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2.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课件,忽视整体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并且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救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因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課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蹬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这种思路,从关注课件设计到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技术只是工具,归根结底技术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
3.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中心发生偏移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在在新课改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万能的技术,在课上从头至尾都使用多媒体,而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和实验,其追现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对教师讲授重点和难点是有一定帮
助的,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实验课中以多媒体课件实验为主,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情能力;数理教学过分形象化,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为中心,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都被禁锢于课件、多媒体、设备操作中,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
4.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多媒体在教学、 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的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例如40—45分钟一堂课,学生既要上网查资料,又要小组讨论,还要自己作报告。有的教师规定三分钟上网查资料.三分钟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拷贝、粘贴。根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单元为主进行活动安排,必要时可以将两到三节课合在一起上,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收集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其中某一方面,否则将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只有从思想观念上产生根本的改变,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使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