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树林常见虫害的概述及防治方法

来源:知库网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红树林常见虫害的概述及防治方法

韩 宙,钟 锋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广东深圳 518040)

摘要:本文综述了红树林常见虫害的发生情况,探讨了常见虫害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为基层的技术人员对红树林病虫害的识别提供参考。关键词:红树林;虫害;防治方法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美称,是世界上珍稀濒危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侯、保护海洋生物等重要作用,被誉为“海岸卫士”[1]。由于红树林周边城市建设毁掉了原有的树林和草地,导致食虫鸟类、昆虫天敌的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使红树林病虫害日趋严重,国外内都大量报道了白骨壤、海漆和桐花树叶片等都出现了害虫的大发生[2-4]。笔者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红树林常见病虫害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为将来对这些病虫害的认识及防治提供参考。1 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3cm,翅展1.94cm,体灰褐色,腹部腹面浅灰色。前翅灰褐色,翅中部有一条大而不规则的白色中横线把前翅一分为二,靠翅基部分顔色比较浅,灰白色至灰黄色,靠翅端部分顔色比较深,灰黄色至褐黄色,中橫线外侧的亚前缘脉端脚处有黑色鳞片形成不规则黑斑,在亚外缘线上有黑色鳞片形成6个近似塔形小黑斑,排成一列,缘毛长,淡黄色;后翅三角形,浅灰色,缘毛长,淡黄色。足灰褐色,腿节、胫节和各跗节端部顔色比较浅,(或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当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在村屯每隔50m设一盏400W的汞灯,大的村屯应设双排。每晚9时到次日早4时开灯。

4.2.3.3 生物防治。将含40亿~80亿/g孢子的菌粉1份,拌颗粒10~20份,于玉米心叶期以每亩1.5~2kg施在玉米顶叶内侧。或在玉米喇叭口末期每公顷用2.25~3.0kg的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施或对水450kg喷雾。或在玉米螟产卵始、盛末期各放赤眼蜂一次,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在产卵20%~30%时进行,放蜂7000头;第二次在第一次放蜂后10天进行,放蜂8000头。4.3 病害的综合防治

以选择抗病品种最为有效。其他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株;清除地头和田间杂草;避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4.3.1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较重的地块,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0.4%拌种预防,晾干后干籽直播;在田间发现病株,孢子未散粉之前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以防病原再次扩散浸染。

4.3.2 米茎基腐病。播种前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2%拌种。

4.3.3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灰黄色[5]。

卵:椭圆形,长0.8mm,宽0.5mm。淡黄色至淡红色[5]。幼虫:体长1.0~13mm,体宽0.1~1.8mm,分为初孵、低龄、中龄、高龄是个龄期,顔色为淡红色至绿色[5]。

蛹:体长9.8mm,体宽2.2mm;裸蛹,蛹体细长,刚化蛹为绿色、背脊为灰褐色,渐渐变为灰褐色;头顶圆滑,各腹节光滑、腹末节浇褐色,板状,等长臀棘6根,半圆形排列[5]。

1.2 生物学特性

广州小斑螟一年发生7代左右,以中龄幼虫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明显的趋光性,雌蛾略大于雄蛾,雌蛾产卵23-33粒,卵散产 [5]。1.3 为害特征

广州小斑螟主要危害嫩芽和叶片,幼虫常在嫩叶取食叶肉组织,使叶片只剩下表皮层,受害严重时造成植物成片枯死 [5]。1.4 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类,提高红树林及周边的物种多样性,恢复和改善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是彻底治理红树林害虫发生的唯一手段。

2)采用黑光灯诱捕。

3)喷施25%灭幼脲灭幼脲III号胶悬剂1500~2500倍液,并设法将药剂喷洒在叶片背面,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6]。

4.3.3.1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实行轮作。

4.3.3.2 心叶末期到抽穗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5 收获

5.1 收获时间

当植株基部叶片变黄、苞叶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变硬呈固有粒形和粒色时,及时收获。5.2 收获方法

采用站秆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不可地面堆放,A级绿色玉米要单收、单运、单放、单贮,防止与非绿色食品玉米混杂。

5.3 收获质量

收获后要及时进行晾晒。籽粒含水量达到20%以下时脱粒,高于20%时上冻后脱粒,脱粒后进行清选。

参考文献

[1] 刘晓芳.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2(03):20.

·14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农 技 推 广

2 三斑广翅蜡蝉(Ricania sp.)2.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5~7.8mm,翅长10~14mm,棕褐色至黑色。复眼茶褐色或黑色,触角刚毛状,前胸背板极短,中胸背板大,坚硬隆起,上有三条纵脊。前翅稍硬化,宽大,棕褐色至黑色,上有三个透明白斑,后翅短小,三角形,膜质灰黑色半透明,翅脉简单。休止时4翅稍向下平放于腹侧。后足胫节有侧刺2个,端刺一圈[7]。

卵:长约0.7mm,椭圆形。孵化前乳白色,头顶部出现两段红色线纹[7]。

若虫:虫体乳白色或微浅蓝色,1~2龄若虫在两复眼间头顶处有两段红色细线纹。体被薄蜡粉,胸部大,腹末数节向上翘。腹末及倒数第二节有蜡腺,分泌一束刚直白色蜡丝,能作孔雀开屏状[7]。2.2 生物学特性

三斑广翅蜡蝉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多年生寄主枝条或叶背中脉组织内越冬。成虫羽化15~20天即可交配产卵,雌虫将产卵器插入寄主枝条或叶背中脉,卵粒十几粒至一百多粒产在一起。若虫多在早上孵化,弹跳力极强,稍遇害惊扰则迅速爬离或弹跳逃散[7]。2.3 危害特征

三斑广翅蜡蝉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嫩枝、叶背和嫩芽吸食汁液,使植物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常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雌成虫将枝表皮割破,把卵产于寄主组织中,常导致枝条枯死,影响新梢抽发[7]。2.4 防治方法

1)栽植不宜过密,保持通风透光和排水功能;合理配置,不宜单一树种连片种植;冬季剪除受害虫枝并集中清理烧毁。

2)在成虫盛发期用网捕杀,可减少其产卵危害。

3)保护天敌,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改善红树林自身生态系统来防控害虫。

4)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乐果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并用粘土封孔。

3 绿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3.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平均28.93mm,翅展56~91mm,橙黄色,前翅近三角形,中横线明显,灰黑褐色,亚外缘线由8~9个黄褐或灰黑褐色斑点组成波状纹,前翅中室有1个近肾形的黑褐色斑,中室至后缘具有1个大型黄褐色或红褐色斑纹;腹部黄褐色,其末端密生黄褐色长绒毛。雄虫体长23.73mm,翅展39~61mm,黄绿色或绿色,前翅内、中横线明显,呈深绿色,内侧嵌有白色条纹的绒毛,腹部较细,尾部长有绿白色长绒毛[8]。

卵:椭圆形,长1.73mm左右,灰白色,表面黏有稀疏橙黄色或黄白色绒毛[8]。

幼虫:刚孵化幼虫体呈淡黄色,后变为黑绿色或黄色,头壳褐红色,额部具有“山”字形斑纹[8]。

蛹:长椭圆形,气门黑色,蛹体背面红褐色至黑褐色,腹面乳黄色[8]。3.2 生物学特性

绿黄枯叶蛾一物发生4~5代,无明显越冬虫态。成虫夜间活动,且有趋光性,白天一般静伏在叶片背面或树枝、树干上。成虫夜间羽化,当晚可交尾,次日晚上产卵,每雌可产卵164~298粒[8]。3.3 危害特征

绿黄枯叶蛾幼虫取食较嫩叶片,被食叶片部位员圆形或椭圆形网状,严重时奖叶片吃光,残留叶柄,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果,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3.4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群集幼虫。2)采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3)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

4)保护和利用寄生性天敌寄生蝇来进行防控。4 吹绵蚧(Icerya sp.)4.1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椭圆形,橘红色,背面隆起,被白色蜡粉。雄成虫体橘红色,较瘦小,体长2~3mm,翅展5~7mm,翅狭长,深紫色[9]。

卵:长椭圆形,橘红色,包藏在卵囊内[9]。

若虫:椭圆形,1龄雌雄无区别。2龄体覆薄层蜡粉,体毛变化较多,雄虫体狭长而活泼,蜡质物较小,体色较鲜明。3龄雌虫,背面布满白蜡质物,3龄雄虫开始具附肢及翅芽,并于枝条裂缝或杂草及松土中作绵状白色薄茧,再次脱皮后即在其中化蛹[9]。

蛹:橘红色,长3~4mm,被有白色蜡质薄粉,外裹白色蜡丝茧[9]。4.2 生物学特性

吹绵蚧一年发生2~3代,以若虫和部分雌成虫越冬。若虫2龄逐渐迁移至枝干阴面群集危害。繁殖力强,产卵期长达1个月,每雌可产卵数百粒,多者达2000粒 [9]。4.3 危害特征

吹棉蚧主要以雌成虫或若虫群集在叶芽、嫩芽、新梢及枝干上,刺吸植物营养,引起大量落叶落果,甚至全株枯死,其排出的“密露”可使寄主植物诱发煤污病[9]。4.4 防治方法

1)栽植不宜过密,保持通风透光和排水功能;合理配置,不宜单一树种连片种植;冬季剪除受害虫枝并集中清理烧毁。

2)保护和引放天敌,主要有大红瓢虫、澳洲瓢虫、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

3)重点防治1代若虫,在初孵若虫期用普通洗衣粉 400~600倍液喷洒,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洒3~4次。5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5.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2~26mm,翅展42~58mm;雄蛾体长11~20mm,翅展26~47mm。体灰白色,具青蓝色斑点。雌蛾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基半部,双栉齿状,端半部丝状。触角黑色,上具白色短绒毛,胸部具白色长绒毛,中胸部板的侧有3对由青色鳞片组成的圆斑;翅灰白色,翅脉间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蓝色短斜斑点,处绷有8个近圆形青蓝色斑点。腹部被白色细毛,第3~7腹节背面及侧面有5个青蓝色毛斑组成的横列。第8腹节背面几乎为青蓝色鳞片所覆盖[10]。

卵:椭圆形,长0.85~0.9mm,宽0.75~0.8mm,杏黄色或淡黄白色,孵化前为紫黑色,卵壳薄而表面无饰纹[10]。

·14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5~2mm,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8~32mm,头橘红色,头顶,上颚,单眼区域黑色,体淡赤蓝色,前胸背板黑,较硬,后缘有锯齿状小刺1排,中胸至腹部各节有横排的黑褐色小颗粒状隆起[10]。

蛹:长圆筒形,雌蛹长16~27mm,雄蛹14~19mm,褐色。蛹的头端有1个尖的突起,形似鸟喙,色体较深,腹部第3~9节的背侧面,甚至腹面有小刺列,腹部末端有6对臀棘[10]。

5.2 生物学特性

咖啡豹蠹蛾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的虫道内越冬。刚羽化的成虫爬至树枝交叉处,经22~30min飞翔转移,羽化后当晚即可交配。交配后的雌虫,经过5~8天开始产卵,产卵多在夜间,单粒散产,也有呈块状。产卵场所多在树皮裂缝、伤口或腐烂的树洞、天牛危害的坑道边沿和其幼虫危害的虫道内每雌产卵203~817粒[11]。5.3 危害特征

初孵幼虫就地取食卵壳,进而蛀食树木韧皮部,往往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绕枝条蛀一环道。由于输导组织破坏,造成枝条很快枯死。5.4 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咖啡豹蠹蛾的天敌很多,如小茧蜂、黄蜂、黑蜂等,应加以保护。

2)人工防治,发现咖啡豹蠹蛾危害小枝条时剪除虫枝烧毁,若受害主干或较大枝条不便剪除可用铁丝刺杀虫道内的幼虫和蛹。

3)药剂防治,向有新鲜虫粪的蛀道内插入含有80%敌敌畏乳油100倍的药棉签或直接注射药液,并用粘土封孔,防治幼虫效果可达90%以上[11]。

6 褐袋蛾(Mahasena colona sonan)6.1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约15mm,翅展23~26mm。全体褐色,有金属光泽,翅面无斑纹。雌蛾蛆奖,无翅无足,体长约15mm,头小,淡黄色,体乳白色[12]。

卵:椭圆形,乳白色[12]。

幼虫:体褐色,胸部各节背板淡黄色,背板上有不埁则的黑斑2声,侧视大致排列呈两行[12]。

蛹:体长20~25mm,雌肾尾端有刺3根[12]。6.2 生物学特性

褐袋蛾一年发生1代,无明显越冬状态。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取食,8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9年上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10月中下旬初孵幼虫出袋,幼虫期长达10个月,其中6~8月是幼虫危害盛期[12]。6.3 危害特征

褐袋蛾幼虫啃食植物叶肉,使受害叶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状斑;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果,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

6.4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可见到树冠上的袋囊。2)采用黑光灯诱杀。

3)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并用粘土封孔。

4)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7 白缘蛀果斑螟(Assara albicostalis)7.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5~9.7mm,翅展15.5~18mm。体黑褐色。头顶被褐色鳞毛,触角褐色具环纹,触角鞭节中后端为灰白色。胸、领片、翅基片棕褐色,前翅底色黑褐色,前缘灰白色,内横线模糊不清,外横线明显、细锯齿状与翅处缘线平行,灰白色,内侧镶褐色边,肩角处有一三角形褐色斑,中室内有1个黑斑,中室端有2个小黑点,外缘灰白色,缘毛灰褐色;后翅淡褐色,半透明,缘毛淡褐色。胸足基节至胫节棕褐色,跗节基部褐色,端部灰白色;中足胫节距基部灰白色,端部褐色[13]。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2~10.4mm,体宽2.3~2.5mm。浅灰半透明,表皮柔软光滑,可清楚看到体内褐色器官,刚毛疏少,腹部各节背面一对灰色小毛片。头部和前胸背板浅褐色,臀板浅褐色[13]。

蛹:长8.0~8.8mm,蛹宽2.6~2.9mm。褐色,头部复眼及腹部末节黑褐色。头额部微突。各腹节光滑无刺突破;腹部末节微尖但末端圆滑无刺钩[13]。7.2 生物学特性

白缘蛀果斑螟一年发生4代左右,以幼虫和蛹越冬。第一至第三代虫历时48~66天,越冬代历时180天。每年4月至5月,出现一个危害高峰期,而7月至10月则有一个明显的低值期[13]。7.3 危害特征

低龄白缘蛀果斑螟幼虫主要危害胚轴及花萼细胞组织,较少进入轴髓细胞组织中危害。常在花萼内结茧化蛹[13]。7.4 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及食虫鸟类,改善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

2)在成虫发生期,采用诱虫灯诱杀白缘蛀果斑螟成虫。3)喷施25%灭幼脲灭幼脲III号胶悬剂1500~2500倍液,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

8 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8.1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形。体褐色,下唇须前伸,第二节长,末节向下倾斜;前翅前缘钩状纹隐约可见。雌蛾体长9.9~10.1mm,翅展20.3~20.8mm,静伏时前翅端部向腹部紧贴,蛾体成棱形;雌蛾翅肩片及前翅褐色,最显著的特征是近臀角外后缘上有一半圆形的紫褐色斑。雄蛾体长8.7~9.0mm,翅展16.8~17.2mm,静伏时前翅端部向外伸展,蛾体成三角形,静伏状近似螟蛾科成虫。雄蛾翅肩片及前翅淡黄棕色,顶角有褐色斜斑,后缘亦有褐色长条斑[13]。

卵:0.3~0.4mm,扁平、中央略突起,黄色[13]。

幼虫:高龄幼虫体长12.6~13.1mm,体宽2.4~2.6mm。背面粉红色,腹面黄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褐色,毛片灰色,肛上板灰黑色,臀栉无[13]。

蛹:长9.0~9.6mm,宽2.8~3.0mm。褐红色,头额部较圆滑。腹末端圆滑无刺钩,末端常卷曲[13]。8.2 生物学特性

荔枝异形小卷蛾一年发生5代左右,以幼虫或蛹越冬。羽化成虫爬出茧室,在胚轴上停留,傍晚成虫活跃,具有趋光性。雌蛾配对后第3天产卵,卵散产,33~38粒[13]。

·15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农 技 推 广

8.3 危害特征

荔枝异形小卷蛾幼虫主要危害胚轴及花萼细胞组织,使植株不能有效繁殖后代[13]。8.4 防治方法

1)保护及引放天敌,在成虫产卵始、盛期,繁殖释放松毛虫赤眼蜂2~3批,每次每株放蜂1000~2000头,可有效控制荔枝异形小卷蛾的发生和危害。

2)采用黑光灯诱杀。

9 柑橘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9.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0mm,翅展16~28mm。头顶有浓黑褐鳞毛,下唇须向上翘达到复眼前缘。前翅底色浅褐色至暗褐色,基部有黑褐色斑纹,前缘中央前方斜向后缘中央后方有深褐色宽带,顶角深褐色。后翅近三角形,淡黄色,基部色淡,外缘有灰黄色长缘毛,顶角附近缘毛灰黑色[14]。

卵:椭圆形,长为0.8mm左右,淡黄色[14]。

幼虫:黄绿色或乳白色,头部、前胸背板及前足、中足黑色,后足褐色,具臀栉[14]。

蛹:长8~12mm,黄褐色,蛹背面中胸后缘中央向后突出,末端*截状,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中间4根较粗[14]。

9.2 生物学特性

柑橘长卷蛾一年发生6代左右,以中龄幼虫在老叶粘接的虫室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雌蛾在羽化出来后第4天开始产卵,连续产3天,产卵数量为70~204粒。幼虫受惊动后即向后弹跳或左右翻滚,吐丝下坠逃跑。成虫多数静伏树枝条上或叶背面,遇惊扰则迅速飞跃[14]。9.3 危害特征

柑橘长卷蛾初孵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和花序,并常吐丝奖数叶片缀合在一起,身藏在其中危害。中龄幼虫也会蛀入果实中危害,老熟幼虫在叶包内或老叶上结薄茧化蛹[14]。9.4 防治方法

1)保护或引放天敌,在柑橘长卷蛾卵始盛期、盛期各放一次松毛虫赤眼蜂,每株植物每次放1000~2000头,同时注意保护红树林中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卷叶蛾长距茧蜂、中国齿腿姬蜂、中华草蛉、蜘蛛等天敌。

2)在成虫发生期采用糖醋液(糖:酒:醋的比例为1:2:1)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9.4.3 药剂防治,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10 迹斑绿刺蛾(Latoia pastorlis)10.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9mm,翅展28~42mm。翠绿色,前端有一撮棕褐色毛。前翅翅基有浅褐色毛,外有深褐色晕;后翅浅褐色[15]。

卵:扁椭圆形,长为2.19mm左右,宽为1.39mm左右,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乳黄色。卵壳上覆胶状物质且透明,有光泽[15]。

幼虫:幼虫刚孵化时呈乳白色,背中线浅黄色,第2天体色开始变为浅绿色,背中线呈淡紫色,虫体具有毒刺;2龄幼虫为翠绿色,背中线为紫色,虫体毒药刺增大[15]。

蛹:卵圆形,初为黄白色,到后期变为棕褐色[15]。10.2 生物学特性

迹斑绿刺蛾一年发生4代左右,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蛹在茧内越科。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受惊时成虫作短距离飞行;雌成虫一般在结茧树枝叶片或周围附近叶片上交配、产卵,产卵量为35~183粒[15]。10.3 危害特性

迹斑绿刺蛾幼虫取食无瓣海桑叶片,形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可将整张叶片或枝条上全部叶片吃光,影响树木生长或导致树枝枯死[15]。10.4 防治方法

1)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

3)保护天敌,增加物种多样性,从面改善红树林自身生态系统的控制害虫的能力。

11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 thacellifera Meyrick)

1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mm,翅展15~17mm。黑褐色,头部有扁平鳞片,触角线状。前翅宽外缘略平截,有明显基斑和中带,二者之间有淡色横带。后翅淡灰至暗褐灰色。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狭长,抱器腹有凹陷的颈部。雌性处生殖器交配孔周围有一椭圆形环毛[16]。

卵:扁圆形,0.5mm左右,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橙黄色。卵壳透明,具网状纹,有光泽[16]。

幼虫:初孵幼虫为淡黄色,逐渐转变为淡黄绿色,后变成深绿色。老熟幼虫体上有白色刚毛多根,臀足向后伸长似钳状[16]。

蛹:长为7~8mm,淡褐色,蛹外有白色薄丝茧,尾端着数根倒钩毛,近羽化时体色也转为暗棕色[16]。11.2 生物学特性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一年发生11~12代,世代重叠,以2~3龄幼虫在枝叶上卷叶越冬。成虫多在晚上羽化,羽化1~2天后即可交配产卵,每雌平均产卵76粒,最多产卵172粒。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受惊扰后迅速逃离[16]。11.3 危害特征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主要危害顶芽,吐丝将顶芽附近的嫩叶不规则地粘结在一起,取食叶肉。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老叶上,先用丝将叶缘粘包成饺子形,并在其中结茧化蛹[16]。11.4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引放天敌。在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该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采用黑光灯诱捕.

3)药剂防治,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g/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12 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12.1 形态特征

成虫:长0.8~3.32mm,宽0.4~2.76mm。雌成虫长梨形或圆梨形,雪白色,壳点2个,居蚧壳前端,黄褐至桔褐色,第一壳点色淡。雄成虫介壳白色,蜡质,长条形,只有一个壳点,位于介壳前端,黄褐色,背面略见一条纵脊[17]。

1龄若虫:卵圆形,长0.28~0.76mm,宽0.22~0.7mm,淡黄色[17]。

·15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2龄若虫:长0.78~1.4mm,宽0.48~1.14mm,具1个壳点,介壳加厚,略微透明[17]。12.2 生物学特性

考氏白盾蚧一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严重,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雌成虫与若虫多固定在叶片正面和背面,偶尔在茎上和枝条上分布,每只雌虫平均产卵量约为72.3粒,最高达133粒,雌成虫寿命45天左右,雄成虫羽化不久后即死亡[17]。

12.3 危害特征

考氏白盾蚧主要危害叶片、绿茎或枝条,受害叶常布满白色蚧壳,并出现黄白色斑点或斑块,失去光泽,导致落叶、生长衰落、花小而不艳或不开化,重者停止生长以致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17]。12.4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引放天敌,考氏白盾蚧的天敌种类很多,如中华草蛉、尼氏钝绥螨、闪蓝红点唇瓢虫、岭南黄蚜小蜂、盾蚧长缨蚜小蜂等对该虫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在初孵若虫期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喷洒,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洒3~4次。

3)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并用粘土封孔。

13 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13.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3~20mm,乳白色至黄白色,圆筒形。雄蛾体长6~8mm,头胸部灰黑色,腹部银灰色,前翅灰黑色,基部白色,后翅白色,边缘灰褟色[18]。

卵:椭圆形,长0.6~0.7mm,米黄色[18]。

幼虫:头胸腹节的毛片以及第八至十腹节背面为灰黑色,其余为黄白色[18]。

蛹:雌蛹体长15~23mm,长筒形,全体光滑,头、胸及腹末均为黑褐色。雄蛹体长9~10mm,黑褐色,腹部第四至第八节背面前缘和第六、七节后缘各有小刺一列[18]。13.2 生物学特性

蜡彩袋蛾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羽化,新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危害。雄幼虫7龄,雌幼虫8龄。雄幼虫期306天,雌幼虫期323天[18]。13.3 危害特征

蜡彩袋蛾幼虫取食枝叶,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果,使枝条枯萎或整枝枯死。13.4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可见到树冠上的袋囊。2)采用黑光灯诱杀。

3)在植物根部打孔直接注入内吸性杀虫剂如80%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5%吡虫啉乳油及2.5%氟虫腈乳油等5mL,并用粘土封孔。

采用青虫菌6号液剂1mL/L液或BT粉剂1~1.25mL/L液喷杀幼虫,每15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

14 结论

近几年来,对红树林病虫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缺少对红树林病虫害的监测系统,导致病虫大发生时才意识到该病虫的危害严重性;还有由于红树林特殊的生态系统,病虫一旦暴发成灾时,一般难以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加强保护整个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因子控制病虫害的大发生;同时减少人类对红树林的破坏,保护天敌,提高其抗虫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学建,罗基同,秦元丽等.我国红树林有害生物研究综述.广

西林业科学,2006,35(2):66-69.

[2] 张宏达.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广州:广东科技

出版社,1998.

[3] 廖宝文.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 刘文爱.广西红树林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9.

[5] 徐家雄,林广旋,邱焕秀等.广东白骨壤群落上的广州小斑螟

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研究.广东林业科技,2008,24(3):8-16.

[6] 贾凤龙,王勇军,昝启杰.灭幼脲III号、苏云金杆菌防汉广州

小斑螟药效试验.昆虫天敌,2001,23(2):86-89.

[7] 陈彩贤.三斑广翅蜡蝉生活习性观察.广西农业科学,1998,3:

139-141.

[8] 邓艳,张文英,吴耀军等.无瓣海桑害虫绿黄枯叶蛾的生物学

特性.安微农业科学,2012,40(7):4046-4048.

[9] 童立堂.吹绵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安徽林业,2007,3:

40.

[10] 张国庆.咖啡豹蠹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安徽农学通报,

2009,15(1):145.

[11] 冯荣扬,郭良珍,梁恩义等.咖啡豹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

治.植物保护,2000,26(4):12-14.

[12] 刘文爱,范航清.桐花树新害虫褐袋蛾的研究.中国森林病

虫,2011,30(4):8-9.

[13] 徐家雄,林广旋,邱焕秀等.广东木榄+桐花树群落上的白缘

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研究.广东木业科技,2008,24(5):1-7.

[14] 徐家雄,林广旋,邱焕秀等.广东桐花树群落上的柑橘长卷蛾

研究.广东林业科技,2008,24(4):15-20.

[15] 张文英,邓艳,吴耀军等.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主要害虫迹斑

刺蛾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保护,2012,38(4):68-71.[16] 李德伟,吴耀军,罗基等.广西北部湾桐花树毛鄂小卷蛾生物

学特性及防治.中国森林病虫,2010,29(2):12-14.[17] 江宝福.红树林考氏白盾蚧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研究.福

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刘文爱,范航清.蜡彩袋蛾在红树林的发生规律.林业科技开

发,2011,25(6):45-47.

·15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