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

来源:知库网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一:春节各种习俗由来】

春节各种习俗由来

1.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2.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3.鞭炮的由来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4.年夜饭各种吃食的由来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亭宴会。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 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饯有了长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5.舞狮子的由来

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6.红色表示吉祥的由来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吉祥。过节过年,要张贴大红对联;嫁女娶妇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总之,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其实,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用红色表示吉庆的。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7.皇家建筑多用红墙黄瓦的由来

参观过故宫、颐和园、北海吗?你注意没有这些皇家建筑多用什么颜色?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为什么喜欢用黄色和红色呢?这与我们中国人对颜色的看法有关。

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唐代,黄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黄色琉璃瓦钉,以后便按此规定沿袭下来。其实皇帝很多东西都是黄色的,龙袍啦、圣旨啦,

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黄色的。如果民间随便穿黄色的衣服,真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

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绝大多

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8.祝寿送寿桃的由来

每逢祝寿,尤其是给老年人祝寿,人们都喜欢送寿桃,以此来预祝过生日的寿星健康、长寿。这个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

传说,孙膑18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孙膑在师傅那里刻苦学习,废寝忘食,甚至从来没回过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天天盼着儿子回家。十二年没见面了,不知母亲身体如何。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亲见全家人唯独少了一个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正当一家人劝慰母亲时,孙膑回来了。孙膑看见母亲那因为思念儿子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您。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篇二: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六、二班 姚远

一、春节的由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

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

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

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二、春节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

灶君司命?。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

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祭灶节民间讲究

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

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

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

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

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

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

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

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

书写。贴春联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

3、除夕守岁

自汉代以来,除夕守岁就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

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

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

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

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4、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

里祝贺新春拜年。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

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

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一是串门式的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

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

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二是走亲戚。初二以后到亲戚家,须带礼物。进门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

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

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

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当然,由于我国封建历史很长,在过年的习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残余存在,这需要大家注意。

一些地区晚辈则要给老辈的人磕头致以拜年。 正月初二:回娘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在大年初二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5、?送穷?

正月初四?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6、?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不许搞

【篇三:春节的由来及其风俗】

春节

1、起源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

连人也不放过。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

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2、节日习俗

(1)放鞭炮。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守岁。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4)吃饺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5)拜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3、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