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来源:知库网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念奴娇 赤壁怀古》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地位: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通过学习本课,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提高鉴赏宋词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④方法目标:诵读法;讲授法,不断启发学生从而把握全词意境;讨论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2)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3)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1)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情与景的自然结合,难点是体会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高二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江西省寻乌中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宋词 教师活动 一、 导入新课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忆起毛泽东相应的诗歌【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二、背景简介 思考交流:诗歌背景意义(1)用ppt呈现相关背景知识。 何在? (2)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三、诵读感悟 (1) 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指导朗读。 节奏: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3)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4)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5)教师小结。 四、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上阕 :美景如画 (1)有感情朗读上阕 ,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字 特 角 修 基 词 点 度 辞 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穿 高峭 1、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设计意图】听读、练读、感受诗歌音韵节奏之美,解决本课重点目标一。 【媒体资源】利用校园资源音乐库功能,自选音乐配乐朗读,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惊 汹涌 豪 声 比拟 迈 水石拍 奔 相击 放 学生有感情朗读上片,找出描绘赤壁雄奇景象的句子。并把握诗歌意境。 卷 狂澜奔腾 【设计意图】由小组讨论完成诗歌大意的解读,教师点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等直观可感的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解读诗意,理解作者情感寄托,解决重点目标二。 色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 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2 、赏析下阕 :英雄如烟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年婚外职际基意项龄 姻 貌 位 遇 调 境 目 向幸英东功往周24 福俊吴成感古瑜 岁 美儒都名奋 代满 雅 督 就 英雄 感屡早团功慨苏47 遭生练业感壮轼 岁 不华副未伤 志幸 发 使 成 难酬 背景补充:元丰二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再贬广东惠州,后又贬至海南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途中,病逝常州,年六十六。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我们来对对下联: 周瑜: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贬官。 二人反差如此之大,苏轼之所以单单选择周瑜目的何在? 学生读下阕,然后找描写周瑜形象的原句。 多采用的是设问回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成了能力目标的任务。落实了教法。 明确:表达对周瑜的敬仰和羡慕之情,也在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3)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五、合作探究与拓展 【演练一】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论,其余同学进行分析; 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 你对以上二种看法有何见言。 解?无论赞成哪种看法或有第三种观点都请陈述理由。 明确:上片:写景——抒情 (问) 下片:叙事——言志(答) 【演练二】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2讨论演练: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演练三】 3这首词中作为政治家的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一下。 明确: 六、小结及作业 小结:人生总有不平事,何必伤情太偏执。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词人的敬意再读读这首词吧。某一天,当你失落时,彷徨无措时,回头再读读这首词吧。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 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八、板书设计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全文 (2)苏轼遇到挫折能乐观对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挫折,你是如何对待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写 景:江山如画 (雄奇 壮丽) 赤壁——乱石 惊涛 (形、声、色) 怀 古:一时多少豪杰 周瑜 抒 情: 人生如梦 } 感伤而旷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