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技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上由于静脉输液病人多,工作量大,护士不认真查对,对输液病人巡视观察不够,病人对输液知识了解不够等因素的存在,因此,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应注意操作技巧及常见问题的安全护理措施。笔者从17年多的临床护理中,对静脉输液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总结探讨如下: 1 穿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1.1 穿刺时减轻疼痛的操作注意点 穿刺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选择适当的穿刺血管,穿刺点尽量靠近血管下方,常规消毒后针尖斜面向上,使针尖与皮肤呈30°~50°角,快速进针,针尖经皮肤直接进入血管内,即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在同一位置。静脉穿刺进针时的无痛,是由于针尖经皮肤直接进入血管内,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点相对减少,皮肤受损范围小,对皮下组织无损伤,而血液成分中没有神经组织,所以针尖在血管内前进时不会感到疼痛。 1.2 根据个体特异人群选择血管存在不同操作要点 1.2.1 小儿静脉穿刺操作技巧
1.2.1.1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由于外渗液提高细胞外静脉水压,首先静脉受压,回流障碍,血管渗透压增加,加速水肿缺血进程[1],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且血管表浅,固定、直观。
1.2.1.2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巧:选择股三角区,股静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在腹股沟中1/3与内1/3交界处触摸,股动脉最为明显,在腹股沟下方1-2cm处呈45°角向股动脉内侧0.3-0.5cm处刺入。本方法优点,固定不易滑动,且血管粗,血量充足,对多项验血者可一次抽够所需血量,对病情重、呼吸困难、静脉穿刺困难者此方法安全可靠。 1.2.2 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操作特点
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衰老,其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浅易流动,不易固定,容易刺破,回血缓慢,凝血较快。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同时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灵活掌握,选择较易固定或活动肢体,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为穿刺做好准备。穿刺技巧针对老年人特点,采用左手拇指绷直血管下端,食指固定血管上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进针时角度,力度相对要大,针头部位充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的血管不易滑脱。对表浅脆性大或细小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 2 无痛拔针时的操作要点
将棉签轻轻置于皮肤进针点,右手持针将针梗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梗拔出血管时再快速拔出针头,立即按压穿刺点。棉签应平行于静脉血管放置,并按住血管,皮肤两个针孔,力度以不出血为宜。此法是在针头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减轻了针头对血管壁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因而不会产生痛觉冲动,所以减轻了疼痛,甚至无痛。此方法深受患者欢迎。
3 输液中滴速控制的操作要点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速度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另外,目前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情况。因此,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对心、肺、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滴速可控制在40~50滴/min。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患者应特别注意,滴速可控制在20-40滴/min左右,否则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衰。对脱水严重而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滴速。
4 注意更换液体时的操作要点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内,待片刻排除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效果。掌握其操作要点,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留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隐患。 参 考 文 献
[1]谭启民,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0,16(8): 6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