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ug.2006 第22卷第3期 Vo1.22 No.3 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刍议 王晓平 (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 摘要: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音乐的原生态状况保存较好。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开展,有些音乐品种濒临消亡,有些音乐品种面临着转型,如何认识它的存在价值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 理解人类音乐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06)03—0105—03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该地区的民歌、舞蹈、曲艺、戏曲、器乐 品种丰富多彩,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格局,具有极大的社会、历史和审美价值。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形成了五个各 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板块:北方草原音乐文化板块、黄土高原音乐文化板块、甘青高原音乐文化板块、伊斯兰音乐文化板块、绿 洲音乐文化板块。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财富正遭受着经济现代化的巨大冲击,原本顺畅、自然、纯朴、相对稳固的传承方式 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地位也日益“边缘化”。随着政策的开放,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进,偏远地区同外界的接触和联系越 来越多,年轻一代不断走出大山寻求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生存危机。如今在草原的蒙古包里很难再找到 一位长调歌手或马头琴手;20世纪80年代场面如潮的“花儿会”如今已有凋零之感,商业味也越来越浓,当地的群众歌手们已 不再或很少自发的歌唱,取而代之的是花儿演唱家在舞台上拿着话筒,随着电声伴奏的“现代派”演唱。面对这种现状,重新 审视传统音乐的价值,深刻认识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与开发之关系已刻不容缓。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才于近十年 实施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计划。自2001年至今,昆曲、古琴、维吾尔木卡姆、乌日汀多一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继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政府自2002年起在各省开展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公布了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西部民歌大 赛”、“南北民歌擂台赛”、“陕北民歌研究会”、“西北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所”等等赛事和机构的建立,也为改善音乐文化生态、保 护民间音乐遗产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发展经济中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 西北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相对发达的区域。安史之乱之后,’西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摧 残,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悄然向东南地区转移,从此处在内陆的西北逐渐成为了落后、荒凉的代名词,但是几千年历史风云的 激荡造就了西北各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脉,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落后,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上的落后,而西北地区的文 化并不落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随时都潜移默化的给予我们以影响。所谓的西部大开发,包括西北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多方 面的,它不仅包括经济的开发,也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二者是一个平行发展的整体。无论是环境生态,还 是文化生态,保护是开发的基点,开发则要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理位置重要,不仅具有特 色鲜明,样式众多的传统音乐文化,还有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传统音乐生态系统。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音 乐文化资源,建立协调的音乐文化生态,保持西部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应有之义。 所谓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下,以历史积淀下的音乐文化思维和审美观念为基础,通 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与形式,创造出的一种共时性(包括音乐形态及其文化背景)的“原生态”平衡系统。一种音乐生态, 或具体的一个音乐品种是否能够存在、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平衡系统的内在机制是否健全,如果系统内部因素遭到 破坏,音乐品种就会发生改变,要么变化发展,要么走向消亡。例如,在中国音乐历史中,有着重要价值的大型民间吹打乐一 长安古乐至今虽还存活在西安,但却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能够演奏古乐的专业团体只有一家,惟一掌握有成套古乐的艺人 收稿日期:2006—03—11;修回日期:2006—04一l6 作者简介:王晓平(1970一), 男,甘肃兰州人,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10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赵庚辰也80多岁,流传下来的古乐曲子有2000余首,因种种原因能够演奏的也只有四五十首。为什么在音乐史上有很高 地位的古老乐种却在一步步走向消亡?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因音乐生态发生了变化。长安古乐流行于西安 市区及沿终南山一带市属各县,解放以来,虽然自然环境并未有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环境随 之变化,人的审美观念也跟着发生变化。尤其面对着当今经济文化开放的态势,以及西方文化的渗入,古老的音乐传承也就 很自然地面临着危机。当然危机是可以消除的,如果我们保护和开发得当,政府的文化政策给与一定的支持,就会避免灭亡。 例如,在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断了三十余年的西安都城隍庙乐社于2005年5月15日恢复成立了, 笔者作为嘉宾参加了这一盛会。成立当天除了省市有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外,西安市周边的六家民间鼓乐社都来表示 庆贺,西安鼓乐陈列馆也同时开馆。从2004年西安鼓乐进入中国第二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以来,有的鼓乐社多次进 京汇演,有的长期在西安的著名旅游景点展演,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大力宣传了本地的音乐文化,其正作为一个当 地的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音乐生态是音乐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这个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其音乐文化就能较好的存在发展。时至今日,甘肃、青 海的“花儿会”每年约有几十处,会期主要集中在农历五六月,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结构是一种高度密集型,尤以甘肃临谭、康 乐地区每年一次的传统音乐盛会一莲花山花儿会最为著名,不仅吸引了相邻地县的百姓,甚至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川、青两省。 那里自然风光优美,六盘山、祁连山、日月山、岷山包围起来的封闭地带,森林、草原、河谷、山峦比比皆是,社会环境是以农业为 主的生产方式和多民族杂居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融汉藏及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富有特点,通过人 的特定的价值取向选择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城镇经济欠发达,戏曲、说唱的品种匮乏,当地人把121耳相传 的民歌特别是山野歌曲视为最亲切、最方便、最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品种,人们以歌会为载体,以歌唱为表达方式,放情山水, 寄情自然,憧憬理想,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性的文化选择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融合,形成今天独特 的音乐生态系统。保护传统音乐品种,就是要保护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如果这种文化生态系统消失了,我们保存的音乐 也就是“博物馆式”的音乐,只具有历史价值而无生命价值。所以这种无形文化即“活”的音乐尤其值得我们珍视,不能为了一 味的发展经济而去破坏其特有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倘若失去了原有的文 化生态,其利用也就无从谈起。而保护又是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开放性的保护,逐步调整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消 化能力,使传统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向现 代文化转型时也就找到了新的平衡,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而且使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西北音乐文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的介入必然导致音乐文化的转型。保护和传承并非要把该地区的人民与现代生 活隔绝起来,而是通过转型使当地人民适应工业文明、都市文明;通过创新和开发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品位,在保留自身 文化特质的同时享受到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一种促使平衡的发展,任何单一的追求都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的。因此,一个地区的音乐的发展也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平衡的发展,在音乐生态的整体中各个局部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和相 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例如对于“花儿”及其“花儿会”,我们认为就是音乐品种和音乐生态的关系, 要让“活”的音乐健康的发展下去,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保护作为“花儿”传播和传承的民俗活动“花儿会”。这种民俗活动 源于民间,深深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之中,自然而天成。发展是永恒的,开发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文化 生态,使得“花儿会”商业味越来越重,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少。再如西安鼓乐生长在西安附近的民俗活动之中,尤其是传统 庙会(当地称为香会或水会)活动中,不能为了保护鼓乐,把鼓乐孤立起来,束之高阁,而应还原于民间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 该音乐品种才有价值,才能健康发展下去。 二、对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思考 文化要素的时空分布是客观存在的,这既表现在时间坐标上的变异与衍化,又表现在文化要素的地区差异。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和地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形态, 一定的生态类型与一定的文化形态相适应。西北地处亚欧大陆之间的高原地带,处于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和波斯一 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交融地域。这里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高原,也是传统音乐文化富集的地域,是东西音乐文化的融会点。三大 音乐文化在这里不是直接碰撞衔接的,而是渐次波及邻近地区,经过多次转递才交汇融合的,在西北的近20个民族中,有的民 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属于“单一音乐体系民族”,如汉族和藏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只采用欧洲音乐体系;有的民 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称为“复合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 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和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也自然地带来了音乐体系之间的相互交 融的影响,其结果是出现了不同音乐体系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西北的音乐文化生态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姿多彩。每一乐种、舞种、歌种、曲种、剧种都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的音 乐文化的形成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既有相通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和 独创性,每一种音乐文化的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他的音乐文化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这 里和睦相处,长期共存,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是多元音乐文化的共生地带。这里传统音乐极其富足,每一个民族的音 】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乐文化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继承就是保护、传承音乐中的优秀因素;开发就是发展,挖掘、整理音乐品种的丰富文化内涵,提 炼深藏在内部的传统艺术精神,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精神实质,对于以往的音乐形式与内容,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客观现 实的予以适当的改造,使之与时代同步。面对西北多姿多彩的音乐及其生态,挖掘、整理、保护、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 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认为,面对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上的种种“失衡现象”,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文化生态的高 度予以关注和整治。 1.对于传统音乐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的音乐,如西安鼓乐,我们在进行经常性的发掘整理保护抢救时,有必要进行博物 馆式的保护,例如建立西安鼓乐文化实物陈列馆、西安鼓乐音响档案馆、西安鼓乐文化生态展览馆等。目的之一在于保护传 统。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形态与内涵的传统,任何文化,都是永恒的,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会枯竭,甚至消失。目的 之二在于通过这些手段提炼我们数千年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为现代社会服务,振兴并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近几年, 昆曲,古琴、木卡姆、长调相继成功申报为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价 值,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2.在音乐文化生态保存相对完整地区,要尽量避免发展与之不相适宜的工业,将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尽可能原生态 的保护在相适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让旅游者在参观这些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亲身体验这样富有生命力的,包容巨 大价值的音乐文化生态。这比书本上的说教强得多,其教育作用和宣传作用也显而易见。在西北地区一味的强调工业化程 度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无视音乐文化生态和传统的巨大作用,不仅不利于西部大开发,而且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的进 步。 3.在继承中求发展,于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发挥民间乐社和现代学校的传承、教育功能。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理 想结果是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自然的传承和延续。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一传人及班社和整个文 化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应扩大传承面,让各级各类的学校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这种学习和传 承,不仅仅是音乐本体,还应着眼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通过学校的传承方式,不仅让学生懂得本民族的音乐,更有利于培 养学生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大院校纷纷聘 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0年代以后,贵州师范大学建立了“侗族大歌”班,新疆艺术学院建立了木卡姆表演 艺术班,这些做法,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借鉴和推广。就笔者了解,陕西省紫阳县的中小学如今在大 力普及当地的民歌;长安县何家营村小学也对普及西安鼓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以上学校教育,将会使乡土 音乐深入人心,文化传承后继有人,不仅加深了当地人民对自己音乐的热爱,而且必然会推动当地音乐文化的建设。 综上所述,无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甘肃青海回、藏、东乡等少数民族的“花儿”,还是汉族的“西安鼓乐”和“陕北 民歌”,都充分体现了我国西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正是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虽然经济建设的快 速发展给我们保护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行动起来,经济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 续性发展将是完全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沈正军] Developing with Heritage and Surviving with Development ——0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Cultur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WANG Xiao-ping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music is better preserved owing to its particular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human environment.With the proceeding of“exploring the west”,some kinds of music al"e facing with extinciton,and some with changing.How to know its value and rule of evolvement nad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human musiacl cul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music;cultural ecology;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