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9O期/2009(4) 于追求自然,又不局限于自然:有若自然,又高于自 2颐和园植物造景特点和原则 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以乔木为骨架,以灌 木为皮肉.以花卉为装饰.以草坪和地被植物作基 调和底色。乾隆御制诗中“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 繁花,堤岸问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既是颐和园 然的境界。例如,万寿山的后湖两岸以油松作为基 调树种,色调凝重、四季常青,阔叶树种有槲树、朴 树、白蜡、栾树、柳树、元宝枫、黄栌、山杏、山桃等, 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与华北暖温带自然群落结构相 似,生长情况非常稳定。油松种在山坡较高处,白 蜡、柳树临水,春季大量开花的山杏、山桃成为景观 植物造景手法的宗旨。又是对其植物景观效果的高 度概括。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上非常注重科学性与艺术 性的统一,即满足植物在生态环境适应上的统一, 又注意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 还巧妙地利用植物景观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政治内 涵的意境表达出来。 2.1考虑环境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关系 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 气等因素都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因 子对植物的影响又是综合的.缺乏某一因子,植物 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各个 因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是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根据园内不同地区的环 境来种植不同的植物。例如: ①万寿山由于人工堆砌,山体前山比后山、西 部比东部山脉险峻,土壤较贫瘠、含碱量较高。因此 前山栽植耐盐碱、贫瘠而较喜阳的柏树,问植松树; 后山多植喜酸性土壤、有一定耐阴能力的油松,辅 以白皮松、柏树,间植栾、枫、槲、槐、桃、杏等落叶树 和花灌木拉开季相变化:利用后山后湖小气候环境 与槲栎自然生长环境相似的特点,栽种松槲混交 林。而槲树落叶腐烂后形成的有机酸,对油松的生 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②桂花属于亚热带植物,在北京通常于9月份 开花。为了满足国庆用花需要,颐和园专门的桂花 研究培育部门,通过调节温度,抑制花芽的活动和 分化,并延缓花蕾的生长。使其显得比室外通常的 花蕾小,到国庆节前二周,搬出室外,由于室外气温 低,花蕾迅速长大。经过二周的生长,正好于国庆开 放。 2.2建造植物群落一“浓妆淡抹总相宜” 颐和园植被群落由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 植物和部分水生植物组成。 在宏观上,师法自然,大量选择华北地区本土 物种.并配植成针阔叶混交的人工群落,力求与当 地西北郊自然山区的植物群落达到一致,追求着意 的主色调,柳树嫩芽一片新绿,几丛迎春和连翘为 配调。夏季构树开花一片鲜黄,成为主调。秋季槲栎 秋色突出成为主调,白蜡、黄栌、栾树秋色可作配 调。同时.在细节上又根据园内不同景区的功能, 刻意加以人工的琢磨,展现特殊植物景观效果。如 紫薇路、丁香路、连翘路、临河殿的樱花地等,连成 一条独特的“花廊”,贯穿于万寿山后山东西,不但 季相色彩丰富,从立面上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而 且还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游人的游览方向。 2.3追求植物造景的艺术美 颐和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同佯遵循着绘画艺术 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 四大原则。 2.3.1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颐和园的植物造景强调大片种植,体现群体效 果。在万寿山山体的植物造景中,以成片的针阔叶 混交林为基调树种,其数量大、种类少,起到统一的 作用;而槲树(Qite1-cIts dentata Thunb)、元宝枫 (Acel"truncatum Bunge)、山桃(Prunus day/diana)、 山杏(prunus armniac )、丁香(Syringa oblata)等一 般树种种类多。每种数量较少,根据季相五彩缤纷, 起到变化的作用。 园中大片的松柏林四季常青是统一的一面:而 不同种类松柏的体量,树形,枝型,叶形,干的颜色, 又从细节上体现了变化的一面。 2.3.2在植物造景中的协调性 优秀的园林只有使同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搭 配融为一致,才能产生最和谐的景观美感。颐和园 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各处建筑风格迥异,故对 植物配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前山部分景区,建筑 巍峨庄严.所种树木也多整齐规则。各建筑门前的 植物配置多选对称的高大树木。如门卫一般警惕地 伫立着;东宫门内广场、长廊两侧成排的柏树则像 整齐的仪仗队,衬托着皇权的神圣威严。极具南方 水乡风格的耕织图.则选择与其地方造景特色相符 的柳(.s ix matsudana Koidz)、白桑(Morus alba L)、 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90期/2009(4) 芦苇(Phragrnites australis)、荷花(Nelumbo cife )、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等,与其主体文化 风格相协调。 2.3.3在植物造景中的均衡 3颐和园植物景观建设中需强调的 问题 3.1大山大水大园林之大处着眼 颐和冈作为“ 山五同”之一,其山形水脉与这 一将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整体景 3.1.1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观在视觉上会显得稳定。颐和同在植物配置上根据 不同的环境分为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两种。规 地区是连贯相通的 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 则式均衡即对称的均衡,此种手法多用于万寿山前 北京西郊地区的山水环境而独立存在。既然大自然 山以建筑为主的政治活动区.如乐寿堂前左右对称 恩赐给我们美好天然的山水地形,就应充分考虑在 的 株海棠和玉兰。自然式均衡即不对称的均衡, 多用于较自然的万寿山后山、两区等游览区,如在 高大的乔木下种植数量较多,体量小的花灌木,使 大的植物个体不至于过于突兀,在视觉上给人以丰 富的层次感,形成视觉变化上的“缓冲”。 2.3.4运用有规律的变化。产生节奏和韵律感 于昆明湖的堤岸上采,【{=j了桃柳间植重复的手 法,既能使人感觉出一定规律的变化和重复,还可 以丰富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在色彩上营造桃红柳 绿的景观效果。 2.4植物配置文化中的“意与匠” 颐和闶是一座皇家园林.地处文化古都北京的 西北郊,其树种的选择也以统治阶级的意愿为主。 大量选用松、柏以体现其长寿永同、经久不衰。如仁 寿门内北侧1松1柏1楸:松象征着帝王(因其寿 命长,树姿好,被历代帝王作为帝王树),柏象征宰 相,楸象征士大夫。总体效果表现为帝王率领着宰 相和士大夫的封建王朝思想。而清时慈禧居住的乐 寿堂选用玉兰、海棠、牡丹意喻“玉堂富贵”.表达着 她渴望富贵长寿的心态。 众所周知,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同林,其最 大的特点是“意”,即为写意山水。如果人文建筑体 现的文化内容是“意”,那么植物景观中体现的文化 内容则是“匠”。使适宜的植物配置与建筑主体两者 完美结合,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 意象效果。例如,荇桥下面的湖水里种植成片的荇 菜,开出繁茂明亮的小黄花,计人不由得想起《诗 经・关雎》中少女采荇的美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桥的名字也正因此而 来。利用植物这一特殊文化语言,不仅可以将颐和 园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 相互因借、相互补充,产生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园 林景观.还可以向游客传承颐和同浓厚的文化底蕴 和历史文化氛围 植物的造景上与当地的植被环境相统一,使其更加 亲切、妥帖地融人于西郊的周林植被环境中。 3.1_2创作“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植物艺术 古典同林崇尚自然,获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 法自然,在今天自然可以理解。但同内不同的景区 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职能。不应一概而论,正所谓因 地制宜,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观。从颐和园整体 风格看,“大同应罩在补白”;而像谐趣同、耕织图等 风格迥异的同中同则是“小同重-在点景”了。使颐和 园在整体大格调不变的情况下突出各地区自我的 植物特色,这样有利于以“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 长在情”的园林艺术效果。 3.2大山大水大园林之小处着手 3_2.1重视植物自身的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造景中.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 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使 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切忌单纯追求艺 术效果及刻板的人为要求,不顾植物的习牲要求, 硬凑成一个违反植物自然生长发育规律的群落。颐 和圃中的植物不仅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形态 特征之分,更有喜阴喜阳、耐水湿耐十旱、喜酸喜碱 以及其他抗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如果植物 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 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 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 律,也就雄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如马 蔺耐旱喜光,若种植在树荫下就会长得很弱:牡丹 喜水但怕涝,宜栽植于排水性良好的半砂质土壤中。 3_2_2讲究比例.区别绿量和景观质量 优美生态的园林景观需讲究“量”和“质量”。 在颐和同的植物景观建设中,注意不要追求“乔 木+灌木+草坪(地被)的同定模式”,更要避免超出 环境负荷.在这一点上.英国风景师早已提出的“没 有量就没有美”已成为植物造景一极端的先例。植 北京园林/第25卷,总第90期/2009(4) 物造景应切实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环境 4.3增加地被植物种类。适度发展缀花草地 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量才与 苏雪痕先生针对北京同林的发展也提出了此 景观质量成正比。 项建议。颐和园作为中国这个花卉王国的杰出园林 典范,除了应该做到没有裸露地面、草地绿茵如毯 外,还应该有很多色彩绚丽、开花不断的缀花草地。 向着生态草地发展。而地处华北的北京,宿根、球根 4对颐和园植物造景的建议 4.1以人为本,建造不同形式与功能的植物 景观 同林工作者在长期地工作和不断地思考过程 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实为就地取材.装点同林景色 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多开展本土野生地被和花卉 中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景观与人的联系往 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园林建设的目的是弘扬文 化,传承文化,同时也在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 操,因此在景观建造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 本。颐和园现作为开放式公园,更不可能脱离游客 的游览因素而独立存在。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过程中, 栽植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应适当地考 虑它们的形式与功能,还要考虑它与人的关系,在 不破坏颐和园大格调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地体现 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宜人性、实用性和公共性。 以一棵树为例.对人来说,远处山坡上的一棵 开花的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一个标记.当人们 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 棵山桃树,便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春天 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 们愿意在高大浓郁的树荫下乘凉,或是作一次聚 餐。于是,这棵树又有了新的内涵,树还是那棵树, 但因为人们跟它的联系不同,所感受的就不同,不 同人又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的关系,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反过来, 人的行为也被环境所改变。 4.2增加阔叶常绿及半常绿树种 颐和园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冬季较 长。目前大面积的色彩主要靠油松、桧柏、侧柏、白 皮松等针叶树种来体现,缺乏阔叶树种,随着气候 转暖,可以尝试引种栽培一些阔叶常绿种类。除上 面提及外.可尝试引种广玉兰(magnolia grandilfoFa linn)、枸骨(1lex cornuta Lind1)、蚊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 Zucc)、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it)等乔灌木及沿阶草(ophiopogon aponicus CV)、富贵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等常 绿地被 但切忌盲目引进,应充分考虑引进物种与 园内生态和已有本土物种的融合性,对具有地方特 色的本地品种应给予充分的保护。 的栽培,如蒲公英(Herba Tala ̄oL'i)、二月兰(0一 ryehophragmus violaeeus(L.)Schulz)、紫花地丁( — ola philippica Car)、蛇莓(Duchesnea indica(An— drews)Focke)、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rduino)Beauv)等,都是颐和同发展野生地被成 功的典范。 5结语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堪称中国古典之最,在植 物选用和搭配上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植物造景的传 统手法。对其植物造景分析研究,对保护这座文化 宝库、园林博物馆,和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 参考文献 【1]颐和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 【2】苏雪痕,植物造景. [3】刘慧兰,颐和园昆明湖水生植物景观的研究,中 国园林. 【4】张天麟,园林树木1200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5】中国树木志. 【6]易小林,秦华,刘磊,当前园林植物造景的几个 问题.景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