.讨论熟悉的人或事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究工作组中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标准、二级C初中毕业,在技能方面提出:能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立和维持在学校和其他熟悉环境中的日常人际关系,能引出话题并就此进行几个来回的交谈,如Lesson37BooK的对话内容是有关职业的对话 What does he /she do? 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人员进行pairwork,有了课前的了解和准备,同学们能讨论亲人们的职业。A professor a lawman a fireman a horseman等没有学过的职业名称都在对话中出现,我还特意让人谈论到这些职业的同学班上表演,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Lesson 7 Book2的对话内容是作比较,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which subject do like best? Whose (科目名称)is the best in your class?涉及的 是自己熟悉的事和人,同学们纷纷举手进行表达。 2.2.2谈论个人爱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设实际情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主动。如Lesson 11 BooKⅢ主要的对话内容为“I prefer….to …、I think … is more /less…..than …、I think …is as …as…./isn’t so…as….。”首先我让学生学习理解本对话内容,然后进行pairwork,我要求学生就个人爱好,即席进行对话交谈,有位英语学习困难
的同学是这样表达的:I prefer art to English,because I am good at drawing,爱好运动的同学就说:I think P.E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subjects .It can keep us healthy , 爱好英语的同学就说:I think English is as important and useful as Chinese,because our country will join WTO, 这一涉及个人爱好的话题自然真实。学生们都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能力,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创造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3.1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参与活动的安全合作的场所,使认识和情意活动中交织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励是兴趣,调动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处理:对学习困难大的学生,我通常让他们就对话内容进行表演;而学习好的学生,我通常是设定一些材料,使学生从课堂环境中走出去,模拟的进行老师所设定的环境pairwork或groupwork ,临时编排模拟的对话进行训练,如Lesson 16 BⅢ,其对话内容为:”A policeman wants to know”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o’clock yesterday morning?我就分别让学生扮演A policeman ,a cleaner, a student a passenger ,a teximan 让他们即兴表演,谈自己所想象的经历。 3.2情景设置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教师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往对话课教学多采用让学生听录音、重复、背诵、模仿编对话等形式。这种操练往往脱离真实的情景,忽视的语言内容的真实性,教学形式比较呆板,因而我们的教学不应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进一步创设新的情景,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性的训练,努力达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Lesson 30 B2的对话内容是学习方位介词的短语。在这一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有关的介词短语,然后利用有5位同学在数学测验中的得到了100分这个真实的信息,问学生:Some of you have a full mark in the maths exam.Do you want to know who they are ?这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都积极参与猜谜活动,接着我就那几位学生所处的位置编排了下面的对话:The first one has a long hair She s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 On her left there is a boy with glasses,Who is she?The second one…etc.在教 Lesson 51 BooKⅢ,对话时,我在教室布置了世界各大城市的路标,让几个学生坐飞机周游世界,让学生就此情景向老师问问题:Where is ? Where has he/she gone? Has he/she been there before? 学生在老师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has been to has been to 与has gone to ,辩清了两者的用法,这样学生学起来积极主动,更有兴趣和热情。 4.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在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象、电影和计算机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
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所以作为现代教育者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和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的获得英语知识。如Lesson3 4 BooK2是关于问路的对话,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我不限于书本上的几句话。同时选用了与教材相符的VCD碟,播放了find the right place 的录象,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语音配音,学生们还掌握了: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supermark? Can I take a bus there ? Is the right road to the station ?In which direction should I go?并把这些语言运用到巩固练习的看图对话中去,又如在Lesson 43 BooK2的ask sb. to do sth. 和 Tell sb. to do sth.的句型教学,我利用投影绘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图片,进行了“talk about picture”的巩固练习。What did the doctor told neimei to do? He told her to drink much water every day,He told her to get up early and do morning execises He told her to wear more clothes.举一反三的正确答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功感,信心增强,连学习困难较大的董志文同学都能说出Our teacher told us to clean the classroom everyday的正确句子。视听结合这一教学模式能大幅度提高视听效果取得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效果。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学意识,使对话课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作为现代的英语教师,应不断地在具体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好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外语听说能力
邓少雯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1986年公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在论述能力时,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听说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听说能力的训练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因而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低下,这显然不符和外语教学的目的要求,特别是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的广东,如何全面贯彻大纲要求,迅速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外语教学为经济建设服务,显得更为迫切。为此,我我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 提高对加强听说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1.明确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关系。听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写是在听说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听说练好了,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发展,反之,读写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听说关过不了,读写关也不可能过,这四方面的能力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外语教学中两极分化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当部分学生没有过好音标关,语音、语调和课文朗读关,因而直接影响了单词拼写能力,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要有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听、说、读、写都要抓好,不能偏废,在目前听说能力低下的情况下,突出抓这方面的训练是有必要的。
2.端正外语教育思想,提高抓好听说训练的自觉性。中学教育是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或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特别是我们这种初级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进入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直接进入宾馆、酒店、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外语水平要求颇高。作为接受多年外语教育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转变就的教学思想,把外语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
的语言能力上来,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作为重要环节抓好。 二. 提高听说能力的一些做法
1. 提出各阶段听说要求的侧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根据大纲的要求,初一要过好音标拼读及掌握单词拼读的基本规则,初二着重句型训练和课文朗读的语音语调,初三以上要求朗读课文的技巧基本熟练。
2. 实行听力考试,促进听说教学。多年来听力考试已逐步健全,各校的大中小考试基本涵盖了听力与笔试两大部分,我校历年来参加天河区的统考,初一、初二听力考试占30%,初三占40,说明听说已普遍受到重视,听说考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平时的外语教学。
3. 开展比赛活动,调动听说训练的积极性。市外语教研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初一、初二、初三英语竞赛都有听力竞赛。参加竞赛的学生都是通过初赛选拔出来的,因此实际投入竞赛的面很广,通过竞赛,既使广大学生得到听说训练,又促进了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学生骨干。特别是今年的初三英语竞赛,在辅导参赛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初三级的两位老师,精选出历届听力竞赛的试题给参赛学生练习,由于在加强听说方面做了些有效的工作,学生的听说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参加广州市(初三)竞赛的三人中有三人在C组获了奖。
4. 完善电教设备。外语电化教学应用得好,作用极大,特别是听说训练,经常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多放录音让学生收听模仿,更易学到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目前我们学校已解决了教学用录音机,也建成了一流的语音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使外语教学电化设备配套、完善,更好地发挥电教的作用。
5. 加强宏观引导,促进听说教学的进一步开展。目前缺少一流的配套同步听说教材,又无统一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因此很难落实教学大纲提出的对听说的要求,许多学校的听说训练只能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材料的选取也各显神通,自寻出路。目前学校使用的是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年级同步听力。为了把听说训练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应该坚持抓几条;一是坚持有听力内容的学科竞赛和英语朗诵比赛;二是期末统测坚持听力试测,并逐年增加听力分量与难度;三是平时多训练。坚持以上三点,听说必定会取得成效的。
我对主体性教学的理解
李红雨
一.主体性教学的内涵有三层意思: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学生活动的主体,认识发展的主体。
2.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在教学活动中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学生自觉自主地把握学习的内容,把握自己本身,作学习的主人,并拥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所有的学生读参与学习活动都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 二.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本人理解有三:
1.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情,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能动地吸收或改造新知识,自觉地有计划性和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2.突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指学生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效果负责,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 3.突出学习的创造性。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发现和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进行主体性教学的意义;
1. 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是社会的现代化。建构人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个人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 能力培养的需要。能力是在主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也是在主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
3. 创造力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主体性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反过来,学生的主体性又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也就谈不上创造性。
谈作业的批改 唐石如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英语课的书面作业一直为教师们所重视,教师常常通过设置是,适量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重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批改作业的尝试,得出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的批改方法。这种方法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以教师批改为主,学生批改为辅;在毕业复习阶段,往往以学生批改为主,教师批改为辅。本文着重谈谈这两种批改方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教师批改注意方法和效果
1. 可示错而不改错。对学生作业中因知识掌握不牢或运用欠熟练而出现的错误,教师只指出错误而不改正,限令学生把老师作标记的地方更正。一般来说,这 类错误往往不是特别严重。如初三阶段的学生出现的字母大小书写错误、标点错误、误写单词、错用人称代词的数与格等。这类错误一经教师标示出来,学生一般能心领神会,自觉纠正。
2. 给出列句,效仿改错。对学生容易淆,难以澄清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的,教师可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或请作对的学生事先作好准备,在课堂上讲解;不是普遍性错误,教师可当面讲解或在作业本上给出一至两个同类例句,由学生效仿例句,改正错句。例如汉译英,作业1:这部影片我们一点也不感兴趣。学生误译:This film isn’t intersted in us at all.给出例句:这本书我不感兴趣。译文:The story-book doesn’t interest me . 译文:I am not interested in the story-book . 学生纠正:This film doesn’t interest us at all. We aren’interested in this film at all. 作业2:
玛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误译:what has Mary happened? 给出例句 那孩子没有出什么事。 译文:Nothing has happened to the boy . 学生纠正:What has happened to Mary?
3. 加注尾批。批改英语作业,很少有人加尾批,即使有,也不过是“重做”注意书写格式等,甚至是刺激味浓的尾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其实,恰如其分
的尾批是对学生进行刺激的一种好方式。
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是判断学生作业的正误,对作业中的错误把提示作用,而不是代人该错;另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导学生自觉地完成作业,更正作业中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合适的是有激励作用的尾批不无这种辅助促进作用。例如:概括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可写上“Fine”,“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或用句子:“I’m quite saitisfied with what you did .”“I’m very glad you ‘ve done so well today.I’m sure you’ll do even better.”„“如果作业不整洁或出错误误,可用:Please try to write well.Don’t scribble ,will you?”“You didn’t do well enough. I hop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 .”“Work harder at your lesson,and you’ll do as well as the others.”„另外,英语中的格言和谚语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劝学”佳句,用作尾批最好不过了。例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er .Practice makes parfect /Shall comes from preactice. An isch isas good as an ell . A fall into the pict, a gain in your wit.” 二. 学生批改应达到的目的与应注意的问题。
1. 让学生批改部分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1)教师能尽快地得到作业或测试反
馈信息,便于讲评和 分析,从而缩短练习周期,加大联系密度,真正落实精讲多练(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改练习,必须对答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必须考虑多种答案的可能,必须审阅一些资料或询问老师,必须同学商讨、交流等,这一系列活动无不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支配下进行,而教师的批改难以唤起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作业或测试中的错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多次发现自己犯同一错误,对其反面——正确的东西记住准确率就高了,经常地把错误的认识和正确的用法加以对比,对英语的学习是很有益处,让学生改些作业,就等于为他们提供了使用这种方法的机会(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些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他人,对集体不太负责任,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批改
作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有些同学在这一活动的影响下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化,增强对个人与社会,环境,家庭,他人之间的一种责任关系的再认识。 2. 学生毕竟不是老师批改作业的工具,如果学生批改作业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
何促进作用,如果学生批改作业过程中得不到任何启发和乐趣,如果学生始终怀着压抑、被迫的心态在为老师服务,那么,老师应尽快终止这一活动。因此,开展这一活动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批改的量应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且轮流进行,并尽量利用课堂。 3. 不能只让优生充当老师的助手,对差生更应该特别关照,使他们充分得到老 师的信任和帮助,由一名不合格的助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助手。总之,让
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同时也领悟到批改作业的意义,踊跃地争当这一角色,这样,才达到目的。
4.让学生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分量,确定不 同的批改方案。在批改前,教师应先对批改作业的学生讲清目的、要求和步 骤,弄清正确答案、评分标准等。批改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种:
(1) 两两交换批改。这种批改适合于练习量大而多的测试类。教师可先
复制部分答案,贴在教室,让每个学生先熟悉答案,自由批改,教
师也可在课堂口述答案,集体统一批改。
(2) 指定人数批改。这种批改适合练习量少的平时作业。教师先当面批
改指定的人,使其弄请答案,再每人批改一组作业,并负责解答本组学生的质疑。
(3) 两班交换批改。同一教师教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可让A班学生批改B
班作业。这样做有利于两班学生在同一学科方面相互促进和了解,有利于增强班与班之间的竞争意识。即使同一教师教不同年级的班,也可让高年级批改低年级的作业。
总之,在新形势下如何探素中学英语作业批改的新路子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本文所叙作为作者一些肤浅的体会,理所当然地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发展和完善。
从事活动课中得到的启示
---初一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费遇欣
1998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新编的思想政治和教材,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的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能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这就明确提出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教材使用两年多来,教师都在摸索总结教学的方式,从中找出更能体达到提高思想实效和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我在一年多来的初一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教 学方式的探索:
重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而被政治课教学长期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优点: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要点,能够应付考试的要求,使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分数。缺点:课堂死气沉沉、老师讲、学生听、考试背、考完试后知识基本忘记。这种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它的弊端,但是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是否有有利的一面呢?不能因噎废食!
探索采用的另一种教学方式:(以第七课陶冶高雅情趣为例)
在讲授这课时,我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准备——活动——讲授。三段式教学方法。(简称活动课)
准备:即预习阶段 1.预习课文内容,明确生活处处有情趣。2.收集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的照片 3.用简短的文字说明内容。(文字说明围绕三个方面:照片内容;反映了哪些高雅情趣:为什么)
活动:即两个同学向全班,展示照片,并说明。把年级中能较好反映学生生活情趣的照片集中起来在学校的学习园地中出一个专栏: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讲授:即老师在学生活动后,充分利用学生出示的素材,结合课文的知识要求做简短的说明,归纳。以材料说明教学要点,以教学要来概括学生的材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式,优点: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学生在预习中有动脑、有动手,在介绍材料的过程中要动口。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的学生的身体、思维空间,课堂中气氛活跃,有趣,对学生的记忆印象深。学校学习园地的展示又起到了对全校学生导向的作用。缺点:学生沉浸在活动的乐趣中,易忽略知识点。
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活动课,取之长,补之短。最佳的办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因此,活动课后的讲授不能忽视。
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初一教材的内容,总结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活动课的方式结合起来。有选择的在初一的每届学生中开展2-4次活动课,即有利与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又有利于拓展学生身体空间、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
浅谈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王兰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私人所有的经济形势。具体说来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正确鉴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认为这种经济是落后经济,可以利用。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吸收改造为集体经济的形式,予以取缔了。从1956底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是不承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在十年“文革”时期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口号,。正是在这个形势下。,老百姓理发要排队,修鞋要排队,吃饭要排队,买米、买菜、买盐要排队。老百姓的生活极为不便,抓杀豬刀、剃头刀成为人们眼热地工作。
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定逐渐重视了。这同82年宪法和99年宪法修正案中可以看出。82年宪法的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修改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六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进入“制度内”,由“有益补充”转为“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上肯定和大大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宪法作出上述的条文是适应经济建设的实际而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多元经济,其本身要求市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其微观基础必须具有独立的所有权和经营起来。非公有制经济是伴随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的改革而产生的,它自始就以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于市场。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基
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国有经济。现在非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比例接近相等。这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必然现象。但这并非长期不变的趋势。当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到一定状态,特别是国有企业完成了战略性调整,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将相对稳定。在这种发展趋势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会丧失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上述发展趋势是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
充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在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继续鼓励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在合法经营前提下发展,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合理配置,互相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有利于吸纳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个体经济一般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现阶段,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品生产,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个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私营经济,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的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同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有较先进的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它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也有积极作用。外资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实践证明,引进 外资发展经济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
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有关财产法律制度方面)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管理上都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各类企业,不管其性质是什么,对其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国家都要加以保护。同时,要依法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使之健康发展,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重视忽略点的教学
金沛
优化课堂教学,认真写好教学设计,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够实现的首要工作。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有目的,有重点,有构思,有方法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不可谓为不精心地设计,教学重点不可谓不多方面、多形式、多层次地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谓不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但是,反馈的信息并不乐观,做题判断不准,失分率高,遇到一些比较容易简单的题目仍不知如何解决。问题会在哪里呢?一条水渠已经挖好了,主要的事情已经完成,但水流并不通畅,甚至会被严重的堵塞,以至整条水渠,都不能顺利地使用,原因往往就是在某个地方,不经意地被几片树叶,几根水草,几块石头堵住了。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注意这个问题,及时地给与排除,水流就会畅顺。学生的学习也是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教师已经把主要的内容讲清楚了,但是,就往往在某些所谓一小问题上,忽略了说明和分析,学生的思路仍然不通畅,这些小问题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忽略点,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应注意抓重
点,解难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能力、水平、程度,及时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容易错过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才能更顺利,理解问题才能更全面,解答过程才能更准确,下面,试就电学部分的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关于短路的教学
课本上有关短路的内容出现由几次。在第四章《电路》五,“电路和电路图”中指出:“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这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轿子叫短路。在第十章《生活用电》“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中指出:“所谓短路,就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以及P127页练习:“1.电路发生短路时,保险丝为什么会熔断?”但是,单是这样的论述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电路短路的情况变化比较复杂,题型也比较多,测验,考试往往是通过一些短路的内容来考查。这个内容在课本上并不是重点,往往容易成为忽略点。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关键点,是必须认真地了解和掌握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些难题也容易分析了。本人尝试从几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1)通过实验,用导线对灯泡进行短路,看灯泡亮灭的变化,说明短路时,灯泡几乎相当短开;(2)在讲解并联时,用导线跟灯泡进行并联,也即短路,总电阻比导线电阻还小,电路绝大部分从导线通过,灯泡相当于没有接入电路;(3)通过开关对灯泡局部短路,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相当于排除该灯泡的作用。这样,不断地深入提出各种短路的现象,使学生逐步地认识到,某个用电器短路了,就相当于该电器没有接入电路,这样,对电路中的情况分析就容易清楚和准确了。 2.关于电池符号的正负极
干电池及其电池组电学中常见的电器元件。电池的元件符号也相当简单,为:“—||—”。细长表示正极,短粗表示负极。看起来简单,但却往往容易出错。学生不注意,不区分,教师也容易忽略,三言两语就交待过去了。实际上,电池正负极的判断,起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老师没有过强调,学生不认真分清,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不是正,就是负,碰到题目就麻烦了。到底哪边是正的,哪边是负呢?只能靠猜,那就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学生做题就会出大问题了。不仅在判断电流方向时要考虑电池正负极,而且以后关于电流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电流磁场的判断等等,都是要分清电池正负极的,学生由此失分也是相当多。为了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除了进行讲解,学生练习,复习巩固外,本人还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我们说话总时说“长短”,很少说“短长”,因为这样不够顺口。同样,说电池两级,也总是会说“正负” 很少说“负正”。这样,“长短”,“正负”刚好互相对应,“长”对“正”;“短”对“负”,分清正负极就方便和容易了,而且学生印象深,甚至一辈子也不容易忘记。 3.“左、右”、“串、并”的分析
在电学中,有些元件是可以变动的,如滑动变阻器,经常要向左或向右滑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电路中各种物理量如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变化截然相反。有的学生就不重视左右方向的判断,往往随意的分析。题目明明写向右移,他就想着向左移,这样怎能不做错题目呢?在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南北极的时候,明明要求用右手,他却偏偏用了左手,非常的粗心和马虎。串联和并联,是电路中两种重要的连接,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和公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解题时决不能混用。但是,题目的白纸黑字明明写的是串联,他却想的是并联,从而运用并联公式解串联的题目,这也是学生常见的错误,真是非常可惜,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也写满了整页纸,但其结果却为零。要克服学生的这类毛病,除了教师第一步引导要正确,学生印象要深刻之外,在平时练习中,特别要注
意学生的这种毛病,及时提醒和纠正。同时,还可以故意做错,让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统计由于这方面的粗心和马虎的失的分和严重后果等等,以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让我们多思考,多分析,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贴近学生,讲求实效,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激励探索,引导思维,培养高素质竞赛人才
姚萍
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人才,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色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令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是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全国初中学生的一项课外竞赛活动,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益活动之一。本人从93年开始参与辅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让学生尝试奋斗,体验成功。几年来,所辅导学生共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2人,省二等奖4人,市二等奖3人,市三等奖17人。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 激励探索,培养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在物理教学与竞赛辅导中,教师注意结合物理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精心融入思想教育内容,使同学们从科学家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神和面对挫折表现出的顽强意志等方面获得丰富养分,探索知识,拼搏获奖,成为竞赛学生刻苦钻研的强大动力。
在竞赛辅导中,教师注重对参赛学生进行信心教育,用前届竞赛优胜者的拼搏事迹及其竞赛总结进行激励。96届省二等奖获得者吕海生在竞赛总结中写到:信心充足,就能使自己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会有超水平发挥。有信心就会赢。99届全国三等奖获得者林冬蔚写到:我记公式是从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着重理解这条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从而掌握它。当解出难题时,就会产生胜利者的感觉,使我对物理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当我向目标前进时,自始至终都充满信心,勇于挑战强于自己的对手,才能有进上步。每一位优胜者及其总结,都成为后届学生的奋斗榜样和力量源泉。
二、引导思维,增强物理意识。
1、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掌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所展示的知识是系统和联系的,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按层次排列。对所学知识有良好的整体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新知识和待解决的问题处于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解题训练中按照有关概念,规律的本质属性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注意教给学生调控自己的思维方法,逐步体会和掌握运用反推模式解题,明确“题目的目的(未知量、结论)是什么?”“要求出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条件?”——,在一旦达到能力所及的东西(已知条件,假设)就以此为出发顺原路返回去,朝目标推过去,直至问题解决。 2、 适当插入高中物理知识,反复渗透衔接要素。
从最近几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题的考点内容统计分析,属于高中物理
或初中学生完全未接触的内容以及属于较高要求的物理过程分析,计算复杂的题目共占40分左右。由此,在物理教学和竞赛辅导中适当插入必要的高中物理知识,增大对复杂题臼的解题训练,对优秀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促进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初步衔接,为提高竞赛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全国初中物理竞赛题也体现了竞赛组织者提前初步检验参赛学生的衔接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有关物理问题的关键。注重在解题训练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关力学题的程序:定对象,析受力,列方程,求解之,论结果。物理教学应善于把具有一般意义的物理规律与具体问题情景相结合,沟通条件状态和目标状态,阐明最终使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最后运用数学作出答案,使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上升至更高层次。
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结合是物理方法的精髓.教师应着意把物理方法蕴含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视让学生从观察、实验和演绎推理两个方面获得物理规律,使学生把物理方法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在学习能量知识时反复绐学生提示:研究物理问题要注意首先用能量观点去分析、判断;在研究复杂物理问题时,强调要善于作出准确的物理过程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的功能原理,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知识、能力和科学态度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尤其是进入决赛的优胜者,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增强了物理意识和科学素质,成功进行了初、高中物理知识中部分内容的衔接尝试,表现出很大的钻研兴趣和奋斗毅力,获得了比—般初中学生较高的物理能力。这也为以后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在高考物理中,市二等奖获得者94届周小舒获750分,市三等奖获得者96届高洁获了88分。每年的竞赛辅导实际上也为高中学校培养了物理学习尖子,对提高高中物理水平产生积投影响。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实质上是物理高考的前哨战,是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物理素质的极好机会。学生所获的奖是有价的,他们在磨练过程中培养的科学素质是终身受用的。对物理竞赛的投入,就是对高考的提前投入。
物理竞赛辅导需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依托,初中物理教学须时时考虑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就要求辅导教师最好具有高中物理教学的经历,能熟练掌握高中物理学习的各要素,采取“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少而精”的竞赛辅导策略,为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谈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韩绍虎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以至影响到课堂效果,经过请教和自己的分析,我发现人的思维要活跃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让天分固然重要,后天的训练也比不可。俗话说:“机器好,如果不用还是要生锈的”。通过和比较聪明灵活的学生的多次谈话,我了解到,这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平时都很重视自己的思维训练。例如,他们都经常注意观察和勤于思考,敢于向别人提问及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常常看一些科普读物也有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一些趣味智力题和脑筋急转弯,也是非常受这些学生欢迎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杂志上的“让你来破案”这一栏目,它每一期都叙述一个案情,这个学生每次都能全面的分析整个环境,以及涉及到的各种因素,让自己的思维不
局限于一点,而是发散出去,所以他每次分析的结果都和答案差不多。经过了这样一些一点一滴的训练和积累,一个人的思维就会慢慢活跃起来。在这里,我准备了几道题目,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 请学生帮助司机解决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一辆载重卡车拉着五吨重的集装箱,在行驶中需要通过一座桥 洞,司机把车子开到桥下发现车子过不去,装着集装箱的卡车比桥洞稍高一点点,但只要低二三公分就能通过,怎么办?请大家和司机一起想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① 学生甲:叫一部吊车,把集装箱先吊下来,放在地上,让车子开过去再把集装箱放上车。 ② 学生乙:卡车绕道行驶。 ③ 学生丙:在车轮下挖两道沟。 ④ 学生丁:给车胎放气,不是只需要二三公分就能通过吗?
看来学生丁的方法是目前最佳的方案了,车胎放出一点气后,车降低到合适的高度,然后通过桥洞后,汽车仍正常行驶。问题解决了,刚才我们首先弄清了司机碰到的问题然后开动脑筋,帮助司机解决了问题。
2. 下面这个图形里有几个正方形?请任意拿掉三根线后使之变成三个正方形,怎么拿?(提示:六个,打*的三根线去掉即可)
3.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提示:十个)
4. 下面的这个图形中又有几个三角形?(提示:二十一个)
从以上这两个图形中能否找出一些思维的规律呢?
下面三个方块,前两个方块中的四个数字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按同一规律,填入其中正确数字。(提示:方块上方两个数字相加再乘以左下角的数字,就等于右下角的数字)
1 2 3 9
3 2 3 15
2 3 2 ? 我们要根据这些思维的方法,系统,法则,通过经常的思维训练,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思维可以称得上人类不断前进发展的阶梯,让我们沿着这个阶梯勇往直前吧!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陈文波
当前,在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和提高人才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诸多项能力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表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但在解释、说明这些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说不清楚,词不达意。通过对中考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也会发现,凡是需要学生用文字表达、论述的题目,得分率都较低,特别本市中考题中的简答题,情况尤为突出,好的学生不能得满分,往往就是在这里失分,学生们常说:“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写不准确。”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上很少让学生完整地分析和回答问题,怕学生说不清楚耽误教学时间,对学生表述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否定,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在平时的练习或测验中,教师在试题中大多采用选择、填空、判断等题型。认为学生好答卷,教师易批改,对于推理、论证或简答的题目尽量回避,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很低。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在目前的教学中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达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绘图的表达等,其中前两者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从早抓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与其他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在教学中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主
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复述:
复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不仅让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概念等,而且还要注意学习化学用语几论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对于论述性较强的内容,可先由教师进行解答性论述,然后请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复述。如学生在分析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应得出的结论时,往往表达不正确,教师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得出“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这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同时也可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在分。”学生在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中,不断能提高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 2.问答
问答是一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答题时,不能只让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不要让学生说“半截话”或大概意思,而是要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应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述中的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对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辩,求得对问题的真正认识,也使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如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
复述和提问都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可能费时费力,只要坚持去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3.注意对化学用语、化学词语的正确使用
化学科本身有一套语言、术语,应经常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不能乱用,这一点对于初中学生尤为重要。要从早养成良好习惯,如水槽不能称为水盆,气泡不能称为水泡,点燃不能称为燃烧,爆裂不能称为爆炸,烟与雾不能混用、乱用等等。
在读NaOH+HCl=NaCl+H20方程式时,应读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而不能读成氢氧化钠加盐酸等于氯化钠和水
4.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练习
在化学习题中有些题形,如推理判断题及物质的鉴别,提纯,分离等实验题都具有结核性,思维性强的特点,既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元素化学化合物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又要求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不仅在于培养学生论述能力方面,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可适当出一些这类题目,让学生练习,并不断加强指导,提出解题的关键,推理逻辑及准确的语言叙述等,以便让学生不断开拓思路、培养表达能力 5.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启发思维、组织学生科学探索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艺术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简练、有条理、逻辑性强,只有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给学生以熏陶,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表达能力。
试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优势
廖敬东
内容题要:
本文主要从论述历史学科知识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精神品质、美育、抗挫折等的情感教育因素出发,论证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指出历史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们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页)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也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在这方面,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优势。下面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历史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为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人,有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亦有恶名昭著遗臭万年的可耻败类;事,有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场面,也有受压迫受剥削遭侵略的悲哀。所有这些,为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切感人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对学生人 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确立,对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具体地说:在历史教学中蕴含的情感教育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 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优势
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干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但相比之下,历史课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大,因为无论从教育内容的丰富,还是从对学生的感染力的强烈来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都优于其他各科。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力量。
同时,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事件等。这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突出方面,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践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史的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内容尤为丰富。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保存着非常完整、丰富史籍的国家;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明(如:古代四大发明等),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有着抵抗外族侵略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中国的历史开
始了浑煌的新篇章,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攀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尤为可贵的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民族之族,把许许多多多优秀儿女召唤在她的旗帜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以身报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沉泪罗,以身“死国’’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精忠报国”、“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的岳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虎门炮台的关天培,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驱除鞑虎,恢复中华”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干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扬靖宇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又一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南宋的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的威肋利诱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慨和爱国品质。此外还有爱国科学家发出的“科学没有国家,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的优越环境回归祖国,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在国外的万般阻挠、威肋、冒着生命危险,仍辗转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如钱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等。
以上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思想之实例,教师只要善加利用,是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感染,使他们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世界史虽不能象中国史这样直接地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但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杰出人物如奥尔良姑娘贞德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讲授,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吸取爱国主义的营养。
总之,历史学科知识中蕴含着十分丰富,多姿多采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历史教师当悉心发掘和善于运用,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
(二) 高尚道德情操、优秀精神品质的情感教育优势
历史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青少年学生吸取丰富的营养,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使他们学会处世做人,因为历史学科知识除了上面提到的爱国的仁人志士外,还有着大量的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如体现坚韧不拨,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有:立志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人,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被平”之进取雄心和宏伟抱负,荡平倭寇,成为—位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历27年著200万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圣贤先愤之所为也。”体现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跟随时代朝流的有:泰国的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立木城门,以表改革之志,惨遭车裂,牺牲生命,却使秦国因改革而成七雄之首,为始皇统一大业奠定坚基;北宋的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对守旧,勇于进取和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徐光启眼界开阔,敢于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且不
盲目崇拜,表现出求实创新的博大胸襟。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为国人认识世界和师表长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体现勤学好问,善于学习的有司马光的“警枕”;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三上”学习方法,即马上、枕上、厕上;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的“不耻下问、“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还有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的优秀品质,这里就不—一列举。总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中国历史如此,世界历史中也同样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深入发掘,去粗取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精神,就可如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把上述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美育情感教育优势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组成部分。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佯的,历史教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 ——多样性决定。在历史学科知识中包括有绘画、书法、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的发展沿革,介绍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如中国的石窟艺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艺术,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成就等等,世界史上古罗马艺术,近现代电影艺术等,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赏受、美的陶冶,受到美育教育,此外,历史学科知识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沿革,凡属杰出的科技、经济成就,也都有美育的成分。例如历史教学中讲到中外的陶器、青铜器、宫殿、神庙、房屋、桥梁、城市的建造,以及著名的手工业品,特种手工艺品和人类的衣料,服饰、用具、车船等,也都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很好材料。至于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对学生的教育前面已作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 抗挫折的情感教育因素
世界上没有任何—个人,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的产生、发展是一帆风顺,历史学科知识中会向学生揭示这一方面的内容,如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可知人类是经过漫长而艰巨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从猿到人的转变,并进而逐渐发展列今天这局面的,从中国历史看,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近代中国却受人欺凌,为摆脱被奴役,中国人们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经历—次又一次的失败,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也有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八—南昌起义,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红军长征,从打败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到新中国的诞生这样一个从失败——抗争——胜利的过程。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个道理:不论何人、何事,其产生、发展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最后能否成功,就看其是否有顽强的意志去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从而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是知情意相结合的过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责任。由于历史学科是知识的综合性和历史学科知识与人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历史学科知识中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精神品质、美育及抗挫折情感等,而使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更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钟治春
21世纪是生物世纪,生物科技将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力量,生物科技的发展,要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就要靠创造性人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如下: 1.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1.1首先教师要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案。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教师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1.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加深理解,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所以凡是能够观察实物的就一定不要用模型来代替,模型只能作为实物的补充。观察时要指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逐一认真观察;利用挂图时不能就图论图,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讲到尿的形成时,首先讲肾单位的结构,继而讲肾小球、肾小囊结构,并出示它们结构的挂图,问题讲清后,让学生分析三者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原尿、尿液的形成。此外,课本中的插图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同样可以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现行初中课本中新增添的一些插图生动活泼,可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取知识。
1.3把多媒体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多媒体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既实现了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的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的模拟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中,示宏显微、化静为动、化具体为抽象,化深奥为浅显,把丰富的图象、音乐、动画等信息集为一体,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二方面的感受器官的作用,协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向学生多角度地输出信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形成概念、总结规律,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逐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尿液的形成过程,这是个动态的、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过程,教师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显示,则简洁明了,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情绪性。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关系好的教师,他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不是用理智支配感情,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应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增强学生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
勇气。
2.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创造性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学生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知识的迁移,进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因此,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信息也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特别是在具有协作功能的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比如:讨论、交流、研究等,该法自主性强、选择面宽,因此,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我在鸟类的多样性这一节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量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在具有协作功能的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的环境下自学,学生不仅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时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成为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要培养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打破教学上的条条框框,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不仅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教材或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也可发表不同的观点,即使学生某些提法是可笑的、幼稚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并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教师不要满足答案的标准,而要对那些有创见的答案,即使是不成熟的,不完整的,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
4.充实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在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选取的课题,使学生能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然,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决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结合网络教学,加强本学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在重视本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协作、不懈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愉快体育”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魏跃生
体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新生的方式、方法及思想领域的教育,强调着现在的效果,追求远期效益或长期效益都有着深远意义。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主要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指导学生怎样去锻炼,怎样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为学生未来体育锻炼打下良
好的基础,同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愉快体育”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愉快体育”主张育人为出发点,活跃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的融洽,加强爱 国主义、集体荣誉感方面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小场地、小器材、小分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严密控制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优化教学形式,以乐为教,经乐为学。
“愉快体育”模式的应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思想,其内容、方法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愉快地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生为将来从事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愉快体育”教学方式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式的机械传授方法。
以往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和机械传授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采用片面的辅导,而未能进行系统性教学,确实存在着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甚至会产生盲目地符合教师提出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习,往往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程度受到影响。这样必然使培养、引导学生愉快学习受到阻拦,包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挥和教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为此运用“愉快体育”教学促进思维能力和冲击这种不利现象。由教师主导俢组织严密,学生主体愉快学习,由“被动感”到主动而产生“愉快感”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到愉快,为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愉快体育”的教材的选定和运用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位置从教师转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学的主体,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个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和能实现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机制,充分利用“学前反馈”及讲解、示范、找学生试做,指出优缺点。“学中反馈“提示及教师巡迴辅导,“结束反馈”课后小结评比,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样就将“教”与“学”两个主动行为统一起来,使教学具有计划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延续性。
三、“愉快体育”教学的尝试
“愉快体育”模式教学完善系统不可能一次到位,还要靠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掌握学生情感心理规律,找出新的途径、新的方法、采取新的措施。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身心变化规律。在“愉快体育”之中,使学生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课后学生都感到心里愉快,并要求教师下次课再上这样的课。
学校体育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许丹阳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其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正确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教育,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文本着这一目的,尝试从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环境的特殊价值。分析中学教育中体育和德育相脱节的弊端,并提出相应建议。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体育环境 思想品德 体育活动 体育竞赛 1、 学校体育环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它既包括物态的,如:自然环境,社会存在、人际交往、生活区域和血缘关系(家庭)等;也包括精神的,如:精神风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理性思考和理论素质等。学校体育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例如,干净舒适的场地器材、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紧张热烈的场面、争取胜利的理想信念等,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1.1、体育课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决定了其特殊的价值地位
体育课教学除极少课时的理论课外,大部分课时是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它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有别于其他学科老师在教室里讲、写、读,学生在教室里听、记、想,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更容易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同学们之间也更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自我表现。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数是在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动的过程中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技能,在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在课堂上光是老师动不行,学生也要动。必须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得到承认,变教师要求为自身所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与不合理,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行为。比如,一个带有哲理性的游戏方法的运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练习课,同时也是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
1.2、学校体育竞赛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价值和地位
学校的体育竞赛,有别于社会上的运动竞赛。它的性质是通过体育比赛这种教学方法与课外业余文化生活形式,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情操的目的,而不是以拿金牌、夺锦标为最终目的。所以,其比赛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有个人的、集体的;有少数几个人的,也有众多同学的。个人的比赛要有集体意识,集体的比赛要有群体意识,否则就体现不出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就不能使学校的体育竞赛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由此可见,要体现学校中体育竞赛的竞争与友谊,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1.3、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运用决定了其特殊的价值地位
每天放学后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处于紧张学习中的学生们,提供了身心放松、感情释放,表现自我才能的一个有利环境。由于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学生们的许多优秀与不良的思想品德都会表现出来,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导抑恶扬善,长此以往,就会使其不良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发展下去。由此可见,加强这一环境领域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多么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认识到体育环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特殊价值,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学校体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实现教书育人。 2、 学校体育环境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体育环境中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李铁映同志在《国家教委一九九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 生,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把这一原则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对学生进行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团结友爱,奋勇拼搏,乐于奉献的共产主义情操和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中学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无疑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门课的时数终究是有限的,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光靠一门思想政治课,就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看来是不行的。只有重视同学们日常生活环境,对他们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学生日常生活诸环境中,体育环境的特殊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们许多优秀的、不良的,情感、认识、意志、行为都会在体育环境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利用这一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其意义和作用将是极其深远和巨大的。然而我们有一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这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增强体质,如何教会运动技术和技能,完全抛弃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和品德培养内容;二是教师自觉性差,不注重自身修养,忘记了为人师表,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在学生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三是我们有些体育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完全摆脱掉传习式的教学方法,体会不到学生认识提高了可以反作用于体育教育,促进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社会在前进,忽视体育环境中思想品德教育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考察体育工作的好坏,考察一个教师的优劣,不但要看其教书如何,更要看其育人如何。
2.2、体育教育中德、体相脱节
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不是靠一朝一夕,靠一、二次说教或听一、二次先进模范事迹报告就能形成的。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几方面的教育影响下,依靠自身的矛盾运动,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过程所形成的。
学校体育环境在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早操、课间操、体育课、体活课、运动训练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我们有些老师想到的只是传授知识、传习技艺、提高身体素质,却没有更多的想到如何利用体育环境的特殊价值和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耐久跑就是耐久跑,篮球比赛就是篮球比赛,我们不能认为传授知识、传习技艺、提高身体素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它是不全面的,它只是体育诸功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重视身体素质和传授技术的功能而抛弃思想品德培养的功能,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学校体育环境中思想品德培养功能方面的研究,使德育教学与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节耐久跑课本身就是一次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一场篮球比赛本身就是一次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教育,一次乒乓世锦赛录像的放映,本身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育教学之中,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3、学校体育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9岁上下。处在少年和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处在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完善阶段。抓住这一阶段,利用学校体育环境强大的凝聚力,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思想品德培养,就能达到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的。
3.1、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1.1、结合体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式。它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际训练,既有集体活动,又有个人练习,既有游戏活动,又有比赛练习。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容易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志、不同的行为。因此,
更需要我们老师利用体育课的不同教学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运动量较大的一项球类运动,对全面锻炼身体,培养优良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很大的意义。
足球课上,在进行“三打二”、“二防三”战术练习和教学比赛过程中,同学们的拼抢和冲撞过激时,如果老师能对规则加以解释并进行技术分析,指出其合理的一面一作风硬朗,勇敢顽强、不怕受伤。这种勇敢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但争球的一方是自己的同学,从友爱的角度上看又有其不妥的一面。所以在比赛中,除了正确运用足球技术和正确理解规则允许的合理冲撞外,更应关心同学、爱护同学。假如我们每个体育老师都能适时地加以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讲一句:“算了,下回注意点。”一件事情处理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就迥然不同。不同的方法,体现了老师本身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谁能很好地结合教学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谁就会收到教书商人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3.1.2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体育课教学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且纷繁复杂。冬季有冰上课(北方),夏季有游泳课,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这么多的项目和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好教材。
例如:篮球课,学生在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时,当接连几次投篮未进时,就会出现畏难、厌恶、烦躁情绪。这时,老师仍坚持定量练习并给予亲切鼓励和热情帮助,让其继续投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终究会将球投进篮筐中的,并在不断的掌握技术要领过程中提高命中率。从而使其得到极大的情绪快乐和心理满足,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只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就可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其认识过程的飞跃。只要我们每个体育老师,头脑中始终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代新人。 3.1.3结合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所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不同的教育方法,收效定然不同。
例如一个老师在讲解技术要领时,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可示范动作却牵强僵硬,就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光会讲,不会做,靠嘴皮子吃饭”的印象。反之,老师示范动作舒缓优美、刚健有力,却不能讲出其所以然来,只是一味的强调,“照我所示范的去做,”同样学生也会产生“老师没有多少水平,光会做,不会讲”的印象。单纯的讲解,单纯的示范,偏于一个极端都将收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又能在学生的思想感情上树立良好的印象“这个老师是好样的”。可见好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上也会产生好的效果。
3.1.4、结合场地器材布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场地器材。优美的练习环境可以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力量倍增、百练不厌。但是就我们目前的经济水平来看,还不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不可能每一次教学内容都具备和拥有充足完美的场地和器材,有些练习还得在自制的土场地、土器材上进行。这样一来学生们就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和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和恰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而锻炼。这无疑提高效果和培养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教师一句话“就这条件,对付着练吧!”其产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上排球课时,有的同学就特别爱惜球,也有同学不爱惜球,不是踢就是坐还有的同学将球打出场外也不捡回来。如此这些不都体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吗?
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如能结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劳动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多么有利于实现育人的目的。育人工作做好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再反作用于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2、利用学校体育竞赛环境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学校体育竞赛的形式、内容、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的结果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学生们可以为一场比赛的胜利而兴高采烈、得意忘形,也可因一场比赛的失败而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些表现和行为都体现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及时的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行为教育,“胜不骄,败不馁。”使他们认识到这次比赛胜利了,不一定下次还会胜利,这一次失败了,不一定下一次就会失败。胜利和失败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转换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就实现了吗?
我们都知道,体育比赛始终是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进行的,难免发生身体接触和碰撞,由于同学们在品德、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等素质上差异较大,水平各不相同,在比赛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次次的争执。我们教师应当及时的从比赛规则和道德规范两方面加以解释和引导,这样就可使比赛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同时也可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品格。
3.3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
经过一天紧张学习生活的同学们,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锻炼,是一种娱乐,同时,又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的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这里优秀的、不良的思想品德和品质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有的同学不注重社会公德,不分场合地点大吵大叫,甚至大骂,这就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这就是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上的差距。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更多地深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去,对所出现的问题现身说法,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帮助其认识不良行为,就一定能够收到课堂教学中所收不到的效果。
利用体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学校运动代表队的运动员训练中的表率作用,为争取胜利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知识才干,都有其研究的价值,本文因篇幅所限,就不能一一加以论述了。
当今世界的体育观已远远超过了锻炼身体,争取比赛胜利这一范畴。体育的哲学功能、社会功能、美学功能、道德伦理功能,都将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学校体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做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更应清醒和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环境的特殊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心中架起“兴趣之桥”
——谈在音乐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邓风英
通常人们把能唤起和激活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称为学习动机,其中兴趣爱好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要求及乐求的强大内在动力。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天性决定着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富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他们一旦对音
乐产生学习兴趣,便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这是我一贯在音乐教学中的愉快教学宗旨。能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的内容安排至关重要,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以“趣”为径,化“乐”为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的被调动起来。
一、 教学的良好开端,引起学生兴趣
经常会听到学生谈论“我喜欢某一位老师讲的课,既生动又形象”,“我不喜欢上某老师的课,枯燥无味,又罗嗦”,很明显学生喜欢听哪位老师的课,那一科的成绩自然好,反之则不理想,那么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在上第一节课就要作好充分准备,把学生吸引住,这是引起学生着重学习兴趣的关键。
就拿初一年级节课为例,在小学时,学生已上了几年音乐课, 觉得很平淡了,激不起什么兴趣了,天真好动的性格也有所改变了, 那么我会先从“趣”入手,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由音乐符号组成的 小鸟,学生立刻会产生疑问?音乐课老师怎么会画“小鸟”?带着 学生的疑问,我再一步一步作解释,小鸟身上各种音符的意义,如:“ ”延长记号,翅膀“ ”渐弱记号,“mp”,要中弱的力度演唱等等。通过讲解、模唱,不但使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多符号的意义,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再学下去的兴趣。
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开端,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使他们在疑问中 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形成。
二、 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安排时,尽量要用具体的例子,生动的比喻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太大的内容,会让他们“知难而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学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最直观的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物入手,使他们感到形象直接,兴趣自然而生。
例如,在教学五线谱时,很多学生都会有“畏惧”和“抗拒”“排斥”的心理,觉得“高不可攀”,便会“心不在焉”,无心听课,长此以往,什么也学不到,产生反感心理,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有吸引力的内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在教五线谱中音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从要求学生说一句 语开始,读时注意语气的长短:“是谁在敲门?噢!是你”学生会体会到此句话中“噢”一字时值最长,“门”稍长,“是谁在敲门”这几个字较短,从而引出五线谱长音用“ ”,中长音用“ ”,短音用“ ”来表示时值。进而再深入解释,长短音符、拍数、名称等。学生在形象的讲解中,就会较容易掌握以上知识了。
乐理知识是学生学习音乐中最困难、最提不起兴趣的内容,只要老师通过一些 接近生活、形象易懂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让它生动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悠然而生了。
三、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的态度形成学习动机,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肯定学习态度的产生,可促进学习兴趣,老师热爱、信任学生,且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平时应与学生多接触,拉近相互的距离。例如:与学生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并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多拉几句家常话,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于跟老师交往,我在教学生吹牧童笛时,曾有一位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同学,无心听课,拿起笛子就乱吹,课后我把这位学
生留了下来,对他说:“音乐细胞是要培养的,这样,刚才我教的内容,你有什么不懂,现在我重新教你一次。”在我手把手的教导下,并用我的真诚感动了这位“五音不全的同学”。后来这位同学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吹出了不少好曲子,赢得同学们的敬佩,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就会促进学生对该科老师的所任科目的兴趣。
四、 及时表扬和鼓励,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对某一学科深感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许多情况受老师的感染、启发和靔鼓励而促成提高的。
往往,学生认为要得到老师的赞赏好难啊,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高越感失望,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由衷的赞扬与赏识似乎没有了时机与心情,学生自然对音乐课的兴趣必将丧失殆尽。
渴望得到老师赞扬,是每个学生正常心理需求,有时那些表现“顽劣”差生,正是因为要吸引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而不断地和、制造“事端”却走向被批评的境地,这里,老师要多留心,捕捉他们在学习中的优点、长处,例如曾有一位“顽劣”学生为了引起老师、同学们注意,大专讲话,抓住他的心理,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对大家说:“同学有副好噪子,声音雄亮、有劲,如果用在唱歌时,再加入感情的话,歌声一定嘹亮动听,你不妨唱给大家听听。”这样使这位学生觉得原来老师还是注意关心自己的,自己也是有长处的。还有一位学钢琴的学生,文化成绩一般,当她第一次上琴课时,我赞叹他双手真漂亮,弹起钢琴很美,她学得很认真,我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了“很好,表扬”,还奖给她一朵小红花,想不到这么平常的赞赏使她两天都沉浸在欢乐之中,盼望着再上下一节课。
教师只要多注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赞赏,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幸福感,使他们感到老师重视他,爱护他,他享受知识与进步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嘦老师能在学生心中营造吸引他们的氛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那么,这就是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的最好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学习才会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从一则新闻所想到的
—影响中学生美术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以及怎样加以改
刘慧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游卢浮宫提不起兴趣》,说的是一群广东赴欧考察的学生, 所到之处的经历。当他们来到法国巴黎去参观卢浮宫藏画,人家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中学生,不仅不懂看画,更没兴趣听人讲画评画,三三两两在一旁聊天,打发时间,难道我们的艺术教育这么失败,造成中学生素质等于零吗?
作为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因为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我们在培养21世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拓开一个新的领域。
当我们许多教育家还在对美术教育处于探索阶段,科学家们先提出了艺术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这才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特征。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喊口号开开会就能解决的,它面临许许多多问题待解决。
第一, 中学生在美术素质方面的薄弱无知,归根结底是美术教育没有受到
真正的重视。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好象美术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从本质上看又怎样呢?由于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把一切的一切全放在主科上,并且初中画的画和小时侯画的画不同了,涉及到西方的透视,素描,色彩和中国画等比较深的内容,尤其是一周才一节的美术课,好似蜻蜓点水,学生刚刚对某一知识或技能了解一些皮毛,教学大纲上又立即换了课题,学生没有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一间学校也只有极少的同学不满足一周一节美术课的安排,在课余坚持去少年宫等地方去学画,但大部分同学业余花在美术上的时间极少,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过了不长时间也就全部还给了老师了,中学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不会画画,更谈不上会欣赏名作。
曾看过一篇文章,某建筑系老师就抱怨,招新生,加试美术时发觉好多准大学生的美术基础是“零”,这位老师就呼吁,让学校加强中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等的训练。
第二, 中学生学美术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看别的孩子参加什么兴趣班学琴学画学舞等,也都很踊跃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要知道,有时,并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家长的硬性安排,还有,小孩还没在学习上开窍就被望子成龙的家长逼着去学这学那。但往往到了中学阶段,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部分家长认为学美术没用,也就是考大学的机会少,于是,以前盛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抬起头来,他们不重视孩子的爱好,天性更不会理会孩子的选择,扼杀了孩子喜爱艺术的天性,干涉甚至孩子禁止画画,认为浪费时间,要把时间放在主科的学习上,其实目前的考试制度也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美术是不计入重分的那谁还会重视呢?
所以,对我们这些没有“利用价值”的美术老师要上好一节美术课还真不容易呢,我们美术老师花的心血不会比其他科的老师少,但又怎么样呢?
第三, 教学场地及自由的环境
在一间有将近50人的拥挤教室上美术课,写生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果条件好的 学校也只有让同学们通过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加强美术作品的鉴赏力等。但美术实践,也就是技法的写生训练就比较受到局限,很难做到,往往是临摹课本上的作品或手工制作或布置作业学生回家画,或在家里进行手工制作,还有让他们自己在课 堂上画想象画(命题创作等)。
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并且学校要求美术科课堂纪律和主科一样好,所以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彼此好的技法处理是绝对无法做到的,互相学习,讨论取长补短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接受老师一人的指导,因为美术科不同其他学科,非常需要写生石膏,静物,人物,大自然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临摹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凡是读过美术类学校的人都有切身体会,(美术系学生一个班人数都比较少),往往在写生时,大家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画得很投入,有时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在纸上的沙沙声,有时又传来大家互相给对方的画提意见的声音,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在技法上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一起进步。同学们都说,在技法上真是向老师学的往往还没有向同学和画册上学得多。这也是美术技法课不同于其他课的原因,大家在自由的环境下,进行艺术写生或创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现在中学一个班,人数四十五人左右,带出去写生大自然,也是很难保证中学生的安全。
那怎样加以改善呢?
1.首先在技法训练上采用小班上课的方式(20人左右),这样才能够为同学们的写生和创作时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以及更有利于老师的知识传授。美术理论及
美术作品的欣赏课可以上大班。
建议美术技法课每周多加一课时,技法课最好2节一起上。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各种各种的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将审美关照与审美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项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中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
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融于中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美术,喜爱美术。同学们到了中学阶段,他们需要多元化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修养,做老师的怎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观念,尽快步入正规,严谨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潜在能力,有利于艺术个性的培养。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还要鼓励学生对各风格流派进行探索式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素描,色彩,欣赏创作,甚至电脑美术等的基本功训练上采取跨越式,反复式,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中学美术除了要打好素描基础外,更重要是他们至少能够在一门艺术形式中进行熟练的交流,包括能用领悟,推理和艺术能力来界定和解决艺术问题。
一幅优秀作品的产生。倾注了艺术家鲜明的个性倾向,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非观念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这种思想感情,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有的观者情绪被感染,心灵受到作品强烈的撞击,从而引起共鸣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幅杰作对懂画的人是有这样的魔力。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懂绘画语言,没有绘画基本功,那他不能真正看懂一幅画,他绝对不可能体验画家对色彩干湿的把握,对肌理的运用,怎样才能让画面产生即丰富,又轻松的效果呢?他无法体会到画面的微妙之处,那么他就无法和艺术家共鸣。
告诉同学们,对艺术的终身参与是完整的生活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提倡 人的这种素质。
领悟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的尊重。
从事和学习艺术所必需的自律,合作精神和坚韧的品格,可以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迁移作用。
3.培养创新能力 江主席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我们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一切课程设置都应该围绕这个根本目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广泛观察生活,找寻创作灵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中学生通过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创作素材,我们应创设更宽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自己的生活和大自然。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应该走出场地的局限,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当中去,如带同学到公园,动物园或菜市场写生,不仅只会运用手中的纸和笔,还应学会自然材料创作动手能力和创新,告诉他们英国的雕塑家亨利·摩尔的2幅作品,一幅是《戈斯拉战士》,还有一幅是《母与子》,他开创了雕塑和现代工业社会相呼应先河。还有毕加索从人们废弃的自行车车把、车座上获得艺术启发,创作了《公牛头》这幅雕塑作品。
同学们在和大自然接触中,会知道创作的天地是那么大,那同学们的想象创造
也将变得与天地大海一样开阔。
即使在临摹名画或优秀作品时,也千万不要窒息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
同学们即使画写实作品,也要努力加强艺术的感染力和概括能力,有意减弱某些不必要的情节,使形象更鲜明,更富有力度,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仅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业余时间能去图书馆、书店主动看画册,翻查资料来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
4、新世纪的社会需求对我们美术教育的要求,现在工业社会更需要懂得电脑美术操作和有创意设计能力的美术人才。使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美术教育以前所走过的路。电脑美术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能够吸引和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艺术,同样,电脑在教学实验中可以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
当今世界潮流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已开始走向多元化。
5、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同学的作品,有利于树立中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挖掘潜力。不用“象”或“不象”、“对”与“错”成为评价的标准。教师不应以个人喜好和自我审美观点主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则会训导中学生思维创作的方向。活动后老师应听取同学自己对作品的表达设想,也可运用玌、互评的方法,同伴间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宽容的合作精神以及包容的审美鉴赏力,并将作品布置在美术室内和学校的橱窗内,从而肯定学生们的创造力。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我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需要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塑造出跨世纪的新一代。
杨修之死”一节教学设计
朱盛
教学目标:
1、 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 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
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2、 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3、 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
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4、 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恃才放旷
5、 杀杨修之后的故事: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
奸诈。
6、讨论: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7、 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8、 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附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 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 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 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 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 受植出城计 大怒 6、 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教学设计
曹山民
一、 构思:
一般“悼诗”常用形式:痛悼—赞颂—告慰 本诗: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二、 线索
感情线索(亦即结构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开端)(感情的发展) (感情的回荡) (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三、 结构
深情的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 你的人民想念你 高山 大地
急切的寻找 森林 对革命赤胆忠心 大海 为人民鞠躬尽瘁 整个世界(广)
祖国心脏 — 天安门广场“正在”—“人民心里”(深)
无尽的怀念 在这里(人民心里)在一起 想念你 (反复拟人丰富想象) 四、 主题
对革命赤胆忠心 为人民鞠躬尽瘁 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 人民对总理无限崇敬 对总理深切怀念 理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五、 修辞
见书
CAI课件《相交弦定理》 侯颖洁
一 教学目标 序学 习 内 容 识领运分综操号 记 会 用 析 合 作 1 记住相交弦定理和推论 √ 2 让学生动手作出圆内两条相交弦位置的各 √ 种情况,加深对相交弦定理。 3 能论证相交弦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论能 √ 力。 4 在理解相交弦定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 √ 识,归纳出它的推论。 5 能运用相交弦定理及推论解决圆内相交弦 √ 所分成比例线段的计算问题。 6 能运用相交弦定理的推论正确作图,求出两 √ 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二教学过程 (前提目标检测) 填空:(投影片) 1、 同弧所对圆周角__________。 2、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__________。 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_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 4、 垂直于弦的直径__________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展示本节教学目标) 《相交弦定理》教学目标 一、 记住《相交弦定理》和《推论》。 二、 能叙述并证明《相交弦定理》。 三、 能运用《相交弦定理》和《推论》解决圆内相交弦所分成比线段的计算问题。 四、 能运用《相交弦定理》和《推论》正确作图,求出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证明:连结AC,BD ∵∠A=∠D ∠C=∠B ∴△PAC∽△PDB ∴PA:PD=PC:PB ∴PA×PB=PC×PD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如图:CD是弦AB是直径,CD⊥AB, 垂足是P,则PC²=PA×PB。 (形成性评价测试) (一) 填空: 1、 圆内的两条_________,被交点分成__________相等。 2、 如果弦和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__________是它分直径所成两条线段的________。 3、 已知:⊙O中弦AB、CD相交于P点,PA=3厘米,PB=5厘米,PC=25厘米,则CD=___________厘米。 4、 已知:⊙O中弦EF、MN相交于P,PM=4,PN=9,EF=15,则点P分EF成两条线段长是____和______。 5、 已知:⊙O中弦AB、CD相交于P,PA=4,PB=25,又PC:PD=1:4则PC=______,PC=_______。 (二) 作图:(写出作图,不要证明,保留作图痕迹) 已知:线段m、n。 ____m____ 求作:线段x,使x²=m×n。 _____n_____ (板书设计)
相交弦定理 推论 定理 证明 例1 例2 例3 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一) 朱强军 推论证明 一.目的要求: 了解科学计算器的大致构造,会利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二. 内容分析:
计算器进入中学数学学习主要好处是: 1. 节省教学时间,有助于优选教学内容。 2. 可使数学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3. 可用于对应问题的探索求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 为今后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学习创造条件。 本小节分成两节课,本课介绍科学计算器的大致构造并用它进行数的四则
运算,下节课介绍用它进行乘方、开平方运算。 注意两点:
1.教学时宜注意突出各类计算器的共性,并注意对拥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三.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1.讲教科书第129页至130页关于科学计算器的大致构造,着重介绍四则
运算部分需用的按健、功能。
2.例题讲解:
<1> 例1.用计算器求 38+26 38+26=64.
(使学生了解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程序。) <2> 例2.用计算器求 124-215 125-215=-90 (注意 计算器上的负号。)
<3> 例3. 用计算器求0.425×16
0.425×16=6.8.
(注意 提醒学生不要把小数点鍵当成乘法运算鍵。) <4> 例4. 用计算器求(-40.5)÷0.25 (-40.5)÷0.25=-16.2 (要着重说明负数的输入方法。)
3.课堂练习:
第133页练习 1(1)至(14)题.
答案:1.(1)12. (2)128. (3)1.63. (4)-15. (5)641. (6)-4.13 (7)210. (8)0.0475 (9)0.1295.(10)13. (11)0.42. (12)0.625 (13)-26. (14)-25. 4.新课讲解:
5.用计算器求60+4×25.
60+4×25=160.
(要点:混合运算,按键顺序与式子书写顺序完全一样。)
6.课堂练习:
第133页 练习1 (19)、(20)题. 答案: (19)40. (20)-15. 四.课堂小结:
0. 概括本课学习内容:(1)结构,(2)运算.
1. 使用计算器的一些要点:放置平稳,用力均匀,按键接触
到底部;每次运算前,要先按一下清零键“C”。
五:课外作业:
教科书习题 10.3 A组 第1题.
第一节 酸碱盐 溶液的导电性 何蓉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2.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概念。 3. 学会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 教学重点: 1. 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观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书写电离方程式 三. 教学难点: 1. 溶液导电的原因
2. 从离子角度理解酸碱盐 四. 实演准备:
演示实验:书P149-153 [实验 8-1] ~ [实验 8-4] 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溶液的导电性和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第二课时:酸碱盐的概念 六.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氢气、锌、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磷
金属:Zn
小结: 单质 非金属 :H2 O2 P 纯净物 稀有气体:: 化合物 CO2 物质 HCl NaCl CuSO4 CaCO3 混合物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的有关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化合
物的分类,酸碱盐就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讲授新课:
(讲解)在学习的有关溶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水溶
的导电性。
(一) 溶液的导电性
(实验)演示[实验8-1]。(药品可改进,先放入固体药品实验,然后再用蒸馏水配成溶液。)
(观察)NaCl KNO3 NaOH固体物质不导电,而其水溶液却能够导电。蔗糖、酒精的固体或水溶液都不能导电。水导电性极弱,本装置难以测出。
(提问)为什么NaCl等晶体不导电,而水溶液却能导电呢? (阅读)书P150页 (分析) :
NaCl(固体) 在水分子作用下 Na+ + 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 导电 (小结):1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2 导电原因——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3 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分析:
电离是在溶于水的条件下发生的,与通电与否无关)
4 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其书写方法如下:
a. 正确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 b .离解通常发生在正价元素(或
原子团)和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联结处。 c. 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与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同,但写法
+-+ 2-
不同。例如:NaCl = Na + Cl ; H2SO4= 2H+ SO4;
2+-
Ca(OH)2 = Ca + 2OHd.根据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一定相等来检查电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练习) 写出 MgCl2,HCl,KOH的电离方程式
作业:书P153,1 ④⑤,2,3
二. 酸碱盐的电离
(讲解) 我们知道,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导电。下面我们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角度来研究 1.酸
(实验)书 演示[实验8-2]
(小结)HCl,H2SO4,HNO3 的水溶液能导电,证明他们的水溶液存在自由
移动的离子(请学生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三种电离产物中有何共同特点?得出酸的定义。
+
(强调阳离子全部是H这一概念要点。)
(提问)说出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酸。NaHSO4是不是酸? (阅读)书 P152 最后一自然段 2.碱
(实验)书 演示[实验8-3]
(小结)NaOH,KOH,Ba(OH)2的水溶液能导电,证明他们的水溶液存在
自由移动的离子(请学生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三种电离产物中有何共同特点?得出碱的定
-
义。(强调阳离子全部是OH这一概念要点。) (提问)说出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碱。 (阅读)书 P153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3.盐
(实验)书 演示[实验8-4]
(小结)NaCl,Na2CO3,MgSO4,BaCl2,Al2(SO4)3等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证明他们的水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请学生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这三种电离产物中有何共同特点?得出盐的定
义。(注意引导分析阳离子均是什么离子,阴离子均是什么离子,来得出盐的定义)
(提问)说出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阅读)书 P153第二自然段
(讨论)书 P153——P154习题 1、2、3、4 本节小结:
1.酸碱盐的定义及组成特点 2.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混合物 盐
作业(书面):
补充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 2硫酸铁 3 氢氧化钡 4 硫酸铝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并在括号内注明类别
硝 酸 ( ) 碳酸 ( ) 氯化钾 ( ) 氯化钠 ( ) 氯化铁 ( ) 氯酸钾 ( ) 硫酸钠 ( ) 硫酸铝 ( ) 三氧化二铁 ( ) 氢氧化镁 ( ) 板书设计:
第八章 酸碱盐
第一节酸碱盐 溶液的导电性
一. 溶液的导电性:
1.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2.导电原因——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 在水分子作用下 Na+ + 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 导电
3. 电离——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分析:电离
是在溶于水的条件下发生的,与通电与否无关)
4.电离方程式:
- 2-
NaCl = Na+ + Cl ; H2SO4= 2H++ SO4;
Ca(OH)2 = Ca + 2OH二. 酸碱盐的电离
1.酸
- 2- 电离方程式:HCl = H+ + Cl H2SO4= 2H++ SO4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酸
2.碱
- +-
电离方程式: NaOH = Na+ + OHKOH = K + OH 2+-Ba(OH)2 = Ba + 2OH
-
定义:电离是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3.盐
-2-
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 Cl Na2CO3 = 2 Na+ + CO3 2-2+
MgSO4 = Mg + SO4 BaCl2 = Ba + 2Cl-
2- Al2(SO4)3 = 2Al3+ + 3SO4
定义:电离是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小结: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混合物 盐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许景宏
[教学对象分析]
1、 过初中阶段2年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到了初三阶段,学生不断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历史知识面的扩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初步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讲授这章书时可以增加讨论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升中考的任务。比较注意主课的学生,而对历史有点“不感兴趣”。所以在讲授这章书是可以利用一些图表、挂图、投影片等教学媒体,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学分析]
1、 章的主要内容:本章讲述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他们大力推行各种政策,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原有的手工业生产易以不适应这种发展形式的需要。回导致在生产领域的大变革——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正是在这种形势,再英国(还有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发明家。他们的发明制造给资事主义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使人类开始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
2、 本章的主要地位: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又称为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它是人类近代的开始,也是人类由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的转折点,所以这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一次在的飞跃。在今天,可以用来证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佐证。 [主要史实]
2+-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再英国 (2)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 (3)珍妮纺纱机 (4)瓦特指成改良的蒸汽机,并用来带动纺织机器 (5)美国的富尔敦发明汽船 (6)英国的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 (7)工业革命的影响 [主要史论] (1)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学习指导] (1) 英国工业革命也可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2) 通过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认识到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外开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3) 学习理顺工业革命进程的各个环节,了解相互间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培养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4) 通过了解第一辆蒸汽机车的试行情况和今天火车的比较,认识新生事物总是不完善的但这并不影响其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 记忆领域 (1) 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的国家 (2) 指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何种行业 (3) 指出棉纺织业最早使用的机器的名称 (4) 写出改良蒸汽机的制造者及蒸汽机带来的影响 (5) 写出19世纪早期发明的两种交通工具的创造者及其国籍 (6) 写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2、 理解领域 (1) 说明什么是工业革命? (2) 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 (3) 阐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3、 情感领域 (1)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
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2) 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和史蒂芬逊发明试验火车机车的故事激发敢于创
造,不怕挫折的精神。
[重、难点]
1、重点(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 (2)瓦特改良蒸汽机
2、难点:(1)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讨论 [教学用具]:掛图、投影 [教学流线图]
提问 旧课复习:英国资产阶级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设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提问 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阅读,概括回答
工业革命的进程 投影、掛图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 在棉纺织业部门开始
提问 学生讨论,教师 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什么会 分析、概括 推动交通运输、冶金采矿 业的发展
讨论 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小结,巩固练习 [附一·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表]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 机 纺纱— (哈格里夫斯) (阿克莱特) (克隆普顿) ②1764年 ③1769年 ④1779年 棉纺织业
飞 梭 水力织布机 织布— (凯伊) (卡特莱特) ①1733年 ⑤1758年 (应用) 动力 改良蒸汽机 (瓦特) 汽 船 1782年 (富尔敦) 交通运输 1807年(美)
蒸汽机车 (史蒂芬逊)
1814年
[附二·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________世纪______年代,它是从__________开始的。 2. 1782年_______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_______时代”。 3. _____________的机械化,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二 .选择题
1、 下列哪项是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
①圈地运动 ②发达的手工业工场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 下列哪项的出现成为了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的开端? A、飞梭 B、水力纺纱机 C、珍妮纺纱机 D、骡机 3、 英国第一个工厂的建立者是: A、 哈格里夫斯 B、阿克莱特 C、克隆普顿 D、卡特莱特 4、 下列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B、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C、 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D、 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工业革命完成 E、 工业革命使近代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F、 工业革命使祔生产力空前迅速发展 三 .简答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后果?
四 .连线题
哈格里夫斯 骡 机
瓦 特 改良蒸汽机 富尔敦 蒸汽机车 史蒂芬逊 汽 船
地理第四册第十一章第三节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胡小兰
西北地区是在中国区域地理中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第三大区域,至此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 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西北地区可采用自学辅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本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 2. 读图记住:大兴安岭、天山、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昆仑
山、祁连山 3. 理解干旱的气候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特点和分布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新疆三峡两盆地形示意图的绘图训练,使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形示意
图 2. 通过干旱气候对地形、植被、河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 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3. 通过自学与训练两大教学环节的安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自学
提纲,供学生自学读图讨论完成
(一) 关于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的自学提纲 1. 在图中找出:
(1)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 (2) 大兴安岭、天山、长城、昆仑山、祁连山
(3) 黄河、塔里木河
(4) 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范围 2. 本区有那些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有那些特点? 3. 量算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新疆喀什两地距海的最近距离,并分析两地降
水差异的原因。教师检查自学结果,并小结本区特点:深居内陆,东西狭长,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由此过渡到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二) 关于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自学提纲 1. 本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本区以什么地形为主?干旱的气候特征在地形上有那些表现? 3. 画出新疆三峡两盆地形示意图 4. 在教材的图中找出吐鲁番盆地和塔坷拉玛干沙漠 5. 本区植被分布有什么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 西北地区西部的主要水源是什么?河湖有和特点? 7. 本区农田、村镇、城市分布有和特点?为什么?
教师检查自学结果,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片:风蚀城堡、风蚀蘑菇、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等,然后总结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多戈壁、沙漠
(2) 植被从东到西为湿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
(4) 农田、村镇、城市分布呈带状或点状(沿河流或绿洲分布) (三) 课堂训练的具体内容是:
1.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 以西,长城和 山 山以北。 2.分布在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 、 、 和哈萨克族 3.位于 盆地中的 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4.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
(1) 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 (2) 塔里木河、黄河
(3)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 5. 简要概括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地形 植被
气候 河流
农田、村镇、城市分布
自学提纲是提供学生自学与思考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而设置的,课堂训练则是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自学提纲紧扣教学目标,以小问题的形式出现,但步子小、难度低,课堂训练则是教学目标和自学提纲的进一步转化,是本课学习内容的综合体现。
“日本”一节教学设计
顾颂瑶
一. 导入新课
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有一个经济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就与我国在文化、宗教、经 济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并受着巨大影响的国家。他就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称为扶桑,
现在称为日本的国家(出示图),为了加深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他的地理特征。
二. 通过速读测试,初步认识日本的地理特征 1. 展示速读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采用图文结合读,新旧知识联系读,对照比较
读的方法速读课文有关内容)
(1) 日本的纬度、海路及同我国位置关系如何 (2) 日本的领土组成、面积、人口
(3) 日本海岸线特征,这样的海岸线有何好处
(4) 日本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在哪,并找出最大平原 (5) 为何日本境内多火山、地震
(6) 日本气候类型?其特征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7) 日本境内有那些资源?为什么? 2. 在学生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闭卷的方式,完成下列练习(简略)(学
生人手一份)
再学生完成试卷后,教师立即公布答案,学生互相批改,同时按批改的结果,按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资源等几大块作出正误统计,以便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作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三.利用图表,解决疑难和重点 1. 填绘示意图,了解日本的位置及领土组成
出示日本空白示意图,教师根据示意图边讲边填,绘图中内容,即太平洋、日本海、北海道、本洲、四国、九州岛和30N、45N纬线,同时要求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上内容,以熟悉日本的位置及领土的组成。 2. 运用成因相关表格,讲清地形:
成因 特征 资源 地处亚欧与太平洋 多山——山地丘陵占3/4 矿产---很贫乏
板块交界处 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森林、水能、渔业丰富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明确气候类型特征、成因 引入北京、东京一月、七月气温降水比较表
一月 七月 年降水量
东京 3、7 25、1 1610MM 西北季风(冬) 东南季风(夏)
北京 -4、7 26、1 636MM 读上面图表,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日本属什么气候?该气候包括那两种?各分布在什么地方,该气候有和特征 (2) 东京与北京相比,有和特征,试从海路位置的角度去分析其原因 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列表归纳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成因
北: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东季低温少雨 地处东亚季风范围内 南:亚日带季风 具有海洋性特征 受周围海洋影响 四. 设计图表,概括课文
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 有利 气候湿润,海洋性明显
森林,水力,鱼类资源丰富 自然地理特性 经济发达国家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不利 岛内多山,平原狭小 火山之国,地震之帮 矿产贫乏,大量进口 教学结构
导学法 知识特点 知识要点 设疑导学 问题型知识链 知记
图表文转换 知识型知识点 理解应用 比较归纳导学 知识面 理解
“脊椎动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王鲁娜
一、教学设计意图
运用图表比较法和系统归纳法,突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 在进化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在复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通过列表,简单、直观地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点
难点: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路线 四、教学用具:
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心脏结构图 2、投影片:
3、练习题印发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类。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有关无脊椎动物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复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几类动物?并说出各纲的代表动物。下面我们就以鲫鱼、„„为例对比脊椎动物五纲的形态结构特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表上的内容小声讨论。现在我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
比较项生活环境 体 表 呼 吸 心 脏 体 温 生殖发育 目 类别 鱼纲 (鲫鱼为例) 两栖纲 (青蛙为例) 爬行纲 (蜥蝎为例) 鸟类纲 (家鸽为例) 哺乳纲 (家兔为例) 先请一同学们说出这五类动物各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出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种动物,想一想它们在体表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鱼类体表覆盖鳞片,这对鱼类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羽毛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回忆我们已做过的实验,它们分别用什么器官进行呼吸?
双重呼吸可以保证鸟类在飞行时有充足的氧气,因为鸟类在飞行时需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气囊的出现和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行生活的重要适应,可以保证鸟 类飞翔时剧烈的呼吸作用能顺利完成。
展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心脏结构图,你肥识别它们各是哪一类动物的心脏结构图吗?让同学贴在黑板上,说出理由(鱼类的心脏有什么特点?上面的腔是心房还是心室?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动脉,还是静脉: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两栖动物的心脏结构有什么特点?你能在图上标出这几个腔名称吗? 爬行动物的心脏与两栖动物的心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现在我们归纳一下,鲫鱼的心脏由几心房、几心室组成?„„并填表。
现在老师出示的是哪一类动物的血液循环图? (投影)你能在图上写出血液流动的途径吗?(其他同学注意看他标的是否正确。)下面老师将请几位同学分别指图说出鱼、两栖、鸟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路线,在说循环路线时注意:起点应是哪部分(心室),终点呢?先请一学生说出鱼纲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
小结,由于鱼类的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组成,所以鱼类的循环路线有几条? 鱼的心脏里流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静脉血与动脉血什么区别?血液经过鳃以后,有什么变化?
展示两栖纲动物的血液循环图 有几条循环路线?哪两条?
学生说出肺循环,体循环路线。血液流经肺内毛细血管和流经各器官毛细血管后,血液名称各有什么变化?
再比较这两个循环系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展示两栖、鸟的循环路线图) (不同:起点、血液变化,输送氧气的能力,产热)此外鸟类体表覆盖的羽毛有保温的作用,所以鸟类的体温有什么特点?
家鸽的哪些生理结构有利于它的体温恒定(消化、呼吸、循环、体表)„„ 恒温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这里哪些动物是恒温动物、哪些动物是变温动物?说明理由。(体温恒定的动物叫恒温动物。体温不恒定的动物叫变温动物。)为什么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变温动
物?
最后我们再来看这五类动物在生殖发育方面是怎样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体内受精有什么好处? 胎生、哺乳有什么好处?
胎生和哺乳能使哺乳动物的后代得到充足的营养,并且得到母体的保护,免遭其它动物伤害。因此,胎生和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从表中可以看出,动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 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
练习:出示蝙蝠,它属于什么动物?蝙蝠会飞为什么不是鸟类呢?
Word97 集成办公软件(1课时)
赵雄谱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初二级学生。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学 习和使用过“写字板”等软件,能进行中、英文文字输入。以WINDOWS窗口组成及窗口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集成办公系统Word97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该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掌握WORD97的功能。 2、 掌握WORD97的窗口组成。 3、 掌握WORD97的启动、新建、保存、打开、退出操作。 4、 掌握WORD97中进行文字录入。
教学重点: WORD97的新建、打开、保存操作和在WORD97中进行文字录入。 教学策略: 1、 本节课运用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理,分析学生学习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和特
点,系统地、整体地设计课堂进程。 2、 针对学生文字录入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每节上课时均利用一段时间(10分钟
左右)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 3、 WORD97的启动和窗口组成均和WIN98中“写字板”相似,这部分教学主要使
用《电脑大学》CAI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以教师引导为主,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4、 在练习设计上,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
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学生开机,进行打字练习
教师小结
CAI Word97的启动及编窗口组
学生练习:输入英文
教师小结及提问 CAI Word的新建、打开、保存 学生做练习:Word97有哪些主要功能? 教师小结,讲解存盘方法 学生存盘 教师总结 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