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带这一镣铐,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别的艺术品种了,但如果带上镣铐却没有跳好舞,那就不成为艺术,或不成为高明的艺术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杜甫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在格律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些规律,跳出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舞蹈”。
格律对于杜甫,不是镣铐而是道具。他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娴熟地挥舞着这一道具,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他甚至还对这一道具即格律本身进行了有意识的更新改造,从而达到了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说,只有杜甫,才真正地从成为格律的主人。他的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格律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而诗人创造了格律的完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之美
诗的格律,就是形式方面的规则。掌握了这些规则,我们不但可以分析一首格律诗在形式方面的特点,感受其形式之美,还可以根据这些规则学习创作格律诗。格律诗的主要规则,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
一、篇章结构方面的规则,主要是:
篇有定句——8 句(律诗)或4 句(绝句) 句有定字——每句7 字或5字
对于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格律诗来说来说,这一规定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一句一字不能多,当然也不能少。(也有每篇超过8句的律诗,叫做“排律”,不常见,也有每句6字的律诗,叫做“六言律”,也不常见。)
为什么格律诗要定句定字呢?换句话说,定句定字在文艺美学上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美感包括两个要素:自由和规则。古体诗比较自由,但规则不够。古体诗当然也能够给我们以美感,但美感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古体诗读得多了,听得多了,我们对美的敏感程度就会降低。而后起的格律诗既有一定的规则,也有一定的自由,读起来唱起来听起来和古体诗有一定的差别,这就可以给我们以新鲜的美感。
二、语言修辞方面的规则,主要是
韵有定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规则:一、偶数句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二、必须押同一平声韵部所属的字,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律诗必须对仗——律诗8句,可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叫做“一联”,八句四联,分别称“首、颔、颈、尾”。其中颔、颈必须对仗,首、尾可对可不对。对仗,就是一联的两句之间,必须在平仄、词性、结构、意义等方面“相对”,即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结构相近,意义有变化。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
律诗为什只押平声韵而且不能换韵?这也可能是出于三个原因:一是可以和平仄通押且
可中途换韵的古体诗拉开距离,一是因为律诗的篇幅比较短小精粹,如果平仄通押或换韵,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成整体。一是因为平声更具有平衡感,不像仄声那样有较大的调值起伏。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和格律诗的其他特征要素,例如“对”、“粘”、“对仗”等具有平衡感的要素协调一致,从而达到特定的美感境界。
三、平仄运用方面的规则,即
字有定声——因其所在位置不同,每一字就必须按既定规律使用平声或仄声,并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这些规律比较复杂,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 起,是指一首格律诗如何开头。起,是由一首格律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来决定的。这个字如果是平声,就叫做“平起”,如果是仄声,就叫做“仄起”。例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第一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急”字是仄声(入),因此,《登高》这首诗就是“仄起”。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山”字是平声,因此,这首诗就是“平起”。起,是格律诗的首要规律。因为起决定了一首诗的基调,起字决定了,这首诗的其他部分的平仄,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了。起,相当于一首乐曲的“起调”,它决定了这支乐曲的主旋律。有了主旋律,整首诗的各个部分就有了灵魂,就能够相互协调和谐,从而达到美听的效果。另外,格律诗每一句的第二字,也可以叫做“起”。
汉语基本上是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的,在这个单位中,重音是落在第二个音节上的,这个重音是该单位的重心,表达了更多的信息,因此,起调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第2个音节上。
2、收 收,是指一首格律诗的每一句应如何收尾,即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运用平仄的规律——格律诗的偶数句,即律诗的第2、4、6、8句,绝句的2、4句,其收尾字必须入韵,而且必须用平声韵,必须用同一韵所属的字。偶句入韵的同时,奇数句(首句除外)必须不入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押韵本来是自由和自然的产物,先民们在歌唱时不会先考虑“规则”。“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格律诗不同。人们总结了古体诗和乐府诗的创作经验,提炼出一系列规则,在创作之先学习这些规则,在创作中使用这些规则,这才有了格律诗。如果说,民歌是天籁,格律诗就是“人为”。
3、交 交,是指格律诗的每一句之内,都应遵循平仄两两交替的规律。即“平平与仄仄”或“仄仄与平平”相互交替的规律。例如,平起(首句不入韵)七律的第一句,按这一规律,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首句不入韵) 例如,上举刘诗第一句的平仄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 正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而仄起律诗的第一句,可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入韵)
为什么要两两交替?例如,为什么不是一一交替,或者是两两重复?这也是为了求得平衡感、和谐感。我们知道,人类是左右高度对称的生物,人类最主要的运动——行走、劳动,需要双脚协调,需要双手协调,人类最主要的生理活动——左右心房的跳动和胸肺的一呼一吸,其节奏必然都是“二、二”为拍。所以,汉语就有了“双音节倾向”,进行曲也就有了“二、二”节奏。以“二”为单位的协调变化,最符合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这一节奏可以说是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
平衡感是格律诗最主要的美感特征,这不但体现在一句之中的交替规则,也体现在两句之间的交替——
4、对 对,是指格律诗的以两句为单位,平仄相对立。例如,平起的格律诗,可以是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巴山楚水凄凉地 (出句)
2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十三年弃置身 (对句)
观察上面的句子,平平与仄仄,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相交替、相对立,相呼相应,相反相成。从横的方向看,像是左右对称的人体,从纵的方向上看,则像一对相向站立的异性,相互支撑,对立统一,整齐而有变化,平衡之中有一种充满动感的和谐。这种平衡与和谐是格律诗的总的原则,其他所有的“格”和“律”,都是这一原则的细化,都不能违反这一原则。
格律诗的第一与二句间、三句与四句间、五与六、七与八之间,就是对的关系。其中一、三、五、七句叫做“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做“对句”。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
5、粘 粘,是指格律诗的上一对句与下一出句间,在遵循其他规律的条件下,应尽量遵循平仄相重复的规律。例如,平起的格律诗,平仄相粘的规律可以是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巴山楚水凄凉地 (出句)
2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十三年弃置身 (上一对句)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怀旧空吟闻笛赋 (下一出句)
在这里,2句与3句间的关系,就是粘。同样,4句与5句、6句与7句之间,也应遵循粘的规律。
作为格律诗美感的主要因素——变化中的动态平衡,不但体现在一句之中、两句之间,也体现在全首诗的两句与两句之间。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二”为最小单位,从一句之内,到两句之间,到两联之间,稳步地逐渐变化而不失和谐。从“平平”或“仄仄”这一最小单位,直到一首诗的上下两部分之间,都遵循同一个规则——“两两变化而重复”的规则,这就保证了一首格律诗内在的高度统一性。对与粘是格律诗动态平衡感得以形成的最主要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对”,或只有“粘”,就只有机械性的重复。
注意,按粘的规律,2、3 这两句的平仄本来应相重复,但因律诗必须押平声韵,2句
的“身”字必然是平声,而3句“赋”字处于非韵脚的位置,不能再用一个平声,因而,3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仄声字,这样,3 句第5字与第7字的平仄就要调换一下。这一变通的规则叫做——
6、权 权,是指为了协调各规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权变”规则。例如,上文所讲的“粘”与“韵”的规则有冲突,权衡之下,就将第3句的第5、第7 字的平仄调换一下,这就是“权变”。需要权变的情况很多,凡是各个规律间有矛盾冲突的,都必须用权变的方式来制定新的规则。例如,根据“交”的规律,平起的律句第1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如果这第1句需要入韵,就应“权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美丽的是星空,最有魅力的是心灵。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亿万个星球处于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之下,但你见到它们碰撞过吗?为什么?心灵的魅力在于,你和别人不同。每一颗心灵也是一个独特的星空。矛盾中的和谐,是心灵与心灵之间最动人的境界。——战斗着的是英雄,而在冲突中寻求和平的,也是英雄。“权变”是一种美丽,一种魅力。
7、救 救,是在已经违反了既定规则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按照格律,必须符合上述交、对、粘等项规则,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总是会遇到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我们有了一个好的诗句,觉得意思不错,决定就这样写,但它的平仄却不一定正好符合格律的规定,因此,就必须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
仄仄平平平仄仄 怀旧空吟闻笛赋
第3句第1字的“怀”所在的位置,按“起”的规则,应用仄声,但因为要一这个“怀”字,故改用平声。这种改变了通常的平仄规则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最好能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拗”与“救”合称“拗救”。这些措施主要有“本句救”和“对句救”。例如:杜甫《复愁十二首*其三》:
1 万国尚戎马, 仄仄仄平平 2 故园今若何。 仄平平仄平
第2句按律应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1字用了仄声“故”,使得仄多平少,便在第3字改用平声“今”,从而达到了新的平衡。这是在本句中采取补救措施,叫做“本句救”。另一种情况是“对句救”: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
当你有幸遇到批评时,特别是父母和朋友(不是饭友或网友)的批评甚至指责时,想一下“拗救”!至于那些四只眼的老师,呵呵——
上面的两种“拗救”都只涉及第1、3、5字,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拗救”,涉及到第4、6字: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
仄平平仄平仄”。五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平平仄平仄
七律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的第4、6字是不应该变动的,这里涉及到4、6字的拗救,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只适用于上述的两种句型,而且多用在出句中,在其它场合很少使用。实际上,由于这一拗句在特定场合经常使用,已经成为律诗中一种特殊的句型。
应该注意“权”和“救”的严格区别。“权”是变通了的规则,是格律本身所规定的,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则。而“救”是对于越出既定规则的变通,是一种在符合格律诗总原则的前提下,既照顾到实际需要,又不过分违反规则的临时措施。
一般地说,律诗的第2、4、6、7字的平仄是由“起”(平起还是仄起)和“韵”(首句是否入韵)决定下来的,是不能改变的(除了上述的一个特殊的例外),而第1、3、5 字则可根据需要而少量地改变,并可根据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这就是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一三五不论”是有一定条件的,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要论的,即便可以通融,也应补救一下。但这种补救措施的作用也是有限制的,在有些情况下,即便采取了“救”措施,也于事无补。这些情况是一些不能通融的“禁忌”——
8、忌 忌,是针对权、救的一些禁忌,就是说,权和救除了不能违反那些不可通融的规则外,还不能违反另外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有:
A、孤平 孤平是指在入韵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是不允许的。例如,五言入韵句“平平仄仄平”,按“权”的规律,这一句的第一个字可改为仄声,但这样一来,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孤平”。七言入韵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3字据权变规律可仄,但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就犯了“孤平”。这是近体诗的一大忌,是不应该出现的。如果是不入韵的仄收句中,也应尽量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当然,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能算是什么大问题,但总是不太正规。
B、三平调 三平调是指在入韵句中,句尾连续三个平声字,这也是格律诗的一大忌。例如,在“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中,若根据权变的规则,第5字可平,但这样一来,这一句就变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就是“三平调”。
格律诗中平仄声的运用,总的原则是“平衡与和谐”,即既有规律,讲究对称,给人以整齐、平衡的美感,又富于变化,避免呆板。而“孤平”和“三平调”,则明显地违反了这一原则。知道什么是黑洞,什么是监狱了吧?那就是“忌”!
我们把符合平仄规则的句子叫做“律句”,把不合平仄规则的句子叫做“拗句”。由上所述,拗句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接受的。显然,犯忌的句子是一种不应该出现的、不可救的拗句,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应该坚决避免。另外,除了个别的特殊句型,在第2、4、6字的位置上,也不可出现不合平仄的现象。一种是可以有条件接受的。条件通常有两个:一,通过“救”,或者,第二,是出现在第1、3、5字的位置上(通常是出现在第1 字的位置上),而且只是单独地出现,这时候,也可以不救。当然,这种不太“严重”的拗句,在初学时也应尽量避免。
前贤曾形象地将格律诗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不带这一镣铐,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别的艺术品种了,但如果带上镣铐却不跳舞,那就不成为艺术了,或不成为高明的艺术了。因此,格律诗艺术成就的高低,并不仅仅在于是否符合格律,更重要的,是怎样在格律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种这些规律,特别是“权”与“救”的规律,跳出乃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蹈”来。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对“镣铐”即通常的格律本身进行有意识的更新改造,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之美的贡献
杜甫就是这样最大限度地利用格律来“舞蹈”的大师。
首先,杜甫娴熟地运用七律的各种规则及变通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的《登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首格律严密,对仗工整。作者以圆熟的技巧,驱使平仄二声回环相救,既符合一般的格律规定,又富于变化。如第1句1字“风”,应平而仄,因以2句1字“渚”对救之,而再以2句3字“沙”回救之。6句则“百”、“多”互救。整首诗在充分照顾到文意的前提下,完全符合格律的要求。第1句5字“猿”字可救可不救。再看对仗。这首诗四联全部对仗,工整严密且自然而然,了无痕迹。其首联“风急”与“天高”本句左右先对,再与“渚清沙白”上下相对,天衣无缝。故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赞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其次,杜甫创造性地运用了格律。例如,平起仄收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和仄起仄收的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都有三个连续的平声,虽然这是由“起”和“收”的规则所决定的,虽不在入韵句的句尾,不算是“三平调”,但却和格律诗的总体规则——“动态平衡”有些相抵触,因此,如上所述,在唐诗中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句型——
平平仄平仄 和 仄仄平平仄平仄
杜甫有意识地在七律中大量地使用了这一句型。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泯可读为平声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课后作业:认真学习本课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之美部分,阅读上述五首杜诗,选取其中的一首,分析其格律,标出其平仄,指出其韵脚和对仗,找出其中以仄平仄结尾的特殊句型,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再次,诗人还积极探索打破既有的格律框架,试图创造出多样化的格律规范,从而使格律更好地表达诗情。例如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杜甫尝试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改造”既有的格律: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从大的框架来看,这是一首七律,但并不是普通的七律。在这首诗中,诗人故意地不按一般的格律去写——四联中有三联使用了“三平调”,这本是律诗的大忌,但诗人有意识地要犯了这一忌。诗中还引入了格律诗中很少使用的散文句式:如“之飞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不但使用了虚字和代词,而且与七言诗句中通常的 “四-三”节奏也大为不同。这种非常“拗口”的诗句,也许更能表达诗人那种悲怆、呜咽的情绪。
杜甫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推向了极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后人学习律诗(当然不仅仅是律诗)的楷模。
我们今天如果想学作律诗,最好是向杜甫学习。宋代的诗学家严羽认为,学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学其上”,以“得其中”(《沧浪诗话》)。善哉斯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