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名人素材

中国名人素材

来源:知库网


钱三强于 1913 年 10 月 16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于 1940 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 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不久与同一学科, 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

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并称赞 “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 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 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 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 邓稼先等优秀人才, 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 充当领军人物, 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 培养了人才, 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 精力不济, 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 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 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 年 6 月 28 日, 钱三强因病逝世, 享年 79 岁。

这年国庆前夕,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苏步青,著名数学家。

1902年生于浙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

早在20年代,他的仿设不变的四次(三阶)的代数锥面,被命名为苏锥面。

他的仿设微分几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国际数学界仍享有很高的评价。

在射影曲面论研究中,对周期为4的拉普拉斯(Laplace)序列作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这种序列被称为苏链。

他在射影曲线论、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许多贡献。

70年代初期,他把数学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引入计算机几何学科,在全国造船工业中的船体放样、航空工业中的涡轮叶片空间造型,以及它们的外形设计等方面获得成功的应用。

苏步青教授对我国数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功勋。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

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吴文俊谈笑风生,性格开朗。

可吴先生说他从少年时代起,很多年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甚至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

可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别人所不及的数学天资。

吴文俊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战的炮火中度过的。

194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到处奔波才在郊区的中学找到了一个位置。

此后整整五年,没有接触数学研究。

抗战胜利后,吴先生由亲友推荐结识了陈省身先生。

此时,拓扑学正在兴起,被称为现代数学的王后,陈省身先生把他引上了拓扑学的正途。

在陈省身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文俊展露了颖异的才华,极受陈先生赏识。

1946年,吴文俊考取了留学生,来到法国,两年之后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法国是拓扑学的中心,吴文俊在这里御风而飞,渐入境界。

1950年, 吴文俊提出“吴示性类” 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示性类的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给出了示性类之间明确的关系和可以计算的公式。

吴文俊抓住本质的鲜明工作,如同拨云见日,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被称为 “拓扑学的地震”。

1951年吴文俊回到祖国,继续拓扑学方面的研究,又作出了“吴示嵌类”的发现。

因在拓扑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吴文俊获得了1956年度的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一年他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学部委员。

1958年,吴文俊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示嵌类方面的报告,这在数学界被认为是很高的荣誉。

拓扑学至今仍是数学的主流之一,并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吴文俊的成果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其中一些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从他的成果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研究的起始点。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

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

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

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

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

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

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

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5月,如愿参军入伍。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

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

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

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

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

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

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辟谣:“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凡事不要靠推测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去中伤别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更不能这样!”

陈老师严肃地说,“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

他太辛苦,太勤奋了!他值得全体同学学习!”

陈老师最后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

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

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复旦大学,从此,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

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

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

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

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

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

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

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

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