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思考题
导论及前经济学时期
1、 货值: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2、 公平价格:公平价格的概念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
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3、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4、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
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又称“贸易平衡论”。 5、 试述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分期、依据、主要代表人物。
以西方经济思想作为经济学历史路径的主线,依据经济分析的范式不同,经济学经历了前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
1、 前经济学时期:经济学知识的原始时期(从古希腊到重商主义):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克优斯·贾图、奥古斯丁【基督教】等) 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托马斯·阿奎那)
欧封建社会末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孟克列钦、托马斯·孟、) 2、 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从威廉·配第,经过魁奈(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
学范式形成和巩固的时期(17后半期到18世纪50~70年代):英国:威廉·配第(先驱),法国:魁奈(先驱、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英国: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范式)
经过萨伊和李嘉图到约翰·穆勒,古典经济学常规发展时期(19世
纪末~20世纪70年代):萨伊,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穆勒,马克思
3、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奥地利学派: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色,欧根·庞巴维克
数理学派(数学方法):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6、 古希腊经济思想的特点
古希腊时代的经济思想家其特征是维护自然经济,表现为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但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对商品货币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7、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货殖”行为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其目的在于无限制地追求货币,把获取货币作为所付出的努力和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交换史上,物---物交换,物品---货币---物品的交换是属于“经济”范围,而货币—物品—货币则属于“货殖”范围。对于“货殖”,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典型的就是高利贷行为。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和不自然出发,认为“经济”是符合人性需要的,是自然的,而“货殖”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因而是违反自然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高利贷等“货殖”行为。
8、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公平价格理论要点与意义。
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马格努把商品交换的平等的基础归结为交换双方耗费了相等的劳动。阿奎那接受了这种观点,并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主观的范畴。
(2)从宗教伦理角度,强调在买卖中支付的价格必须是公平的。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它们对人的效用,所以,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在他的学说中,价值与价格是不分的,公平价格有时被理解为价值,有时又被理解为价格。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提出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开效用价值理论的先河。 9、早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特点(共同点、差异、作用、局限性) (1)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1)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但又局限于流通领域,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仅仅把观察到的表面
现象加以说明,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即增加货币财富。(2)具有相同的财富观念,认为财富就是金银,就是货币。(3)对财富源泉的看法相同,认为财富的直接来源在流通领域、商业领域、外贸领域。(4)坚持相同的对外贸易原则。即多卖少买、多收少支、争取顺差。(5)具有基本相同的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国家利用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奖出限入,以保护本国对外贸易,保证本国财富增加。(6)奖励增加人口。都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是对外扩张的力量。 (2)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区别
(1)对获取财富的具体方法、途径的认识不同。第一,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货币外流,鼓励货币输入;通过多卖少买把货币贮藏与国内。而晚期重商主义则允许货币输出,并认为只有把货币投入流通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货币。第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既可以输出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原料出口,强调发展本国加工业。
(2)对货币的态度不同。第一,早期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贮藏手段,以货币贮藏的形式积累财富;而晚期重商主义则把货币看作是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带来更多的货币。第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每一次贸易都必须出超,而晚期重商主义则要求贸易总额出超。
(3)对待生产的态度也不相同。早期重商主义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则比较重视生产,强调发展本国商品生产是发展对外贸易基础,所以又称为重工主义。
(3)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2)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创造了必要的前提。(3)重商主义首先提出并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4)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客观上对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缺陷
(1)重商主义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其研究的视野局限于流通领域,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所以只是表面经济学。(2)重商主义把金
银与货币、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所以,他们没有确立起正确的财富观。(3)重商主义没有对财富和利润的真正源泉作出科学的解释,错误地认为财富源于流通领域、外贸领域。
古典经济学范式
1、纯产品: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2、原预付:“原预付”是购买农业设备的基金,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耕畜、农具、库房等。
3、斯密教条:是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中错误的观点。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4、萨伊定律:萨伊把销售作为分析的出发点,首先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其次,他提出了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基本命题。最后,认为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
5、三位一体分配公式:萨伊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分配。认为资本、土地如同劳动一样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创造效用,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也具有创造收入的能力。他据此断言工资、利润、地租各有自己的来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就是“三位一体”公式。否定斯密关于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扣除部分的观点。
6、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间应该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只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彼此都能节省劳动,不但各种产品的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7、简评魁奈的社会阶级结构理论
魁奈以纯产品理论为基础吧社会成员划分为:生产阶级、土地所有阶级、不生产阶级。比以前不划分阶级的经济学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没抓住生产资料所有
制来划分阶级,造成划分混乱,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实际。 8、 简评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
1、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一次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把政治经济学独立出来。 2、 一般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第一次吧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指出商品价值量与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2)分配理论:a.工资论:工资论是分配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基础,工资上涨,利润损失。最低限度理论成为古典经济学派分配论的基本之一。B地租论:就是剩余价值论,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C利息与土地价格:给土地价格做了规定,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3)货币理论: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
3、关于经济增长理论:a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和赋税政策,b触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问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一些科学的结论。
9、斯密价值规定的二重性及其对经济思想演化的影响。
斯密提出了两种价值论:一种是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一种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前者是对配第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宣称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实际上是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把商品价值量归结为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量了:这一观点影响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后者则把价值问题又从生产领域推到了流通领域,混同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混同了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同了价值形成(决定)和价值表现。但在斯密看来,两者是一回事。因为所购买的劳动或所支配的劳动,应当同所花费的劳动一样,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这一点则对古典范式内部价值理论的分歧产生了重大影响 10、萨伊提出的三分法在经济学发发展史上的意义。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三分法”对斯密的著作进行了整理、发挥和系统化。萨伊的“三分法”,规范了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其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11、简评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物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他又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做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
12、为什么说19世纪初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代表了古典经济学范式内部的新方向?
否定“萨伊定律”,认为资本的积累、生产的扩大,会受到消费不足或者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因此,提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否则,就会导致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理论,提出了刺激总需求以适应总供给的思想,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范式,成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13、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缺陷和意义。
可以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种抑制。两种公理是:“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第二,两性间情欲是必然的,而几乎会保持现状。”两个级数是:“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生活资料,只以算数级数增加。”两个级数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不平衡,而两个公理又必须使两者保持平衡。两个抑制:一是积极抑制,“包括产生于罪恶或苦难的各色各样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会缩短人的寿命”,二是预防抑制,也称“道德的抑制”。 马尔萨斯提出其人口理论的用意是明显的:第一,用以说明劳动者失业和贫困是“人 口规律”决定的,而与私有的社会制度无关;第二,用以说明私有制度废除不得,因为私有制不但是克服人类好逸恶劳天性的唯一手段,而且是使
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的最有效制度;第三,用来反对英国当时的济贫法,认为贫穷是生孩子太多造成的,对他们救济,会使他们看不到贫困真正的原因,继续多生孩子,刺激人口增长;第四,用来反对提高劳动者工资,认为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数量和生活资料对比,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工资必然下降,而提高工资只会刺激人口过快增长。 我们不能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应当公正地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能比较符合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14、西尼尔关于建立“纯经济学”四个基本命题的主要内容。
第一条基本原理是: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第二条基本原理是,限制世界上人口的,只是各个人对于所要求的财富可能不足的顾虑。由于担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人们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殖。第三条基本原理是:劳动的力量加上了其他工具的力量,并把它们所生产的产品当作进一步生产的工具(资本——节欲),这样,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就会无限地增加。第四条基本原理是: 制造业所投下的追加劳动,其生产物是递增的;而在农业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投入追加劳动时,其生产物是递减的。 15、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
穆勒是“各种矛盾学说的接受者”,也是“没有生气的折中主义”的最著名代表,其经济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二是折中。1、综合:各种经济理论的大综合。他的经济理论是斯密等人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李嘉图的土地报酬递减率论和级差地租论,其父的工资基金论,萨伊的销售论,西尼尔的节欲论等各种理论的大综合。2、折中: ⑴力图使反映资本利益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经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来一个调和折中。⑵力图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来一个调和和折中
16、简述约翰·穆勒关于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不同性质分析的理论要点。 1、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生产规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依社会制度而改变。2、分配规律则取决于社会和法律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3、改良主义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生产法则与分配法则的决定因素性质不同,前者以自然的必然性为基础,后者以社会制度的必然性为基础,所以生产法则是恒久的,而分配法则是暂时的。
17、简评约翰·穆勒关于生产与分配规律的见解。
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的学说在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事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形成的。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18、比较分析柏拉图分工理论与斯密分工理论的依据与目的。
柏拉图:分工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天生的不平等。不平等导致专业化;分工理论的目的是寻求理想共同体的结构。
斯密:分工产生于人类的自利倾向;分工理论的目的是为说明专业化是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之一,关注的是国民财富的增长。
现代经济学范式
1、 边际效用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法国和英国的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新流派。是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经济学流派的统称。边际效用学派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产品的价值是人对产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其特点是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边际分析评价价值及其经济现象。边际效用学派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派别的统称。
2、 奥地利学派: 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色,欧根·庞巴维克(1851~1941)都是奥地利人,先后在维也纳大学任教,被称为奥地利学派或维也纳学派。 3、 边际效用价值论: 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4、 主观价值: 主观价值是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即财货是否有价值,取决
于人们对财货的主观评价。
5、 客观价值: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客观价值是物品的客观交换价值。是“用它来换得一定量其他经济财货的可能性”,即货物的“交换能力”、“购买力”。 6、 时差利息: 庞巴维克认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他认为,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7、 试述现代经济学范式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主要区别
(1) 研究中心:古典经济学范式强调积累、生产、供给和成本,现代经济
学关注消费、需求和效用。
(2) 研究方法:古典经济学主要采用抽象演绎方法,现代经济学主要推崇
心理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如借助于边际分析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心理感受),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
(3) 价值论:古典经济学主张客观价值论,现代经济学主张把人的主观感
受作为价值决定的因素之一(主观价值论)。
8、试述现代经济学范式与古典范式对经济学价值概念判断上的主要区别。 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差别。
第一,假设一个封闭经济的经济体系,古典经济学认为财富或价值物品是由其中的生产过程单独地产生的(单一因素);现代范式的观点则认为经济学价值是由经济体系的系统因素形成的,并不局限于其中的某个单一过程。
第二,经济学价值的实体在古典范式中是由劳动或生产过程决定的,因此它在逻辑上不能逾越劳动或生产过程的物质属性(客观)。现代范式则认为经济物品的价值是由经济体系的系统因素形成,这些因素不仅有物质属性的,也有精神属性(主观)的,因此现代价值概念的逻辑蕴涵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客观)。
第三、古典范式规定经济物品只能通过劳动或生产过程获得内在价值,因此生产过程之外任何因素都不构成经济物品固有的内在价值的改变。因此,古典范
式的经济物品价值是内在固有的(机械的、静态的价值概念)。相反,现代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一个经济的系统过程,因此当系统因素随时间、条件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时,经济物品的价值亦相应地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现代范式有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价值概念,而古典范式则只有一个机械的静态的价值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