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
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
“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3.《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
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
郡
的
地
位
比
县
高 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4.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
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1
5.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
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6.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
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7.据《三国志》载:公年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
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
A.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 B.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
C.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 D.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8.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
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
.
为
地
方
百
姓
除
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
.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D.稳定地方秩序
9.如果将“名正言顺”当做立国之宪的话,中国古代以下机构设置明显“违宪”的是
A.清朝的军机处 B.宋代的枢密院 C.唐朝的中书省 D.汉代的外朝
10.史载唐朝附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
故附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
中
央
集
权
的
加
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
.血缘政治的衰
2
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 11.有学者认为,极盛时代的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下列对这种“新形
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成熟民主模式 B.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机会 C.创造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D.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公民权利
12.“在2至3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五大著名法学家„„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
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法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这表明 A.古罗马缺乏严密的司法程序 B.罗马法由成文法和习惯法两部分构成 C.古罗马法学家享有一定特权 D.法学家的研究推动了罗马法发展完善
13.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有人从非洲带回
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罗马法学家得出结论是依靠
A.有罪推定 B.法律条文 C.个人权威 D.类推解释
14.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
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 15.用“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比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十分贴切,因为两个魔鬼友好地
相处并相互制约,恶作剧就能够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同时产生良好的协作效果。这种政体的核心就是
A.全体人民的共同监督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
三
权
分
立
3
D.革命的彻底性
16.“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革命中,不仅解决了与英国
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现代的到来。”“这种力量”是指 A
.
新
贵
族
阶
层 B.“至上”的议会 C
.
信
仰
新
教
的
国
王 D.辉格党和托利党 17.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
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D.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18.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
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一观点 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 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 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
19.俄国历史的某一时期,彼得格勒同时举行了分别支持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的两场游行。四位
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A.上述游行应发生在1917年12月 B.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临时政府最终镇压了布尔什维克 D.当时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0.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
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4
2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
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
.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2.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
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指
A.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23.1919年,美国的杜威应胡适邀请来华讲学,他目睹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后感慨地说;“这是一
个奇怪的国家。„„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材料反映出 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 B.中国儒学的复兴为大势所趋 C.新文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
2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
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2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
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理性认识开始于 A
.
洋
务
运
动
前
后 B.辛亥革命前后 C
.
三
元
里
斗
争
前
后 D.五四运动前后 26.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
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5
是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 B.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 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 D.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27.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
反映了江西
地区 5亩以下 5—10亩 10—20亩 20亩以上 无田 安远、寻乌、信丰3县 70 20 5 2 3 莲花琴亭村193户 龙州等17村393户 74.6 19.2 3.6 2.6 72.77 11.45 3.5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28.“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从两年前这一天起,„„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
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作者深情赞颂的是
A.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B.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C.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D.中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29.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
的政治动员”。蒋中正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团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文中的“此役”是指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0.2015年10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5年最新人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
在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这说明 ①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 ②中国是抗日主战场 ③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④联合国伸张正义 A
.
①
④
B
.
②
6
④ C.①
③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 31.(22分)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4分)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的主要影响(6分)
32.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
7
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 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没有现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材料三 当代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勋爵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国王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其顺乎自然的发展已经持续了这许多年,产生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1)阅读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对国王权力的认识,并说明其与近代英国君主权力的本质区别。(6分)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的贡献。(6分)
(3)“英国人是否是保守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6分)(要求:结合材料阐明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初摸底考试
历史学科答案
每题2分,共60分
1. D 2. B 3. A 4. A 5. A 6. B 7. A 8. C 9. A 10. B 11. B 12. D 13. D 14. B 15. B 16. B 17. A 18. D 19. D 20. B 21. C 22. D 23. C 24. D 25. D 26. C 27. D 28. B 29. B 30. A 31.(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2分)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
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4分)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
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4分)
(3)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2分)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2分)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2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2分)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4分) 32. (1)认识:君权神授,君权至上。(2分)
区别:前者为封建君主专制;后者为君主立宪,权力的重心在议会。(4分)
(2)贡献:近代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轮流执政制度,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6分) (3)观点:是保守的。(1分)
理由:保留了君主和贵族;尊重历史传统;和平渐进;各种政治力量的妥协。(5分) 观点:不是保守的。(1分)
理由:不断创新政治制度;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以洛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5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