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来源:知库网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环境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象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物环境。

3、社会环境包括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4、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年径流量排世界第(88)位。

5、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公平)、合作、(协作)。

6、消费者:属(异养生物),主要指动物。(食草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可称为次级消费者。

7、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8、捕食性食物链:以(生产者)为基础,构成形式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例如:青草→(野兔)→狐狸→狼。

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10、生态平衡的基本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输入与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

11、大气污染来自四个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

12、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

13、煤矿大气中粉尘污染的防治:(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密闭抽尘及净化;(个体防护)。

14、水体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15、水污染防治原则:(防、治、管)三者相结合。

16、噪声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以及生活和社会噪声。

17、噪声传播过程中的三要素: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18、控制噪声传播途径的方法:(吸声降噪);(消声除噪);隔声断噪。

19、固体废物分类:按其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放射固体)废物。

20、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21、土壤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

22、井工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破坏;土地破坏;水体破坏;(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圈)。

23、“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24、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25、环境规划的“三同步”: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6、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环境: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尤其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

3、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4、生产者:指全部绿色植物和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等自养生物。

5、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6、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

7、水资源:是指地球水分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水量。水资源量十分有限。

8、噪声: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

9、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球内部或表面,由地质作用所形成,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富集物。

10、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和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人类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三、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耗损;(3)生物多样性减少;(4)空气严重污染;(5)酸雨的危害;(6)土壤流失和土地沙漠化;(7)森林资源锐减;(8)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供应不足。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知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侵占土地、破坏农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

4、矿产资源的特点:不可再生性;有限性;不均匀性;循环利用困难;隐蔽性、多样性和产权关系复杂性;动态性和可变性。

5、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6、中国环境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1)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

(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4)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5)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