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探索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1)新鲜的肝脏中含有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 。
(2)淀粉遇碘后,形成 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0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C (3)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与 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3+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
操作序号 1 2 3 4 项目 3%的H2O2溶液 催化剂 振荡试管 现象记录 1号试管 2ml 2滴肝脏研磨液 √ 产生气泡 而且_ 卫生香燃烧_____ 3+2号试管 ___ml __FeCl3溶液 √ 产生气泡 而且_ 卫生香燃烧_____ 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的催化效率 ,具有 性。
1、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享一个吸管?_ 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酶的专一性
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表中序号1至序号3的要求操作:. 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并且将管的下部浸到60℃的水中,保温5min,取出试管各加人2m1斐林试剂,然后将两只试管的下半部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均匀加热,煮沸1min。
(1)请回答甲、乙试管各有什么变化? 甲 ,乙 。
(2)本试验的目的是 。
(3)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的水中,原因是 。
(4)在已知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下,本实验设置甲号试管还有没有必要?
三、重点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序号 1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A 溶液(A、B、C) 2mL B 试管 C a / b / c / 2mL 溶液(a、b、c) 2 3 保温5min 将 液加入到A试管,b液加入到 试管, 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保温5min 滴入碘液,摇匀 观察现象并记录 / 0/ 0/ 0C 01mL 1mL C C C 00060C 100C 4 5 6 C C C 2滴 滴 2滴 000 注:2.这里最后的鉴定不能使用斐林试剂,因为使用斐林试剂需要 才显色。那会使原先在冰块中的混合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将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麦芽糖,从而也会
0
出现砖红色沉淀。这样就无法说明在0C时 。
(1)加入淀粉酶前控制好各自的温度,目的是 。 (2)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0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1 溶液 注入蒸馏水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注入盐酸 溶液 60C水浴保温5min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水浴加热煮沸1min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变记录 2mL 1mL 1mL / / 2mL 试管 2 1mL / 1mL / 2mL 2mL 2mL 3 1mL / / 1mL 2mL 该实验中,鉴定时所用的是斐林试剂。这是因为,下表中,2、3号试管中的碱性及酸性已经使酶失去了活性,使用斐林试剂时的加温不会对失去活性的酶有作用;1号的淀粉已经被催化分解成还原糖,加热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改变) (1)能不能按表格中的实验操作步骤把1和5颠倒来操作? 原因是 。 (2)本实验的结论是
课题:6.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 色素。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2.实验步骤: 步骤 注意问题 分析 1.提取色素 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和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 2.收集滤液 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加SiO2 加CaCO3 加无水乙醇 迅速 加SiO2为了 。 加CaCO3防止研磨时 受到破坏。 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减少研磨过程 ,减少有毒性的丙酮挥发。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 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防止丙酮挥发。 可吸收更多的滤液 。 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 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3.制备滤纸条 干燥 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顺着纸纹剪成长条 10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画 一端剪去二个角 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 笔线。(不能用圆珠笔划,为什么?) 4.划滤液细线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 重复三次。 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将3mL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6.观察实验结果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 棉塞塞紧试管口。 防止色素带之间 。 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 防止色素 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 扩散最快的是 ,扩散最慢的是 ,含量最多的是 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三、重点探究
1.在研磨绿叶时,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加入少许的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________受到破坏,加入5ml丙酮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_画滤液细线时,线条____________效果越好,重复划几次的目的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层析液浸没了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滤纸条上就不会出现色素带,其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实验中接触了苯、丙酮等化学药品,所以实验结束后,应__________________ 5.①叶片要 ;②研磨要 、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 ,以免滤液挥发。
6.滤纸条一端必须剪去两角目的 7.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 速度不同。 8.扩散最快的是 ,扩散最慢的是 ,含量最多的是
课题: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
二、课前预习
(一)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 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请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 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 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方法步骤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 ,分别放入锥形瓶B(500mL)和锥形瓶D(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 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
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
0
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C的环境中培养8-10h。这是探究酵母菌进行 。A中加入的物质其作用是
C、E中还可以用 鉴定CO2的有无。如果为检测酒精的存在与否,则将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加入到C、E中吗?说明理由 3.检测洒精的产生
各取2Ml 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其中能出现 颜色变化的是 装置。甲、乙两装置中只有一个变量,即 。
三、重点探究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安琪酵母发面蒸馒头,某学生于是想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
设计了下列对照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有关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实验原理:细胞的不同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但每种方式所释放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散失,从而导致细胞周围的环境温度___________.
(3)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质量浓度为0.19/mL的葡萄糖溶液、液体石蜡油、蒸馏水、保温瓶、温度计、棉花。
(4)实验步骤:①将质量浓度为0.19mL的葡萄糖溶液加热后冷却备用; ②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并将C瓶设计为对照。 ③在3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_______.
④A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B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C瓶中再加____________. ⑤3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⑥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的温度数据.
(5)实验结果预测并解释原因A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 B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8.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学习目标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识别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 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 分裂时期的细胞。
染色体容易被 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 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2.实验步骤:
步骤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前3~4天,让洋葱放在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清水。根长约5cm时可用。 二、装片的制作 ( → → → )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 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室温下 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 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注意问题 分析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 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解离时间要保证,细胞才能分离开来。 同时解离时间不宜过长。 目的:溶解细胞间质,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 开来。此时,细胞生命 。 否则,根尖过于酥软,无法取出。 目的:洗去解离液,便于 漂洗要充分,可换水1~2次。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龙胆紫等为 性染料,可否则显微镜下颜色 使染色体着色。 ,无法观察。 溶液也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洋葱根尖取要弄碎根尖,再垂直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向下均匀用力压片,并用 不可移动盖玻片, 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上边的载玻片,使细胞 开来。 三、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装片放在 倍镜 下,慢慢移动装片,找到 区细胞。 2.高倍镜观察:用 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 准焦螺旋和反光镜、光圈调节视野,仔细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一定要找到分生区。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细胞。如果是这样,可以 ,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目的:使细胞 ,避免细胞 ,便于观察。做得成功的装片,标本被压成云雾状。 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 ,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三、重点探究 1.实验材料:洋葱(可用 、 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 组织,细胞分裂能力 ,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 的细胞。
2.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 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 。 3.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 ,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