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B.弹琴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响度 C.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声源处减小噪声污染 D.知图用嘴吹装入水的试管,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3.夏季,每当“回潮天气”到来时,室内的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下列现象与室内“出水”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春天,封冻的江河开始解冻 C.深秋,早晨路边的小草上有许多水珠 A.焦作市7月份的平均气温约16°C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50cm C.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币一元币直径2.5mm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5.有甲、乙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液体都是煤油,甲玻璃管内径大,乙玻璃管内径小。用它们同时测量一杯沸水的温度,观察两只温度计的液柱( ) A.甲上升较快 C.甲、乙一样快
6.下列关于光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B.乙上升较快 D.无法确定
B.酷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D.寒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4.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B.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月食、日食是因为光的折射
C.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
D.在河岸边看到“鱼在云中游”的奇景,“鱼”和“云”分别是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越厚,焦距一定越大 C.图中虚线框内的透镜是凹透镜 来完成检查。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D.白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8.如图是患有近视眼的小明检查视力时的情景,小明通过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视力表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实际视力表小
C.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 D.近视眼应该用度数合适的凸透镜来矫正
9.看电视转播百米赛跑时, 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 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运动员跑得很快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比赛场地背景 C.看电视的人
B.运动员本身 D.电视
10.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图像分别如图(a)甲和(b)所示.两小车的速度关系及运动6s后两小车之间的距离s分别为
A.v甲v乙,s1.8m C.v甲=v乙,s1.8m
B.v甲v乙,s3.0m D.v甲=v乙,s3.0m
二、填空题
11.小华帮妈妈刷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_____产生的;它是通过_____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_____m/s。
12.周末,小丽和家人去湿地公园游玩,看见平静的水里,鱼儿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看到的鱼儿是由于光的______射形成的像;若湖水深2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______ 2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玻璃泡中的煤油染成红色,这种染料是因为______(选填“吸收”或“反射”)红色光才呈红色。
14.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气,这种现象叫______;生活在中卫的人常常能欣赏到雾漫九曲黄河湾的美景。雾的形成是______现象。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选填“0℃~10℃”、“35℃~42℃”或“35℃~100℃”) 15.小海在家中做“研究光的传播”实验,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如图所示,这属于光的______
(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现象。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______。大部分近视眼患者是由于用眼过度,导致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的能力变强,为了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近视眼患者需要佩戴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6.掌握基本技能
(1)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17.如题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其中______物质是晶体,在第7min时,这种晶体处于______状态,该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
18.桌面上平放着一块5毫米厚的玻璃板,玻璃板下压着报纸,小米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珠,通过水珠观察到玻璃板下报纸上的字被放大了,小米看到的是字放大的_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说明这个水珠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毫米。
三、作图题
19.按要求作图:
(1)如图1所示,请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2所示,小明在房间的A点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客厅沙发上B
点的爸爸,请画出此现象的光路图。
(3)根据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四、实验题
20.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填“空气柱”或“瓶身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填“空气柱”或“瓶身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瓶中的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______;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1.为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颜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试管中装有适量的冰。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这种加热方法叫做水浴法。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中的冰___________,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完全熔化需要
___________分钟。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像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__________。 22.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温度/℃ 1 2 3 4 5 6 7 8 …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1)在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______被测液体中,并且不能接触______。读数时,图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2)通过实验可得,水沸腾时具有______的特点。
(3)实验过程中发现盖板下面出现许多水珠,这些水珠是______形成的。 23.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
(1)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 ______ 放置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为了便于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 ______ 。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 ______ (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 ______ 在 ______ 。 (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还应该多做几次实验,这是为了 ______ 。 24.小明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为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时出现在纸板上,实验中,应让纸板与平面镜______; (2)将纸板F向后弯折,则F板上不会出现反射光线,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上; (3)
分析实验数据,他得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但同组同学告诉他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接着,他又和同学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4)为能找到蜡烛像的位置,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______;
(5)找到蜡烛的像后,他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6)当改变蜡烛位置时,蜡烛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7)探究中,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
111(u为物距,v为像矩,f为fuv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也可以用该公式计算得出,甲图可以成最清晰的像,请你根据公式计算甲图出中的凸透镜焦距f =______cm。
(2)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8.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2.0cm、23.0cm、24.0cm。若他们所得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 (3)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像,调整的方法是______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4)请你对比并指出甲、乙两图中所成像的两个不同点:______。
26.王强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
(4)张刚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详解】
A.小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
B.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频率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污染。故C错误; D.吹是空气柱发声,里面装的水越多,空气柱体积越小,频率就越高,音调也就越高。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A正确;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B不正确;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品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品来辨别主人的.C正确;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D正确.故选B.
3.C 【详解】
夏季,每当“回潮天气”到来时,室内的墙壁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封冻的江河开始解冻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早晨路边的小草上有许多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冰的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焦作市7月份的平均气温约30°C,故A不符合实际;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故B不符合实际;
C.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币一元币直径约为2.5cm,故C不符合实际;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合4km/h,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5.B 【分析】
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小,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其液柱升得越快。 【详解】
由于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煤油,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煤油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根据,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则内径小的液柱升得快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分析】
(1)根据对凸透镜、凹透镜光学性质和对光线作用的了解,可对选项中的说法做出判断。 (2)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3)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详解】
A.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故A错误; B.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
C.图中的入射光线的会聚点延后了,所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故C正确;
D.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并不是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
A.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视力表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实际大小相等,故B错误;
CD.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之前,矫正时要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需要将进入眼睛的光线适当发散,故应佩戴度数合适的凹透镜来矫正。故C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跑道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很快,而屏幕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电视机、运动员本身、看电视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电视机、运动员本身、看电视的人都是静止的,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0.B 【详解】
由图(a)可知甲运动时间t甲=6s,路程s甲=2.4m,甲的速度v甲s甲2.4m0.4m/s, t甲6ss乙1.2m0.1m/s, t乙12s由图(b)可知乙运动时间t乙=12s,路程s乙=1.2m,乙的速度v乙由此可知v甲>v乙,故C、D错误;
经过6s,甲车路程s甲=2.4m,乙车路程s乙=0.6m,因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两车之间的距离为2.4m+0.6m=3.0m.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1.振动 空气 340 【详解】
[1]餐具响声是餐具的振动产生的。
[2]餐具和人耳之间是空气,所以餐具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12.折 大于 【解析】
看到的鱼儿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而形成的虚像,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离水面的距离一定大于2m,所以白云的像离水面的距离也大于2m,像离水面的距离与水深无关;
点睛:分清由光产生的三种现象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3.热胀冷缩 -4 (零下4) 反射 【详解】
[1]实验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一般装有酒精或者煤油,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所以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是-4℃。
[3]染料看起来是红色的,说明染料反射的是红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了。 14.升华 液化 热胀冷缩 35℃~42℃ 【详解】
[1]固态的碘吸热,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 [2]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3]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把人的温度变化转换成为了水银柱的长度变化。
[4]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体温计的量程是根据人的体温变化范围而设定的,所以它的测量范围是35℃~42℃。
15.折射 同种均匀介质 凹透镜 【详解】
[1]图中光线发生偏折,是因为光经过不均匀的糖水发生折射形成的。
[2]当搅拌缸中的水后,糖水均匀了,现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
[3]近视眼患者由于用眼过度,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的能力变强,因此要佩戴让光线发散的眼镜,应选用凹透镜。 16.00 -2 【详解】
(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
(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17.A 固液共存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详解】
[1][3]由图象知道,A物质是达到一定的温度才熔化的,且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即为晶体的熔点,即A晶体的熔点是80℃。
[2]由图象知道,第7min时,A物质正处于熔化过程,晶体没有全部熔化完毕,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8.虚像 凸透镜 大于 【详解】
[1][2][3]水滴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则凸透镜的焦距大于5毫米。
三、作图题
19.(1)(2)(3)
【详解】
(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由题知,小明的眼睛在A点,爸爸在B点,小明在A点通过平面镜看到了B点的爸爸,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即为像点,连接像点和A点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BO、OA,则BO是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过入射点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50°,所以反射角为
90°-50°=40°
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瓶身和水柱 低 空气柱 高 A 【详解】
(1)[1][2]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身和水柱,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2)[3][4]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5]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选A。
21.温度计 秒表(计时器) 受热均匀 固液共存态 3 不能 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100℃后与烧杯中水温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1][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测量温度和时间,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3]水浴法加热时,水包裹试管,加热均匀。
(3)[4][5]BC段是晶体吸热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从1分钟开始熔化到4分钟熔化完,共3分钟。
[(4)[6][7]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达到沸点,试管内的水也会达到沸点,没有温差,不会继续吸热,也不会沸腾。 【点睛】
22.全部浸入 容器(烧杯)底和壁 B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水蒸气液化 【详解】
(1)[1][2]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要稍侯一会儿,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可以离开液体。
[3]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 (2)[4]由实验可知,继续给水加热,但是温度始终保持99℃不变,所以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5]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盖板,液化形成小水珠。
23.垂直 反射光线OB 不能 法线 同一平面上 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的规律
【详解】
(1)[1]因平面镜水平放置,为了便于探究,故纸板应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2][3][4][5]为了便于探究,需要记录入射角与折射角的读数,即需要在纸板上记录反射光线OB,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折过去的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因为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不在同一平面上,故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6]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还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原因是可以对多组数据进行处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的规律。
24.垂直 同一平面 先有入射光线后有反射光线 垂直 不能 不变 排除偶然性 【详解】
(1)[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2)[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3)[3]因为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所以正确说法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4]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5)[5]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找到蜡烛的像后,他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6)[6]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可知,当改变蜡烛位置时,蜡烛像的大小不变。 (7)[7]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25.0 每个组认为的最清晰的像不同 C 见解析 【详解】
(1)[1]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入公式可知
111,由图可知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代fuv111 f30.0cm15.0cm则凸透镜焦距f =10.0cm。
(2)[2]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8.0cm时,满足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2.0cm、23.0cm、24.0cm,此时满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见应该每个组认为的最清晰的像不同导致的。
(3)[3]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说明物距和像距是合适的,此时可适当扭转凸透镜,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像。
(4)[4]甲图中凸透镜成像,且满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乙图中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6.刻度尺、小铁片 较小 0.5 没有控制路程一定 【详解】
(1)[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刻度尺,用来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还需要一个小铁片,用来挡住小车,使于测出小车运动到底端时所用的时间。
(2)[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拉长小车运动的时间。
(3)[3]小车在s3上运动的路程是
s3s1s20.9m0.4m0.5m
小车在s3上的时间是t3=1s,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v3s30.5m=0.5ms t31s(4)[4]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也会影响速度,他在实验时只注意到了改变小车下滑时的高度,没有控制小车通过的路程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