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方言》看古代东北方言

来源:知库网
语文学刊 2010耳第lO期 从《方言》看古代东北方言 。朱丽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 要】 地域对古代方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扬雄《方言》申的古北燕朝鲜 方言区的词语,结合历史知识,描绘出古代东北地区的语言影响传播的轨迹。 [关键词] 《方言》;北燕;朝鲜洌水 中图分类号:I-t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10—0109—02 扬雄的《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 非常强盛,在击败东胡和箕氏朝鲜之后,在东北首次设郡。 方言的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方言学这门新的学科,第一次全 “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被平、辽西、辽东郡 面而系统地对全国方言作了调查,而且研究了一种语言的不 以拒胡。”战国末,为秦所灭。西汉初年,燕王有故秦上谷、渔 同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在《方言》中,杨雄已经有了隐 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六郡,与战国时燕国领土大体相 约的方言区划思想,将某些地名(如秦晋、赵魏、朝鲜洌水等) 当。《方言》中的燕指的只是燕国的一部分,即包括蓟在内的 并列提出,这可称是方言地理学的萌芽。 汉代广阳郡以及周围的部分地区。而燕国的另一部分,北部 后世从方言地理学角度对《方言》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各 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这些战国时燕将秦开击退 自对汉代的方言区进行了划分,如林语堂将其分成十四系, 东胡扩展的土地在《方言》中被称为“北燕”。 美国语言学家司登义分为六大区,当代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恕 北燕在《方言》中出现了多次,不仅以“北燕”的形式出 豪先生则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言区:秦晋方言区、周韩郑方 现,还以“燕之北鄙”、“燕之北郊”、“燕之外郊”、“燕之东 言区、赵魏方言区、魏宋方言区、齐鲁方言区、东齐海岱方言 北”、“燕之外鄙”、“北燕之外郊”、“东北”等多种形式出现。 区、燕代方言区、北燕朝鲜方言区、楚方言区、南楚方言区、南 北燕地区在方言的传播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承接了 越方言区和吴越方言区。上述几种分类结果大致相似,略有 燕方言对它的影响,又转而将这种影响向东边的地区(朝鲜 差别。若从李先生的视角来看,今天的东北地区大致上应为 洌水)扩散。 北燕朝鲜方言区。 从今天的地图上来看,北燕的右北平郡辖境约在今河北 东北地区,简言之,就是中国的东北部。古人讲天下划 省承德、天津蓟县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 为八方之位,即东南西北与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约从辽 地区。辽西郡辖境有今辽宁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 代起,“东北”这个方位名逐渐变成了行政区划名,一直到今 省迁西县以东地区。辽东郡辖境有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包 天。“东北”其实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的所指伸缩性很 括辽河流域,直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可以看出,北燕地 大。先秦时东北日幽州,也就是以冀州为中央定位,幽州即 区即今天的河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地区不论是在历史上 “冀东北”。幽州是今天的辽宁省北镇以西的辽西地区,也连 还是在今天,都是将相对先进的关内文化传播到相对落后的 及今河北省东北部与辽西接壤的地带。显而易见,当时的 关外地区的桥梁。 “东北”比今天的东北小很多。辽代时,东北区名扩大,涵盖 在《方言》中,与北燕并举的地名屡见不鲜,从这些与北 了今吉林及其以北地区。涵盖今东三省是到了明代以后,清 燕并举的地名中可以看出哪些方言对北燕方言有影响。 代除了三省之外,还把内蒙古包括热河地区也涵盖在东北地 (1.12)“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日京,或日将。”齐楚地区 区内。 与北燕对同一事物的称呼一致,是齐楚对北燕方言的影响。 以下将选取两个代表地区来分析古代东北地区方言。 (I.16)“秦晋之北鄙,燕之北郊,翟县之郊,谓贼为虔。”是秦 一、北燕方言 晋地区对北燕方言的影响。(2.2)“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 北燕是在《方言》中划分出来的一个区域,实际上它是燕 人谓之丰人。”是赵魏地区对北燕方言的影响。(5.24)“梁 的一部分。广义的燕包括《方言》中的北燕、朝鲜在内。燕国 宋齐楚北燕之间或谓之棺。或谓之阜。”是梁、宋、齐楚地区 建立于西周初年,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 对北燕方言的影响。(7.15)“东齐北燕海岱之郊谓之唏。” 国时期,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为幽州。燕昭王时,燕一度 (7.22)“燕之北郊东齐北郊凡相赋敛谓之平均。”是东齐海 [作者简介]朱丽,女,辽宁北票市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109. ——— 伤支奢军事 岱地区对北燕方言的影响。(7.3O)“燕之外郊越之垂瓯吴之 外鄙谓之膂。”这是吴、越、瓯地区对北燕方言的影响。 两种语言或方言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一般都是先进地区 朱丽/从《方言》看古代东北方言 少。因此更可看出北燕方言对朝鲜洌水方言的直接影响。 这样的例子在《方言》中屡见不鲜,如(1.8)“燕之外鄙, 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日嗄。”(2.8)“燕之北鄙朝鲜 对落后地区的影响要多于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影响。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齐楚、秦晋、赵魏、梁、宋等地区都 要优于北燕,北燕偏在东北,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因此长期 以来其他地区的方言都在不断地影响侵蚀着北燕方言。 在历史上,北京(燕)和东北(北燕)最先都是说的古代 洌水之间谓之策。”(2.29)“燕之北郊朝鲜洌水之间日卅 输。”(3.7)“北燕朝鲜洌水之间日斟。”(5.1)“北燕朝鲜洌水 之间或谓之镇。”(5.27):“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或谓之。” (7.15)“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日掬。”(7.31)“燕之外郊朝 鲜洌水之间凡言直立者谓之树植。”(8.4)“北燕朝鲜洌水之 间谓伏鸡日抱。”(11.16)“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蟑蜍。”等 等。 幽燕话。因此东北话与北京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北燕方言 的形成来源于燕方言向东北的扩张和渗透,其他一些方言对 北燕方言的扩散和影响有许多也以燕为中介,因为从秦晋的 北边开始,经过代地,有一条通往北燕的交通线。并且北燕 地区的人口除了历史上土著的少数民族外,大部分是来自 燕、齐一带的移民。北燕方言也因此是由内地人民的语言尤 其是燕、齐一带的方言经过长期的发展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新 的汉语方言。 与此同时,历史的逐渐发展使得燕方言也受更先进的 赵、齐等方言的影响而向它们靠拢,地理位置偏远孤立的北 燕则保存了许多早期燕方言的特点。于是燕方言与北燕方 言的距离逐渐拉大,到西汉末年,燕与北燕已经是两种不同 的方言了。今天的辽西话中念“学”为“[ ̄iau”]”,上学为上 “[西au ]”,便是过去的幽燕音。历史上北京话也是这样发 音,只是后来北京话演变,抛弃了吉幽燕音而变发音为 “[ ̄ye ]”了。经查“学”为古人声字,《音韵学教程》中讲到 一些开韵尾的有文白两读,而又没有意义上区别的,往往是 入声字。如脚、角、削、血等字均为古人声字,又都有文白两 读。按它们的书面语读音和白话读音分别去检索《古今字音 对照手册》,发现它们的古音一致。角[tci.0u “]与角 [tCye ]都是江开二入觉见(古岳切)。那么反过来思考,人 声字中的一部分在历史演变中发生了分流,在书面语中读一 种音,在白话中读另一种音。于是可以推测古幽燕音分流出 了[9ye ]和[giau”]两种读音,在辽西方言中保留了白话读 音[ ̄iou”],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则丢失了 [ ̄ia11”],只保留了书面语读音[ ̄ye”]。 二、朝鲜洌水方言 《方言》中的朝鲜洌水大致相当于今辽宁、吉林的部分地 区以及朝鲜北部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洌水地区被北 燕更为偏远,与其他地区相隔,更为孤立,因此朝鲜洌水方言 更多受比它经济文化先进的北燕地区影响,而与其他汉语方 言区关系疏远。秦汉时,从陆上和海上到朝鲜去的汉人相当 多。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齐人乘船前往。据《史 记?朝鲜列传》记载,据朝鲜为王的燕人卫满在西汉初年“亡 命,聚党千余人,魑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溟水,居秦故空 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 王险”。卫满灭亡了已经统治了四十余世的箕氏朝鲜。随卫 满去朝鲜的人民主要来自燕、齐、赵。在《方言》中,朝鲜洌水 地区与北燕的并举最多,而与其他地区的并举相对而言很 一l 10一 北燕在承袭了燕方言的特点后,继续向东北方向传播, 即今天的辽宁省一部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因此今天的北燕故地具有东北官话的普遍特点。以辽西郡 即今天的辽西五市(锦州、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为例,这 五市具有东北方言的普遍特点。 1.将0读Y 普通话的波[po5 ]、薄[po”]在东北方言中读为[pY ]、 [pY”]。普通话中的果[kuo “]、握[110 ]在东北方言中读为 [ku ̄ “]、[uY ]。标准的[o]全部读成了[Y]。 2.日母字的演变 普通话中的人[ on ]、日[ ? ]、热[乙Y ]、如[z U”]在东北方言中读人[in ]、日[i ]、热[i£ ]、如[Y”]这 些字均为古日母字。古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发展为今天 的普通话声母是[ ],在东北方言中,这类古止摄开口以外 的日母字丢失了[乙]声母,读为零声母,并加入[i]介音。 3.零声母字变读为鼻音n 普通话中的开口零声母字在东北部分地区前加鼻音[n 一]。鹅、爱、袄、藕被读为[nY ]、[n ]、[110.0 “]、[nou “]。这些均为古影母字、疑母字,它们在发展演变中曾有过 的形式被东北方言记录下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方言》的地区词语并举以及历史音变的若 干例子可以看出,古东北地区方言的传播轨迹是受了赵、齐 影响的燕方言将其变化后的自身特点向东北传人北燕方言 区,北燕方言区又进而一路向东将这种影响扩散到更为偏僻 落后的朝鲜洌水方言区。三地方言因此具有影响与被影响, 承袭与融合的关系。这种历史上方言的传播轨迹也进而很 好地解释了今天东北地区的某些方言现象,进一步证明了语 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参考文献】 [1]周祖谟.方言校笺[M].中华书局,1993. [2]李恕豪.扬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M].巴蜀书社, 2oo3. [3]李治亭.东北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侯精~.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