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赫治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新中国70年来,史学研究的一系列伟大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下,正确运用历
史唯物
在与
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取得的。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研究 ,从唯物史观的 形态、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人民群众与杰岀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方面, 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体会-一、社会形态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史学界曾就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和资本
再次展开讨论。这次讨论和建国初期大讨论一样, 依旧,有的甚至声称明清时期并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在我看来,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形态从低
这涉及要不要和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特别是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 的不同性质,人 类社会发 由低
由低
高级发展的规律-依据生产关系高级发展, 阶段。同一种
以划分为五种 形态- 形 是人成熟的过程,史过程中的 形态发展过程,又呈现岀不同的阶段性-中国封建在 期、中期、后期, 经济形 经历了 不成熟、不
高级的不断发
、
过程-明中叶以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或是 、交换与分配、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都岀 了
关系,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人在社人,资本家和
会形态中的 是这些一定的
,提出经济关系 人的 :\"产方式的 人,本性质,身不过是资本和 劳动的体 ,人 ,是由 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
产关系的产物。”①有的学者主张,在考察中国封建 期的明清时代,是岀现资本 时,应该抓住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②是十
,
的-, 资本 定内涵,它指在中国封建
产方式的初级形态并处于
16世的 、
期,随商品经济发展,城状态,而非其他;中国资市繁荣,在生产经营领域岀现的资本 本 按照中国 城市中的
岀现于明中后期, 以 ;种资本 产生的成功转型、,一直在缓慢成长-尽 明清易代的 性影响,但随着清政权向中
19世中叶-清代资本
进 重建,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进,资本 业行列,而且,在
重现生机,尤其在“ 盛,不
世”的极盛时期,增长势头有所增强,一直 于,中国封建的农业中也已经岀现-战国 以来的
经济结 直以 的特殊 稳健运行,尽管发展缓慢, 不于静止、停-明中叶以后, 在清代,封建经济结构里还萌发了资本 的新 -中国封建 仍然是沿着客观经济规 前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 ,如果没有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9 -650页-新:《关于资本
讨论二三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学理$)*+研―\"笔琰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①把中国封建社会看成一潭死水,是 “稳定性结构”,不符合历史
-中国资本主主义萌芽之所以未能茁壮成长起来,并发展为完整近代转型,主要因为 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历史的资本 产方式,
发展的 进程-马克 形态理论,有助于 认识中国封建 结构和资本问题。二、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
开创探讨天地会起源新路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对天地会做过专题研究。天地会是清代著名秘密结社,有关起源问
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1934 , 结盟
在2水 与 》 中,② 把大清律中 .作为 起于 的 -80 代,“ 说”学则对 把相关禁律条文作为
难,认为不足以用的大清
起
说明 - ,“ 说”的反驳乏力, 中 ,更 发 ,在的思里并不存在-尽管如此,我仍以为
路具 性,自己深 发-清 国之初,在“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大清律集 》,本无禁止歆血结盟
年(1661),又进一步规定:“凡 国家治理,
- 定有“凡 人结 ”的 -顺治十八法③康熙帝
盟誓、焚表结拜弟兄者, ,为加强,如十人以上,旨:“畝血盟增 -
、
(1664)新 :“凡 人结
盟誓、焚表结拜,为 。余各杖一百-相应入律三月十二 法④
(1668)
、焚表结 殊为可恶8 之人, ,“ 盟、焚表结拜法者,改为
(1669), 新
。其止结 ,无 结
表 ,仍
⑤,把 规定作为赌博的 在“杂犯”类中-⑥十年(1671),清朝开I,不分人之多寡,照谋
为增订的 ,把它从“杂犯”移岀至“谋叛”类:“
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 一百、
,为从
-十二
、流三千里;其止结 ,凡 人结拜弟兄,
,无 表 表,为
,为:,为从 十⑦十八年(1679 ), 旨编进《现行则例》-二十 (1689 )将 入《大清律》,并于每篇正文之 总注、疏 ,于四十六年(1707)辑成, 刊-》和《大清
》,将 (入《大清》“谋”雍正帝即位后,续修《大清律集 》,五年(1727 )刊 全国-畝血结盟条款,正式列入《大清律集解》卷 《 误判为雍 岀入。⑧•贼盗》之“谋”类中-嘉庆《大清
(1725/所定,以 学者据以为 盟
类始见于雍 《大清集解》,进而认定畝血订盟作为谋叛政治罪,始于雍
对雍正《大清集解》
,与史 :有称《大清律》,禁, 于五 成,定名《大清 》, 和雍
止畝血结盟 ,列于第23卷《贼盗•谋叛》中, 内容基本 -清朝司法,实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罗尔纲:《水 与
》,《
② ③ ④
》,1934 11 26《史地周刊》-雍正《大清会典》卷一九四《 •奸徒结盟》-新 》-按:我于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发现此书-定《新颁律例》卷一《
⑤ 雍正《大清
⑥
》卷 》卷
《 《
(奸徒结盟》-康熙八年题定《新颁律例》卷二《康熙八年新例》,第85 - 86页-⑦ 雍正《大清
⑧
•奸徒结盟》-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参见赫治清:《论天地会的起源》,中国
第 239 -272 页-妙矗
Collected Papersof History Studies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际以律例为准,条文经常改订增添,自乾隆十一年(1746)起,形成制度,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 修。中, 禁止 结盟条款, “结
党”与“
重大增修-第 二十 (1764), 将盟焚表结 ”联系一起写进大清律-第二 十 (1774),针对方“不 齿”, 结, 五十人,增新例。 误引的 ,正是活动极其秘密,清政府长时间的内容-第 是 五十 (1792)严惩复兴天地会的规定-史表明, 和 结盟的政治活动一脉 -由于
-
没有发 例》中
, 把它和 结盟活动看成 五十 (1786) 林爽文起 ,《大清 》已 严惩 ,清 府在处理许 案件时,仍援引《大清“闽省民人结 党,阴作记认”“凡 人 盟、焚表结 ”之“谋叛”
的规定“量刑定罪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唯一现实基础,历史进程中一 切政治的、法 的、宗 的、哲学的和思想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 关规定,就是清代
观念,都深深植根于
盟誓、焚表结
物 产的基础上-法,无是 在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 时代的法律、 、, 反映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 动就
博
-清 禁止 和复兴 的有的集中反映。异姓结 ,既然在清初没有当作政治谋叛,那么,这类活禁而不止,并从中获得可乘之机-随着大规模的抗清斗争结束,清在全国最终矛盾转化,公开的武装抗清被非武装的秘密斗 合秘密活动的 于发现在
结社方式,
盟誓、焚表结拜弟兄的案件中隐藏
“治”,国内 代替,“畝血盟誓、治上的反清秘密结社-表结 ” 发 起来-与 时,清 府在镇各地反清活动中
于是, 十,清 增 时,断将
”条款,改作“十恶不赦之罪”的“谋叛”
尚作赌博 的“杂犯”类“ 盟、焚表结- 表明,在此前夕,这类活动有了迅速发展,清政府已 组织形态的
查获这类案件,从而引起严重关切,并企 助法 呼之欲岀。而康熙十
的威力和暴力手段来消为在-清朝上层建筑发岀的 的一般异姓结
重 表明,自称“反清复明”、以畝血订盟焚表结
,刑部将异姓人
盟焚表结拜弟兄,与无 盟誓以严格区别,并将它视为谋叛罪 入 中,以 雍 的起源之谜《大清律集解》照旧编入,则为 起于 在与
提供了有力旁证。我深深感到,唯物史观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 了我的眼界,为
提供了一把钥匙,为讨 起 , 了 新途径-三、秉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书写清代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当今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
则。我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 王公大臣、军 将
作15年间深 体会-作为《清史》重 组成 的 ,既有皇帝、男性,又有女性-皇帝
治人物 , 学术、文苑、宗、少数民族、科技、工商、遗民、农:民领袖、革命党人、华侨、外籍人士和循吏、孝义、忠烈等传记,
要记述他 用人 的重 ,关乎国家安危、国计民生、历史进程的
皇帝的经历、
,着重勾画其施政方针、轨迹,反映其时代特征-基于清代 景、在位形势、执 理念、 不尽
、成就业绩、行为方式、 风、情感性
无巨细,面面俱到,千人一面。显然,《清史•
, 出 性,切忌事》,绝非像旧史学为帝王将 的翻版,而是严
5
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2008 ,清史编委
艺
逸教授在 组启动13-他,提岀增 艺 , 武术、棋艺、曲艺、笔墨、制砚、雕、泥、陶瓷、刺绣、竹编、b漆、建 营
艺及带 的老字 始人、重要传承人
大多是来自清代 下层的特殊群体。旧史书基本上不给这类人物 。他们的事迹,在官书、文“&学理$)*+研―\"笔琰集、笔记、方志中都难得一见。即使供职内廷的皇家工匠,在岀版的2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 中偶有涉及,也是见首不见尾,且卷帙浩繁,
,远
海捞针,在史料搜集上存在 难- 施的责任人,是预期效果, 是 艺人物 。我作为直
的 艺或技艺,不
重要学术价值,
感到十分棘手-是
遗产范畴,而且
下去,或者取消,传记组内 匠、武林棋坛高手,
犹豫。我反 考虑,觉得难
, 它毕竟是新修2清史》的新 - 工匠精神,值得弘扬。做好这个项目,不
属于非物质的技艺,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能成为新修清史的 亮点-而且,对于 国非物 遗产, 中 明,推动 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为服务社会经济发 岀新贡献,更具积极的 。我便
人民是历史
下去,并毅然接下亲自承担整改重写的重任。回顾 史,我和传记组同仁, 的理论,不忘初心,牢记命,砥砺前行,为书写清代中国 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 述13 国家
,弘扬工匠精神,做岀 努力,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并不 认杰岀人物和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上、雍、
的计和实施,正是种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面的 形成 的贡献,
得肯定-
皇帝及其认,实岀多大的贡献、能颇有作为的臣僚,在国家治理,推进财政经济改革,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史人物能 ,
代和后世留下
得长久怀念的东西,归
关系,
于他在多大程 了时代的需-人 批评 千载难逢良机- ”
-
皇帝未能处理好对 皇帝在对
责他“闭关锁国”, 失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中确有失误,但并非“闭关锁国”或“关自守”,我在 前的两难选择中,更多地选择了前者,以致执行了“限关自就认为,乾隆皇帝在国家安全和对
史反思,总结经 是 的。但不忘记,唯物史观总是认为, 人物在历史的作用,都无法超岀历史时代 他们的 -技艺(学理:“史无定法”与专门史的融合研究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史无定法”作为史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影响巨大。学界一般认为,“史无定法”是吴承 明先生的观点,
在其他学者笔下,或许已
》中, 了
提及, 时在1991 写就的2怎样读中国书》中就曾经说“我以前提岀过’史无定法’的观念”。①所以吴承明在集中论述“史无定法”的重要文 章2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观点的发韌:“ 1984 , 在 在国
的了,必中国经济史国际讨论 说:就方法论 ,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 之-新的可能,方法有新的功能,以 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
须放弃。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 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 ,和资
作岀选择, 是吴
用不同方法论 ,不 用,若结论相同,益增 心,若不同,提岀“史无定法”时, 经表明:“国早提岀“史无定法”的源头-在他1992
①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