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尚宇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6期
杨尚宇
(合肥市蜀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院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涉及到水电、建筑、城市规划等多个专业,因此相对普通工程而言比较复杂,且对每个环
节均有较高要求,不同专业、工种互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要求施工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性。此外,园林绿化工程是
一项长期性工作,后期植物的养护工作是保证苗木成活、保持园林景观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探讨园林绿化种植施工及
养护管理技术。
关键词院园林绿化;种植施工;养护管理
植被的种植与养护是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核心内容,实际
工程中要注重园林植被的合理搭配,实现绿化与人文的完美
融合,更要注重绿化种植的施工及养护管理,以提高整个园
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实现美化城市、保护环境的建设目标。
1 园林绿化种植施工管理要点
1.1 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
园林绿化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不同的学科,施工前要
做好实地考察,分析绿化植物的习性特点及当地的环境特
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规划做好各个专业之间的统筹管
理,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
序,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合理安排,做到经济性与技术
性的有机经合。
1.2 施工配合
施工配合的好坏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稳定性及成熟度
的直接体现,并且合理的施工配合也会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施工进度控制的有效性。园林植物施工往往是交错进行
的,不同的情况下施工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做好工艺工
序的设计,优化资源配置,统一施工安排,将项目部的工作职
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好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合其做好施工
配合。植物配置要注意配置效果,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建筑物
色彩、景观等进行协调、搭配,配置单体植物时要稍稍进行植
物重叠,以丰富植物的层次性;如果植物种类丰富,则要注意
配置比例的控制,保证植物配置要与园林环境相融合。此外,
植物造景也十分重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线条、植物的美感、形
态等,注重树群与花群、树丛之间的合理搭配,并注意植物要
与园林环境互相协调。
1.3 施工质量管理
园林绿化植物施工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围
绕设计主题,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施工质是控制。根据
工程施工图纸要求将种植穴的中心位置及种植槽边线标注
清楚,种植时要保证苗木的根系、种植土壤等方在与种植需
求相符,种植完成后要进行施肥、松土,营造一个有利于植物
生长的环境。严把苗木质量关,苗木的品种、棵型、高度、根系
发育等要与工程建设要求相符,并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
2 园林绿化种植养护管理要点
2.1 保证土壤养分充足,及时清除杂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养分会对植物的生长
发育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要及时补充土壤中的养分,为植
物生长提供足够营养。此外,园林植物中易在草坪表面土壤
及草坪草种内混进一些杂草的种子,杂草数量过多不仅会影
响草坪的正常生长,还会影响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因此要在
杂草未形成规模前及时除草,可用农药除草,或用机械将杂
草的茎植斩断后及时清除;注意收集杂草的花朵及果实,以
阻断杂草种子的传播途径。
2.2 进行科学灌溉及温度调节
不同的植物在不同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要准
确把握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对水的需求,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对植物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灌溉技术,避免水资源的浪
费,而大量降水之后则要及时排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园
林绿化植物中一些花卉对温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因此养护人
员要详细了解各种花卉的习性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花
卉,比如在地面覆盖枯草,或搭建凉棚等;根据天气情况及时
调节环境的干湿度,为植物生长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2.3 合理修剪,保证植物的观赏性,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园林植物对美观性的要求要高于普通植物,而且植物本
身残病的枝桠会影响到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要及时修剪残
枝。修剪工作可定期进行,以傍晚时为宜,避免植物受到烈日
照射影响恢复;注意及时松土,保证土壤的透气性,以促进植
物根系的生长。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植物的病虫害问题是客
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病虫害也是影响植物正常发育的重要
因素。因此要加强科学防治,尽量采用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及
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比例,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4 制定科学、规范的养护管理规章制度
园林主管部门要不断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园
林植物养护管理规章制度,将日常管理操作规范、技术标准
要求等明确出来,提高园林植物后期养护管理的规范化、科
学化,明确后期工作目标。
3 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植物的施工与养护是保证植物健康生
长、保持景观可观赏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园林工程
的管理与养护人员必须要将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建设紧
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发挥出自身工作的作用,从而提升园
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使其能够充分地将自己美化城市环
境,促进城市生态发展的作用展现出来,为高品质的城市生
活提供保证,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荷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