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真题

来源:知库网


中国传统文化真题

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 )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5.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9.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周敦颐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具体,后一个“马”指的是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现世实用和平宽容 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译经、⑵融合儒道思想、⑶佛教世俗化、⑷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诗化的倾向 乐观的精神 含蓄蕴藉之美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情_,一是景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累世不断 ;⑵体裁多样 ;⑶官修私撰,百科之首_;⑷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⑸_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心物对应_。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娱乐音乐 泻泄音乐 “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_。 25.整一性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民族凝聚__和民族复兴_等积极作用。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华夏族,一是以原始宗教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鸟夷(东夷)族。

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 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 大宗、小宗之分。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辽河流域 淮何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开辟贸易之路, “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家庭____。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宗族_统治序列与_君主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推恩令_。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宗法 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亲情_宗族。

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古代官僚政治。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 38.北宋哲学家是把世界本原当作_哲学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本 原 用。 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或相对论)思想。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循环关系 克谐关系 “君臣”(或主导、伺服)关系 胜复(或平衡)关系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一是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 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宗教的作用以现世为目的_;⑵_宗教世俗化。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纪事本末体。 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表演 艺术、造型_艺术、语言_艺术和综合_艺术等几类。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静极而动 静寓意动 静抑制妄动。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整一性_、动态性_和连续性_的文化特征。 50.中国文化是渐变性(或传承性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51.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凝聚力_。 53.文化景观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等等。” 55.华夏文化圈是以血缘关系为精神支柱,以龙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原始宗教为精神支柱,以_凤为图腾。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疆域的不断扩大上,汉以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57.家构同构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官僚政体。 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官僚政治时期。 60.中国第一部哲学着作是易传。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三大哲学领域。 62.中国着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_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_。

63.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主导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协调关系,而不是起压制对方的作用。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最着名,被时人称为“显学”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五行观”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68.史论体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 69。学案体史籍是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71.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的文化特征。

73.中国文化是渐变性(或传承性)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执中。 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生变。 选择类

1.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B__。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 2.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D___。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3.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__B__。※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B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C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 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A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B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A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D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C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B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B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D___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A___。 23.__B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A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A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C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A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B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D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A__。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A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A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A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C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A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B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D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A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C__。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C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B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C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着特色是_A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B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C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B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D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D___”。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A__的典型表现。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D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C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B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B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D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A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C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A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B__。 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D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B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C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A__、___和___。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B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A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D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A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C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B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判断类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 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

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

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 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 (哲) 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

24.中国第一部哲学着作是易经。

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

答案:×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 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 答案:×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 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

答案:×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 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 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答案:×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 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艺)

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 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艺)

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 (特) 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 (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差异。×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 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 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

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

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

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 (哲)

的地方。 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 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 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

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

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

41.佛教是人为宗教。√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

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

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

简答类(答)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 (见教材P4↑13)(地) 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 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 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 (地)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

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 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 (宗)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特)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 (导)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 (地)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 (导) 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 3.宗法制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 (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 (宗) 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宗)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 (艺)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词解类答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 4.直觉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 (载) 19.社会论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 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20.仁 (载)

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 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 (载) 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 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 (文) 22.典志体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 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 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 (史) 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 (史) 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 (艺) 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 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特) 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 (特) 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 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 18.思维方式

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 (史) 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 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 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 (艺) 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 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 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 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 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 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 33.政体国家管理体制。(社)

34.思维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

35.人性论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36.中和之美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 (文)

37.方志体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 (史)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

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38.静寓意动的功能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39.狂狷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艺)

研讨类(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

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社) 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答案: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 “是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 (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 印度:强调隔绝。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 印度:强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 (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 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 (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 (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答案:随意谈。(可从道德、系统思想、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谈)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简答类(答)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 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 (见教材P4↑13)(地) 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

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 (地)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 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 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 (宗)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特)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 (导)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 (地) 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 (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 (宗) 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宗)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 (艺)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