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来源:知库网


2020-2021学年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我感到一种bù kě míng zhuàng( 不可名状 )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yóu rán ér shēng( 油然而生 )。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以我的视角叙说事件的进展,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暗线是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 B.《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的作者分别是鲁迅、莫泊桑、曹文轩。

C.成语“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觥筹交错”都是出自《岳阳楼记》。

D.《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2分)

①“风骚”本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

②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4.按要求答题。(2分)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三年初中生活里,你一定学会了一些阅读积累的方法。从下列名言中任选一句进行积累,并说明理由。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 ②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③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第 1 页 共 10 页

④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我选择第___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16分)

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②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起舞弄清影,___何似在人间__。(苏轼《水调歌头》) 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叙说诗人获罪原因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既点明了时令,又饱含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

⑦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两句诗,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两位贤者命运连在一起,从而深化主题。 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月”情有独钟。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诗表明作者的思乡之情。月里有对亲人的良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

⑨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典故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 2 页 共 10 页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 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2)遂书以名其亭焉(命名) (3)峰回路转 (回环、曲折)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 既 得 斯 泉/于 山 谷 之 间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 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9.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与民共乐。(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1题。

(一)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王奉安

第 3 页 共 10 页

1天气预报准的时候多,不准的时候少。可是人们对准的预报记忆不深;对不准的预报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打个比方说:气象台10次暴雨9次报对了,人们都带雨具做了预防,印象不深刻;可是没报出来的一次,许多人都挨了浇,所以怨声载道,很难忘掉。

2其实,天气预报准确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概念中既体现了公众对预报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还有一个就是技术能力和水平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3首先,从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上来讲,我们现在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预报准确率也不可能达到100%。天气预报还很年轻,虽然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预测经验,但是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先进探测仪器和计算机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历史相对较短,人类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预报的准确率。

4其次,天气本身变化无常。围绕地球的这层厚厚的大气是个流体,也就是说,大气时时刻刻在流动着,完全摸清它的规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5第三,有的天气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北京为例,这么大一个城市,今天如果报了“有雨”,实际可能是东城有雨,西城没雨,这对身处不同的不同地区的人们来说,感受大不相同,有的人会说准,有的人就会说不准。而且,我们对这种阵性天气的可预报性在时间上也不可能会有很长的提前量,今天晚上的预报,要报出明天白天可能会有雷阵雨,准确说出它发生的时间,非常困难。但是雷达和气象卫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短时和临近预报。

6关于温度预报,大家也有许多误解。气象学上所说的温度是“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或“温度”,是太阳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又反射到1.5米左右高度上的空气的温度。如果夏天我们直接在1.5米左右的高度用温度表测量,得到的并不是空气的温度,而是太阳直接照射的温度,这个数值要比空气温度高

第 4 页 共 10 页

得多。如果我们在柏油马路上放支温度表,测得的温度就更高了。气象台为了准确地测定气温,都把温度表安放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而又通风良好的1.5米左右高度的百叶箱里。因此,气象上的温度是以百叶箱的温度为准的。我们夏天走在炽热的太阳下总感觉气象台把温度报低了,就是这个道理。

7其实,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由观测资料的疏密决定的,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千米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块大的雨云可能会在10千米内将雨降完,雨没有降在观测点上,就观测不到降水。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只有早7点、晚8点和凌晨1点三次施放探空气球进行观测,其他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探空气球升起时如果没有遇到云,就无法预报出降水。总的来看,大气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对大气变化的认识很难一步到位,另外预测时还受科学技术水平等的限制,因此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计算机可以体提高预报结果的精度,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计算机上,而是出在反映大气运动规律的方程组以及求解方程组时初值的确定上。因此计算机算出来的大气方程组的解是一个精度不甚高的近似解,加之由于网距大、网点疏,捕捉天气系统如同大网捞小鱼,致使当前天气预报舞台唱主角的数值天气预报不时地出现“跑调”和“走板”。虽然预报员可以对结果进行修订,但毕竟受水平所限,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天气预报自然有时也就不准甚至严重失误了。(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0.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3分)

答:(1)科技水平较低;(2)天气本身变化无常;(3)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11.第5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有的天气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导致天气预报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使说明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第 5 页 共 1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首先,从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上来讲,我们现在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预报准确率也不可能达到100%。

答:“一些”“十分”分别从范围和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我国在总体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上对天气预报的能力还很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具体分析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3分)

答:这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按照从结果到原因的顺序介绍,先说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然后说明不准的原因。

(二)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第 6 页 共 10 页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权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

第 7 页 共 10 页

的枝权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4.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评分: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6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第 8 页 共 10 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歪,不正、斜的意思,写出了母亲在极度劳累后不由自主歪到在草沟的情形,表现了对母亲的心疼之情。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2分) 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出来的。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4分)

答:(1)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容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评分:共3分。答出3点意对即可。其它合情合理也可

18.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4分)

答:(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

第 9 页 共 10 页

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