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句子衔接

来源:知库网
.考试评析. 摘要:高考中常见的句子衔接(连贯)题 浅谈句子衔接 一河北省滦县一中 陈秀菊 型有语境类、非语境类两大命题类型。语句衔接 既考查了语句问的连贯.又考查了对多个语言 单位的排序组合:这种排序组合。既要考虑到所 给的多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及修 辞方法.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连贯.就是连接贯通,也就是指能够调整语句 不一致:旬②两句都是说“宝塔”如何,叙述角度一 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高考中常见的 致:前后句的衔接显然比句①好。句③前后两句都 句子衔接(连贯)题型有语境类、非语境类两大命题 是从“他们”切入的,可是读起来明显不顺畅,中间 类型。下面结合具体事例对这两种语句连贯题的衔 仿佛断了“气”。其实,句④的叙述角度仍然是“他 接技巧分析如下: 们”.只是因为前句说“他们……学习……技术活”, (一)有语境类:这种类型题由于增设了语境, 后一句用“这些话”作复指.前后句的衔接便更紧密 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和谐 了 因此答案应选D。 的考察。一般来说.这种类型题,我们必须分析整体 语境,审查关键对应点。然后再确定。 句式结构一致: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 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 上下旬字数的一致性。语言表达中,句 角度要一致:“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 定的一致性.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 式十分丰富。既有长短句,也有整散句等,句式统 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 一-,就能前呼后应.保持语脉的贯通,语势的畅达。 般、由总到分、南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 结构协调一致.既包含句式的统一.又包含一个句 到果.也可以倒过来)等。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 子内部的结构协调一致.句子内部比如主谓结构 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 (“举止稳重”)、动宾结构(“吃晚饭”)、偏正结构 文字不通顺 例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 的一项是( ). .(‘‘我的老师”、“激动地说”)等结构。 语境要和谐一致:主要是指写景性的文字.要 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景物,有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 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这些必须 句子才能连贯。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 和谐一致,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二)非语境类:这种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 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 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千过这些活.连见也 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高考考点.我们 没有见过 仍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主要是找线索.看标志。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 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 没有见过 1.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 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上下文是否押韵或平仄协调(一般原则是上 这是一道高考题。句①先说“山顶上…… 下旬平仄相对.尤其是句末一个字)。 有……”.后一句却说“宝塔”如何.前后叙述的角度 3.词语的衔接与呼应 比如(下转第79页) 80 测。虽说此句的“而”也可用“如”、“若”替换.但换成 为,这些动作行为都有共同的主语.很容易误认为 “苟”、“使”等常表示假设关系的虚词,别说不恰当, 句中的“而”是表示动作先后相继的承接关系 也不符合文言成句的特点,更不要说省略了。 其实.我们对表示承接关系的“而”所连接的动 句中“而”表假设关系时.有时在句头可以加 作行为稍作分析.不难发现.承接关系“而”的后一 “苟”来加强假设意思 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个动作.通常要紧承前一个动作进行.具有时间上 “事事而亲躬.将挂一而漏万 ” “苟事事而亲躬.将挂一而漏万。” 的连续性,“而”的前后尽管是动作行为,但是,时间 跨度大或无从考虑时间的连续性.那就要考虑是不 所以说.一个句子中的“而”的用法是否假设或 是承接关系了 转折关系.还是可以判断的 四、目的关系和承接关系的辨析 我们H常说.“你做什么有什么目的”.这就表 明.人的任何动作行为都是可以作“目的”分析的. “而”表“目的关系”不及表“承接关系”突出. 也就是说,“你为什么做” “而”表“目的关系”的基 故常被误解。下面请看几个选自《过秦论》的句子: 例1.外连横而斗诸侯 例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例3.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例4.振长策而御宇内 例5.执敲朴而鞭笞天下 本特点就是这个 “而”的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 的”,是为了达到后一个结果,“而”后的动作行为, 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动作.而要当作一个整体结 果来理解.这一结果是以“而”的前一个动作行为为 前提的 以上7个例句的“而”都作“目的关系”表达.可 理解为“来”.和表目的关系的“以”的用法相似 “而”的用法很灵活.本文只是针对几种关系略 例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例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上7个例子中的“而”的前后.都有动作行 作辨析,一家之言而已。锄 (上接第80页)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所以代词指代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 ④吃过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 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句往往在后:表明话题的词句、提出大概念的词句 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往往在前;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假 设、或递进……. 4.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 ⑤各种森林鸟类,呜声不断。 答案是④@①③⑤。 综观文句,句④是具有根据性的句子,也是下 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 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 系,中间不可插人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 文叙述的方向。按照合理的顺序,下面的内容应该 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 先叙述“草原带”,再叙述“森林带”。句②是写草原 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 上的情景,而①③⑤是写与森林有关的内容。于是, 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 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应为④②① )⑤,各句之问形 成了合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语段。这 “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例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种总——分的叙述方式.是常见常用的,因而难度 (只填序号) 不大。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 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总之.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 的常考点.它要求句子条理清晰,文句流畅,紧凑严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靡细毛 密.逻辑性强 因而考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语句衔接 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技能,才能提高做题能力。洄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