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林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来源:知库网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林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郝占庆 王庆礼 代力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

摘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伟大生态工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南、西北的国有林区,是我国原始天然林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东北林区包括我国2个完整的植被区,即寒温带针叶林区和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东北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无疑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林区天然林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有效保护,将对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 东北林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引言

1997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就我国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调整,林业发展从过去的“以经济产业建设为重点”转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今后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实施上,提出了“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所赖以生存的生境的保护,即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保护。森林作为陆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栖息地,无疑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南、西北的国有林区,是我国原始天然林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无疑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东北林区无疑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也将对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东北林区概况

东北林区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区的大部或部分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长白山等山系,总面积约60余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3%。作为我国的重要林区,森林资源居全国3大林区之首,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商品木

2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材产量始终占全国的1/3以上。直到1996年,东北国有林区木材生产仍达1899.8万m3,占我国国有林区总生产量3 626万m3的52.4%,占全国木材总生产量6 710万m3的28.3%。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数据表明,全区有林地面积3 657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7.8%,活立木蓄积量30亿m3,占全国的30.3%,森林覆盖率为54.8%。目前全国138个国有林业局中,东北林区就有84个,占全国的60%,我国最大的四个国有森工企业集团:内蒙古森工、大兴安岭林业公司、吉林森工、黑龙江森工均在东北林区(陶炎,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6)。同时茫茫的东北林海是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栖息地,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在为人类提供大量林、副产品的同时,在保障东北平原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涵蓄水源、固沙保土以保证东北几大江河的畅通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东北中部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发挥。

2 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特点

东北林区包括我国2个完整的植被区,即寒温带针叶林区和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吴征镒,1995)。

寒温带针叶林区,位于我国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地,地带性植被是以兴安落叶松为单优势树种的落叶针叶林,兴安落叶松林分布面积达822万hm2,局部地方也有其他针叶树分布,如樟子松、偃松、红皮云杉等。本区植物种类较贫乏,野生维管植物仅800余种,以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但深受长白植物区系的影响,还有少量的内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动物区系中,蹄类最为重要,以驼鹿、马鹿、獐、狍最为普遍,尤以驼鹿为优势种;食肉类有多种鼬、熊、水獭、紫貂等;鸟类以榛鸡、黑琴鸡等为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都较少。这一带是我国主要的原始林区之一,目前在森林区域中已建有呼中、汗玛和诺敏三个自然保护区,但7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步加剧(陈灵芝,1993;吴征镒,1995)。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是针叶林向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区,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和长白山一带山地。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优势种,伴生有多种阔叶树的阔叶红松林。和北温带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森林相比,阔叶红松林以其建群种独特、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含有较多的亚热带成份而著称。本区植物种类繁多,仅维管植物就达2 300余种,是“长白植物区系”分布区的中心部分。代表性树种有紫椴、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春榆、蒙古栋、多种槭树等许多珍贵树种,人参为国级一级保护植物,刺人参、对开蕨等5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外还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9种。阔叶红松林是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蹄类动物有马鹿、鹿、狍子、梅花鹿、原麝、青羊和野猪等,其中狍子、马鹿和野猪分布最为普遍;食肉类有东北虎、黑熊、紫貂、多种鼬、水獭等;鸟类有苍鹰、花尾榛鸡、黑琴鸡等珍贵物种。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10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水獭、苍鹰、花尾榛鸡等4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区目前所剩的原始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自然保护区内,其地带性森林植被——原始阔叶红松林仅占该区有林地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几个保护区内。目前已建有22个保护区,其中黑龙江省范围16个,吉林省范围6个,最著名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面积19万hm2,是全球闻名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陈灵芝,1993;吴征镒,1995)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23

3 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与现状

近20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东北林区原始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次生林比重急剧增加,森林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幅度下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3.1 原始林生境急剧减少,而且仍在延续

到1996年为止,全国共生产木材20.38亿m3,年平均木材生产量呈直线上升,从20世纪50年代的2 026万m3到90年代的6 291万m3,基本上以每10年1000万m3的速度递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这些木材大多数产自国有林区的原始天然林,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一直占全国总产量的1/2至2/3。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单从统计数来看,森林覆盖率减少幅度不是很大,但森林质量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次生林、灌丛、荒山裸地比重大幅度增加,原始林比重急剧下降。东北林区第二次(1977~1981)与第三次(1984~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间,成过熟林蓄积从14.5亿m3减少到7.4亿m3,第四次(1989~1993)与第三次清查期间,成过熟林面积减少61万hm2,占全国同期总减少量的60%,目前东北林区成过熟林蓄积已下降到不足7亿m3。除国家计划下达的木材生产任务需要通过采伐原始林来完成外,计划外的超限额采伐也是原始林减少的主要原因。仅以“八五”期间为例,我国各地的超额采伐现象依然令人触目惊心,“八五”期间总计超采1.72亿m3,年均超采3 431万m3,接近全国1995年木材总生产量的1/2。仅东北林区1995年的超采量就达800多万m3,接近全国的1/4。超限额采伐的木材,集中来源于国有林区的原始天然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原始林破坏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依赖原始林生境生存的珍贵物种的大量减少乃至濒临灭绝。

3.2 采伐方式不科学、不合理

原始林绝对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除过量采伐之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采伐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采伐没有充分考虑到随后的更新问题。以完全破坏森林环境、破坏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和全部资源为代价而换取木材收益的皆伐,在我国国有林区始终是一种主要的采伐方式,尽管50年代刘慎谔先生就提出反对,但直至1995年时,全国主伐木材产量仍占木材总产量的70%,皆伐面积仍占60%(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皆伐这一对森林资源、森林环境、生物多样性破坏最严重的采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3.3 林业用地被征占、有林地减少的情况仍很普遍

据统计全国每年仍有756万hm2的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44万hm2

有林地变为非林业用地。林业用地被征占的情况一直比较严重,仅以1995年为例,全国总计征占林业用地面积49 995.1hm2,其中有林地16 676.9hm2。黑龙江省仅1995年被征用的林业用地就达21 621hm2,占全国总数的43%,其中有林地2 434hm2,占全国的14.6%。吉林省。 1995年被征用的林业用地也达1167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

国有林区有林地逆转的情况几十年来极为严重。1968年建设兵团成立以后的10年中,牡丹江林区边沿的宝清县森林被毁1/4,萝北县被毁1/3,松嫩平原北端的讷河县被毁2/5。森林覆盖率由1970年位于嫩江边上的大兴安岭大杨树林区1976~1980年间就开荒86万hm2,

的42.8%降到1983年的30.8%。大杨树镇全镇20万人口中,70%以上为农业人口,林业职

24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工及家属仅占35%,林区已完全变为农区(蒋有绪等,1992)。有“红松故乡”之称的小兴安岭伊春林区,50年来共生产木材2.2亿m3,占全国国有林区木材总产量的1/5,生产木材的代价就是原始林急剧减少,开发之初原始林面积、蓄积均占70%以上,到1995年时林区资源中幼龄林、近熟林和成过熟林的面积、蓄积比分别为67:1:22和47:15:38,红松林已减少到不足10%,特别是大量的林业用地转变为非林业用地,使许多森林生物无栖身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

3.4 非法捕猎、采摘仍很严重

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流动人口大量进入林区,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构成很大威胁。珍稀物种的急剧减少,除直接的生境破坏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捕猎。珍稀植物野山参、手掌参、天麻、刺人参、对开蕨及濒危动物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黑熊等的濒临灭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获所致。

4 天然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以保护与恢复天然林资源为手段,以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改善林区运行机制为措施,以促进林区经济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以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跨世纪伟大工程。天然林保护不是自然保护区式的保护,但也不同于传统的天然林经营,保护是包括封育、经营、恢复、管理等内容的一种积极的保护,天然林保护绝不是简单的封山或禁伐。林业是资源环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林业也是一种产业,对东北林区而言提供木材仍将是一项基本任务,因为依赖进口来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木材需求是不现实的。禁伐对于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也许是必要之举,但全面禁伐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绝不是上策,天然林保护不是简单的伐与不伐的问题,而是伐多少、怎样伐、在哪伐的问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严格管理的问题,是在强调“保”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做好“育”的问题。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合理利用下的积极保护,是保障林区经济发展、满足国家需求为前提的保护。

4.1 分类经营保护对策

目前东北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有3大类即:所剩无几的原始天然林、原始林强度择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过伐林)、原始林皆伐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如何实现这3类森林的合理保护、经营和利用,是东北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关键,也是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

原始林是生物的理想栖息地,对原始林的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原始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保障,尤其是面积达20万公顷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理想的保育基地。但是,原始林资源不可能完全以保护区的方式保护起来,目前分布于东北林区的原始天然林尽管数量已很少,但目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商品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于这部分原始林,仍然要坚持40年前刘慎谔、王战等先生就已提出的“采育择伐”等经营思想(李景文等,1997;刘慎谔等,1985),同时要赋予新的生态内涵,实行“生态采育择伐”或“生态采育选伐”,加以合理利用经营。要废止40年前刘慎谔先生就反对的“皆伐”这一严重破坏森林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采伐方式。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东北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25

天然次生林是目前东北林区森林的主体,其面积占东北林区有林地面积的近70%,主要由杨桦类、栎类和其他阔叶混交林组成,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22.4%、17%和11.2%,而珍贵优质树种水曲柳、核桃楸、黄波罗林面积仅占1.4%。可以说对东北林区天然林的保护,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落到对这些第一代或第二代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上。对原始林破坏后所形成的各演替阶段的次生林,要充分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潜力,辅助以适当的人工促进措施,坚持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的原则,促进次生林向地带性天然原始林的演替,决不可再走“次生林改造”这样的劳民伤财的老路。要努力在天然林恢复上下功夫,能天然更新的地方尽量利用天然的力量,恢复天然林,因为天然林的损失是难以简单地以营造人工林来补偿的。

4.2 科学经营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研究表明,皆伐和择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森林皆伐后2年的迹地上,只有8种鸟类,且皆为草地灌丛鸟,森林鸟完全消失;皆伐后经50年的恢复,鸟类种数才增至15种,不及原始阔叶红松林(34种,其中森林鸟33种)的一半,其中森林鸟仅为12种。而阔叶红松林按40%强度择伐后,第二年夏季森林鸟仍有24种,为原始林鸟类的72%,远高于经50年演替后的次生林(李世纯,1995)。

植物种的恢复也和鸟类相似。择伐后第二年,90%的林下植物种与原始林相同,只是各物种多度分布发生一些变化。而过伐林需经30~40年的恢复后,其物种构成才能基本与原始林一致。在原始林种群种源可及的情况下,经30年恢复的次生杨桦林,林下地带性原生成分恢复可达60%,经60年后可达90%以上。保护区周边的柞树林因有足够的地带性原生种群种源,经40年自然演替后,其植物种数可恢复80%,而远离自然保护区靠近农区的柞树林,由于农民烧柴等的反复破坏,加之无地带性原生种群种源,40年后只恢复30%(郝占庆等,1994)。

东北林区物种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潜力,在低频度、小强度、不破坏原生种群种源的情况下,物种多样性完全可以自然恢复,但恢复的速度依立地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天然次生林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让其自然恢复,或辅助以科学的人为措施如“栽针保阔”等,完全可以恢复为地带性的原生植被。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科学实施,促进次生林向地带性天然原始林的演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灵芝(主编).1993.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郝占庆等.1994.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应用生态学报,5(1) 蒋有绪等(著).1992.中国林业发展环境目标战略研究——2000年中国林业发展与环境效益预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景文等(著).1997.红松混交林生态与经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李世纯等.1995.森林采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研究,7:131~137 刘慎谔.刘慎谔文集.1985.北京:科学出版社

陶炎著.1994.中国森林的历史变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吴征镒(主编).1980.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7.中国林业年鉴(1996).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6.中国林业资源报告.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6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PROGRAMME FOR NATURAL FORESTS CONSERVATION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NORTHEAST STATE OWNED FOREST AREAS OF CHINA

Hao Zhanqing, Wang Qingli, Dai Limi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

In order to conserve and restore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in river-source areas and nuclear regions of main rang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National Programme for Natural Forests Conservation in 1998. The state owned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ast, the southwest and the northwest are the major regions of national natural forests distribution and are the key area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northeast state owned forest areas which include taiga forest region and temperate needle-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region, is the largest natural forest region in China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The National Programme for Natural Forests Conservation will posi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northeast state owned forests areas.

Key words: National programme for natural forests conservation, Northeast state owned forests area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