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答论述

来源:知库网
1、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游三种生活类型 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 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底埋动物)、钻蚀动物(钻孔生物) 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 2产卵洄游:、洄游: 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宜过冬的海区。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阶段性、(4)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补性。 3、透光层:(真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弱光层:在透光层下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其有限的光线却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无光层:在弱光层下方直到大洋海底的水层,除生物发光外,没有从上方透入的所有生物意义的光线。

4、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的意义:

(1)逃避捕食者:浮游动物夜间到表层摄食浮游植物,可避开那些依靠视觉捕获食物的捕食者

(2)能量代谢的好处:夜间在食物丰富的表层摄食后向下迁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层度过白天,可减少代谢消耗。食物营养可较多的用于生长与繁殖。 (3)有利于遗传交换:由于表层和深层水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进行垂直移动的个体间又有洄游速度和范围差别,这可增加个体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新组合的机会。

(4)避开紫外线的伤害: 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1)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2)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3)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5围分为广温性、根据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沿岸海区)和狭温(喜冷性:寒带水域,喜热性:热带水域)。 6特征;、自然种群基本特征((2)数量特征;(13))遗传特征、空间分布 7、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如海洋鱼类产卵、觅食、洄游等皆出现集群现象) 意义:(1)如鱼类的集群有利于个体的交配与繁殖;(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很大互助作用;(3)集群对索饵也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4)鱼群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的动力学条件,减少阻力;(5)集群也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如鱼群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 8间的变化而变化,、生态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过程:初期(先锋期)中期(发展期)稳定(顶极群落)

演替的基本过程:(1)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2)竞争 波动状稳定: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由外部产生的较为剧烈的但又多少是有规律的物理扰动,可能使演替维持在发展序列中的某个中间时期,群落不产生大的变化。

9主要是、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HN为再生N,为新N。主要是4-N,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NO3--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之和就是总初级生产力。 N来源:(新N)A、上升流或梯度扩散;B、陆源供应;C、大气沉降或降水;D、N2固定。(再生N)真光层中生物的代谢产物。

10、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2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生物食物环(微食物环)。

11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不管是上行还是下行控制,浮游动物都起着重要作用:(1)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2)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调控;(3)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4)对水层-底栖耦合关系的控制作用。

12段(可溶性物质从碎屑中转出来的一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1)沥滤阶形式);(2)分解阶段(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3)耐蚀阶段(上一阶段未分解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降解过程)

13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为CO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2泵和软组织泵) 有生命的颗粒有机碳(食物链(网))大型动物

各类消费者产生的类团、皮壳以及死亡之残体等有机碎屑构成大量非生命颗粒有机碳并不断分解与沉降。 14、海岸带:海洋与陆地交界的狭窄过渡带。它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我国划分: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岸、红树林岸、沙硕顶岸、珊瑚礁岸。 15、生物带状分布:潮上带(草本植物、少量滨螺)、高潮带(多为耐干型,如滨螺)、中潮带(生物多变)、低潮带(种类多,如海绵、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潮下带(海草、无脊椎动物)。 16、红树林沼泽 红树林: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盐生木本植物群落。 适应机制:(1)根系: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膝状根、气生根,这些根系有助于植物的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2)胎生:授粉后胚胎继续留在母株上发育,直至出芽成为幼苗后才离开;(3)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a叶片的旱生结构(如表皮组织有厚膜而且角质化、厚革质)b叶片具高渗透压c树皮富含丹宁,抗腐蚀性d抗盐和泌盐适应。 17、上升流区: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过程,根据上升流在海洋中的分布可分为近岸上升流和大洋上升流。 理化环境特征:(1)低温(2)低溶氧(3)高营养盐含量(4)盐度和密度比周围的表层水高。 生态学特征:(1)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2)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3)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4)食物链环节较少;(5)游泳生物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选择。 18、深海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1)对黑暗的适应,通过发光器产生它们自己的光线;(2)对食物稀少的适应,动物常具有很大的口,尖锐的牙齿和可高度伸展的颌骨,能吞食很大猎物。(3)对种群稀少的适应,有些种类的雌性个体具有“补雄”能力,即雄性个体寄生在雌性个体上。(4)对高压的适应,多数深海动物是柔软的,缺少钙质骨骼,多数深海鱼类没有鳔。 19物残体下沉(、深海底的食物供应:2)粪粒和甲壳类的蜕皮(1)死亡动植(3)动物的垂直迁移导致有机质加快向下转移。 20、海洋污染: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特点:(1)污染源广(2)持续性强,危害大(3)扩散范围广(4)防治困难

22、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途径:(1)物理净化(稀释、吸附、沉淀或气化)(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等化学反应)(3)生物净化(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使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甚至消失。)

论述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

方法:1、加大对偏远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

2、发展节能技术,利用绿色能源、替代能源减少污染 3 、增强自我意识,自觉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