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来源:知库网


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A、古代会计阶段

(1)在西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会计”一词

(2)在宋代,官府中的官吏报销钱粮或办理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实行“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数字,比喻支撑物体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初期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

B、近代会计阶段

(1)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即15实际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阐述了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这被会计界公认为会计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我国会计从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过渡一般认为在明代。明末清初,山西帮商人傅山在“四柱清册”记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适合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帐”,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进-缴=存-该。“龙门帐”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复式记账法的开始。

C、现代会计阶段

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财务会计主要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一般认为,现代会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更确切地讲是从1939年第一份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为起点。

会计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补充例题】

1、判断:财务会计是以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

【答案】 √

(二)概念和特征、

A、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是唯一

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要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等作为辅助的计量尺度。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共有三大类

A、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

(1)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4)登记会计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B、会计分析方法

C、会计检查方法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属于管理范畴。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首要(最基本)职能。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1、 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

2、 会计监督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相铺相成、辩证统一。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

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补充例题】

2、对选: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

A、会计核算

B、会计监督

C、参与经济决策

D、进行财务预测

【答案】AB

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已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注:并不是所有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必须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通常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1、 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过程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2、 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1) 供应过程

(2) 生产过程

(3) 销售过程

3、 资金的退出

资金退出过程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缴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注册资本等,这部分资金便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例1-1】

【例1-1】 企业应缴纳的税金有多种,如果企业缴纳的税金应计入产品成本(比如不允许抵扣的增值税等),此缴纳的税金就不会退出企业,会随同产品销售出去又将形成现金的回流,成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企业缴纳的税金是彻底流出企业(比如缴纳的所得税),它不会再为企业带来任何的资金流入,就是退出企业。

【例1-2】 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不是资金退出企业。

【补充问题】

3、单选:会计对象为( )

A、特定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

B、特定主体的全部活动

C、特定主体的部分的经济活动

D、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答案】 D

4、单选:企业下列业务活动,不属于资金退出的是( A、支付职工工资和奖金

B、偿还银行贷款

C、缴纳所得税

D、分配现金股利

【答案】 A

5.判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活动。

【答案】 √

会计要素的确认

第二章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 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同时也为财务报表的构筑提供了基本架构,所以会计要素又称会计报表因素。

我国企业的会计要素共6个,可以划分为

1、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为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动态会计要素(利润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的表现。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

(一) 资产

1、 资产的定义: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所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企业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资产。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却能够实际控制,比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2—1】某企业2008年同时租入甲、乙两台设备,其中甲设备是以融资租凭的方式组人的,租期为5年,乙设备是以经营租凭方式租入的,租期为8年。在2008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乙设备由于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控制权因此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反映,只作备查登记;而甲设备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是企业能够控制甲设备产生的经济利益。因此可以将甲设备作为资产在2008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2) 资产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例如,企业通过收回应收账款、出售库存商品等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企业也可对通过对外投资以获得股利或参与分配利润的方式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按照这一特征,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就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没有用)

【例2—2】甲设备是某企业2005年购入的,由于技术更新2008年购入了作为甲设备替换使用的乙设备。乙设备购入后,甲设备不再使用,同时由于没有活跃的市场而无法出售。则在2008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由于甲设备不能再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不再作为资反映。

(3)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未来交易或事项不能作为资产的确认。如企业签订的购货合同,由于购买交易尚未发生,因此不能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例2—3】某企业计划在2009年购入一批存货,并已经与供货方于2008年12月签订了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供货方应于2009年1月份提供商品。则企业在2008年年末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将这批存货作为资产反映,因为其尚未取得。

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基本确定性 >95%但<100%

很可能 >50%但小于或等于95%

可能 >5%但小于或等于50%

极小可能 >0但小于或等于5%

资产的分类

2、 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变现和耗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者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袁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二) 负债

1、 负债的定义

负债又称债权人权益,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

(2)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有时,企业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转化所有者权益来了结一项现有的负债,但最终一般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3)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对于企业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如企业的业务计划等,并不构成企业的负债。

符合上述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第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第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 负债的分类

按照流动性,可以将企业的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收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

(2) 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等。

(三) 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定义: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亦称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2、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1)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银等。其中: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其中: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正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正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共四项。

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由于都属于企业净收益的积累,所以合称为留存收益。

3.、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配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者的债务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一般可以凭借所有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和参与经营管理。

【补充例题】

1、判断:按照资产要素的特征,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就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 )

【答案】 √

2、单选:下列各项不一定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有( )

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B.利得和损失

C.盈余公积

D.未分配利润

【答案】 B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

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等式

如前所述,企业的六项会计要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特定地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它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是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 会计恒等式

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如前所述,资产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所

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资产和权益(包括所有者和债权人权益)实际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同一时点上所表现的不同形式。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而权益则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资本来源于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下面通过分析A企业1月份发生的几项经济业务,来说明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

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二) 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1、 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

(1) 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增加

【例3—1】2008年1月2日,A企业收到所有者追加的投资元。款项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银行存款增加了元,即等式左边的资产增加了元,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也增加了元,因此并没有改变等式的平衡关系。

(2) 资产方等额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例3—2】2008年1月15号,A企业用银行存款80000元购买一台生产设备,设备已交付使用。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80000元,但同时银行存款减少了80000元,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一项增加一项减少,增减金额相同,因此资产的总额不变,会计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3) 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减少

【例3—3】2008年1月10号,A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所欠B企业的贷款2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的银行存款即资产减少了20000元,同时应付账款即负债也减少了20000元。也就是说等式两边同时减少了20000元,等式依然成立。

即企业的负债一项减少一项增加,增减金额相同,负债总额不变,等式仍然成立。

(4) 权益方等额有增有减,资产不变。

【例3—4】2008年1月28号,由于资金周转困难,A企业向银行借入元直接用于归还拖欠的贷款。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应付账款减少了元,同时短期借款增加了元。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二、 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会计行业自律管理制度是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督促会计人员依法展开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促进行业的发展。

(一)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团体设立的社会团体发人,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组织,成立于1988年11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二) 中国会计学会创建于1980年,是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会员制”社会组织。

三、 单位会计工作管理

(一) 单位负责人要组织、管理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1.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 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3. 应当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

理会计事项。

☆ 单位负责人的概念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驶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三) 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由所在单位具体负责

《会计法》第38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法》第38条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3年以上经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