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
No.9. 2016Sum 166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刘顺强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相对以往封闭的文化环境,正逐步被多维异质文化环境所取代,并且文化范畴也越来越具有政治性、经济性、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人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传递文化认同,提升自我辨别意识和判断能力,做出自我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活动,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当前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冲击、价值观影响、行为的误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手段,依托教育载体,积极探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133-02
一、在内容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科学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突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指明了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是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不同文化碰撞、交融、发展的今天,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内容,深入开展民族观与时代观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贯穿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覆盖到每个学生。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三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题,凝聚共同理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又看到这一伟大事业的旺盛生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选择的价值标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与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大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亚文化建设,扶持高雅文化、品位文化来引导校园良性文化的可持续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别鉴赏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化选择意识,减少校园文化中平庸低俗、世俗功利、感性肤浅等文化趣味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冲击。
三、在途径上,创新方法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文化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们作为社会未来力量,自我独立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叛逆意识都比较强,这一特点:一方面为他们进行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他们的立场与角度思考问题,选择适宜与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依托优质的文化载体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要继承和创新传统方法,倡导严谨的科学方法,杜绝经验总结说教方法,实现思想理论的单一灌输模式向交流互动的双向沟通模式转变。借鉴当代世界其他各国的经验,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体系,发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情感激励、行为强化,言教与身教等方式方法的综合性与特殊性。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文化的聚居地,又是先进文化的桥头堡,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既定价值观与非既定的价值观,既要以一种开放、辩证、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已形成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又要实现从主体到客体角色转变,成为价值观的“引导者”而非“裁判员”,倡导“引导观”教育模式,摒弃“训导观”教育方式。
二是要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讲授的引导性与课外活动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新的传播载体,把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与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题讲授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传递给大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间接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孕育于校园内外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活动实践中,弥补了直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
二、在机制上,建立良好的文化选择机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对思想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以传播人文思想为主的教育活动,必须要以文化的逻辑为内核,在多维的文化视野下,进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核心的的文化选择,才能更有利的实现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多角度、多样化、多元化的矛盾冲突中,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撷取有益文化成果,祛除不良的低俗文化成果。,充分发挥高校主体文化选择功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起良好文化选择机制,从一元化选择转向多样化。一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文化选择,旗帜鲜明地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消极不良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
133
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
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No.9. 2016Sum 166
方法、总结新经验,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向大学生传达社会的政策,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系统地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网络文化,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总之,多元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趋利避害,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多元文化中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活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免疫力。为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不断开辟新途径、探索新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教师节前的讲话[M].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9-9.[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教出版社,2000.
[4]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英]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multi cultural background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is a society of diversity cultural, is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by multi-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category is political, economic, ide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transfer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judgment, in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means, relying on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 words: multi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刘 乾]
(上接第132页)
Liu Shun-qiang
(Guizhou Teachers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具有共享性特点,在高校实施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能最大程度的节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效益,增强教学效果。
一方面,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共享环境形成全方位的思政课共享体系,成为构建高校资源共享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是校园资源传递的载体和传播者,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网络与最新的时事热点、重要会议和讲话精神相链接,实现学生对思政课教育资源的更新和访问,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构建共享型师生教学交流平台,从传统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一对多到现代教学方式智能一对一功能的升级,以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融入传统教学内容,思政课教育空间上、时间上的信息鸿沟得到了有效的缩减,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共享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和网
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共享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不仅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为构建大学思政课共享型学习的实施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从而从整体上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娟,孟雪萍,谢露.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方法浅探[J].管理观察,2016,06.
[2]尚起媛.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6,01.
[3]傅德田.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Micro lesson" and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open and
fusion and share
Abstract: Effective exercise and play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micro less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 use of "Innovation・Open ・Fusion・Share" concept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help stimulate and satisfy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learning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 words: Micro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novation
[责任编辑:周 天]
(上接第109页)
Su Jin-wang
(Wuhan Marine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
Digital interpretation of Xi Jinping's "July 1st" important speech
Huang Yao-li
(Party School of Nan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Nanyang Henan, 473000, China)
Abstract: Speech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95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view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95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 ,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o create, elaborated 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o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ly push forward the policies,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strategic guidance.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July 1st" speech spirit.
Key words: "July 1st" speech spirit; digital; interpretation
[责任编辑:刘 乾]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