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来源:知库网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景书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在理解的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文章的基础上积累知识,理解文意,领会主旨。

2、比较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赏析精彩语段,背诵积累经典语或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疏通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文言常见词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体会

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岳阳楼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建。岳阳楼,纯木结构,重檐盔顶,主楼三层,高十九米多。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楼内藏有12块木刻《岳阳楼记》全文,为清代重刻!

庆历六年六月,与范仲淹同为进士,因遭诬陷而被降职岳州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他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的《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欣然受命,于九月写成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让我们感快来一睹为快!

(二)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下的注释,或者工具书,或者同位讨论,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1、学生自由读文章,教师来回巡视。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分段指名朗读。正音,正句读。 3、齐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理解文义。

1、明确学习要求:文言文往往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请前后四个人一组,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综合运用猜读法,加字法等方法,初步翻译课文。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全班解答。如若学生没有疑惑,则教师将文章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及重点句子抽出来,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a、通假字:百废具(通“俱”,全、都)新 属(通“嘱”,嘱咐)于作文以记之

b、古今异义: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微——如果没有;细小,轻微。 景——日光;景致,风景。 国——国都;国家

制——规模;制造。 C、一词多义:

予观(动词,看)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名词,景象 )也 北通巫峡,南极(动词,至、到达)潇湘 感极( 竭尽,终了 )而悲者矣

政通人和(形容词,和乐 ) 至若春和(形容词,和煦通)景明 北通( 动词,通向 )巫峡,南极萧湘 政通(形容词,顺利)人和

属予作文以( 连词,来)记之以 不以(介词,因为 )物喜,不以已悲

而或( 副词,有时候)长烟一空

或(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异二者之为 浊浪排空(名词,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动词,消散) d、重点句子的翻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吾认与归?

4、齐读文章,口中读文言文,心中想其意思。

第二课时

(四)作者当时并未亲临岳阳楼,仅仅是就滕子京给他的那幅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而写得大气磅礴的文章,那么,你认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其大气魄?

生思考——生七嘴八舌——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1、吞吐浩荡大气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这是从空间上来展现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大,令人顿感心胸开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从时间上来写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描写简练生动,写景之中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气度。 2、凄风苦雨大悲情

(环境描写]这里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的画面。 “淫雨”“阴风”“浊浪”,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隐形,而且使商旅不前;有时还会出现暮色沉沉、“虎啸猿啼”的凄凉景象。

(借景抒情)如此恶劣的天气自然会使饱经人生忧患的“迁客骚人”触目伤怀,引发他们的“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感、“感极而悲”之情。 3、春和景明大喜悦

(白天之景)“春和景明...郁郁青青”写出了洞庭湖的白天之景。春风和暖、湖水清碧,沙鹏游鱼自由闲适,花草生机勃勃,这些最色令人赏心悦目。 (夜晚之景)“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写出了洞庭湖的夜晚之景。长空无云,皓月千里,湖波闪金,月影如璧,渔夫对歌,相互应和,真是良宵美景,令人陶醉。“而或”一词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借景抒情)如此美丽怡人的景色,使“登斯楼”的心境变成了“宠辱借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潇酒。精神愉悦,心胸开阔,怎能不“喜洋洋”? 以上分写阴晴两种天气下的洞庭湖的最色和“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不同心情,一暗一明,一悲喜,形成了鲜明对比。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4、进退亦忧大情怀

作者重点阐释了“古仁人”旷达博大的胸怀。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是“进亦忧,退亦忧”,不以一已之念为重,也不受客观环境

的影响,始终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民族而忧。且假托古圣人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优们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基碑文也说:“(他)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心志,而借《岳阳楼记》一文使其广为人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已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教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易难,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他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五)拓展延伸

文章结尾说:“吾谁与归”,其实,古往今来,有这种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的比比皆是,比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顾炎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抽力挽回。(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辕。横眉伶对千大指,俯首甘为孩子牛。(鲁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希望同学们也能如这此前辈, 在历史发展地洪流中,心怀国家,做大写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