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灾燥造援25晕燥援1鄂州大学学报允燥怎则灶葬造燥枣耘扎澡燥怎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圆园18年1月Jan.圆园18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
的新动态
左雪松1,夏道玉2
上海200234;2.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浙江温州325011)(1.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有效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进程。摘要: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这既是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重要举呈现政策空间、理论空间、急需建构具有常态措,也是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逻辑空间与实践空间的四维叠加,
校际联合、校企结合化与长效性的发展机制,使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新常态,走出一条校内整合、
与校地融合的发展路径。
区域协同创新;新动态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1-0073-04
时代的来临,在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设创新型国家与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建设创业型院校有效参与并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不断消除区域内创业创新主体、要素与资源间的壁垒,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这是优化地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基本依据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
呈现新,是地方大学实施区域驱动战略的新常态,
政策、理论、逻辑与实践的空间释放。
(一)政策依据
协同创新(SynergyInnovation)即是指不同创新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要主体(国家、区域、企业、
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
[1]区域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提高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国家中长
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确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
技术创新、国防科技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
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地方高校作为区域
培养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在服务区域决策咨询、专门人才、推动科技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成区域协同创新给地方高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为其跨越发展的理论先导,激发地方高校创新的
发挥协活力,突破单一主体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
同优势实现创业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推动高
人才、技术与校组织模式变革,利用自身的学科、
平台优势建设创业型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从传统应用性人才塑造向创业型人才培养转变,使校内外分散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产生聚变效应,成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
(二)理论依据
区域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其关键所在。目前,区
地方院校(科研域协同创新的内在系统是由政府、
形院所)、企业(行业)三大互生共长的主体构成,
上世纪90年成“开放、集成、多赢”的三螺旋模式。
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生物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官、产、学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内部创新与制度变革的三大要素,应进行交互整合,并形成
以身份独立、相互支撑、共同生长的三螺旋关系,
大学应用市场产业化为纽带、政府契约化为保障、
化为基础,构建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新型互动
收稿日期:2017-10-10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
—以浙江温州为例”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左雪松(1981-),安徽枞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981-)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研究。夏道玉,安徽天长人,副教授,
74鄂州大学学报第25卷
合作关系,形成持续灵活有效的社会协同创新流。三螺旋理论为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知识资本化与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将创业型大学作为继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之后,探索参与区域协同创
新的另一种新思路,充分发挥其创业、
创新、创造、创意作用,引领学校办学特色。
(三)逻辑依据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大众化与地方化同
步,地方高校根植于区域沃土,
具有鲜明地方属性与浓厚区域色彩,体现现代地方大学办学方向,
存在价值与发展规律,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必然与应有命题,承载区域创新的需求指向与地方协同的发展功能。当前地方高校
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职能,建设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优化地方大学职能的有效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地方高校参与模式单一、缺乏弹性与没有
个性化服务,难以解决区域自主创新难题。
地方高校应紧跟区域协同创新趋势,转化办学理念与模
式,以区域协同创新需求为导向,
突出自觉服务意识,找准创业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的目
标,科学研究的方向,社会服务的舞台,
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思路,提供创业型人才的智力支
持、创造性科研成果的技术支援、
创新性社会服务的平台支架与创意型思维的支撑。
(四)实践依据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时代的来临,为缓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区域转型迫切
需要创业人才、创新知识与创意的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培养创业型人
才已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建设创业型大学,可以使地方高校准确地进行创业教育定位,进而能够为地区经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
才。”[2]当前地方高校以区域创业创新特色引领学校办学特色,以创业富民与创新强市为导向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区位创业的地缘优势,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科研优势,通过创业教育与创客打造的“助推器”将地方大学的创业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的创新优势,着力解决区域协同创新的现实问题,让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找到实践的介入点与转化点,从源头上分析影响区域
协同创新的人力、才力与智力的深层次问题,
不断提升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水平。
二、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地方高校需要健全具有开放性、整体性与生态性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新常态。
(一)转换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对内而言,是指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企)业等主体,围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共同目标,形成决策共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风险共担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区
域协同创新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
创业型大学恰恰是高校以创业创新为导向,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不断拓展和获取资源及空
间的一种办学模式。”[3]因此,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应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换,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向创意创业型人才转换,从校际趋同化发展向错位化发展转换,围绕自主办学、创业教育、资产经营三大核心要素关注创业型大学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能。
教学研究型
创业型大学
大学
转换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二)形成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而展开的多元主体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建设创业型大学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并展开深度合作,突破区域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封闭局限,形成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这种形成机制得益于政策倡导,理论指
导、现实利导与实践引导的综合作用。首先,
政策倡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
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理论指导。亨利·埃
兹科维茨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
创新战略》中阐述了创业型大学与产业、
政府间的协同创新原理与模式。再次,
现实利导。区域竞争是人才竞争,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最后,实践引导。2011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校之间以及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为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照模式。
创业型
创业型大学
形成机制
大学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
(三)互动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与建设地方创业型
第1期左雪松,等: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动态
75
大学的命题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似的结构机
理与基本的文化理念,若能实现两者有效互动,必定会提升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地方高校运行成本,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为此,必须超越传统区域叠加增长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线性组织模式的缺陷,形成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互动机制与交流渠道,打破相互阻隔,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有效地
互建互构,促进知识流、信息流、
技术流、人才流的多向多层互动,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与融合。
创业型
创业型大学
大学
互动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
(四)实现机制
当前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热情日益高涨,但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往往停留在单一
性的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介体的互动,
还没有形成以共建共享为理念、以互动互构为手段的实现机制,这不利于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有序运行,要实现创业型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有序参与,必须形成各方主动对接与策应机制,实现创业型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有
序衔接与有效对接,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利、
互补、互通、互融的实现机制。
创业型创业型
大学
大学
区域协同创新
创业型区域协同创新
实现机制
创业型大学
大学
创业型大学
三、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优化建设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不是简单
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渗透的非线性关系,
目的在于使区域创业资源与地方创新要素在大学系统内
实现有效聚集与生成,要树立开放、
共享、高效的协同”理念,走出一条校内整合、校际联合、校企结合与校地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校内整合
创业型大学在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即把高校内零散创业要素与创新变量
通过某种调节方式而彼此衔接,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校内协作共享与协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在协同创新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在于能否先
把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协同起来。”[4]其一,理念整合是先导。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要树立系统
理念,按照总体设计与分类实施的原则,提高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的集成与协作能力。
其二,资源整合是基础。改变以往校内资金分散、
学科分割、机构分治、人员分群现象,进行跨学科联合与团队协作。其三,组织整合是保证。地方高校要把现有的人财物以最优的形态构建创业教育的格局与治理结构。其四,学科整合是根本。地方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兴创业学科体系与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创业创
新“大科学”教育模式。其五,
创业型师资是关键,打破沿袭传统专业化团队组建模式,形成跨院系、
跨学科、跨专业导师集结。
其六,研究整合是保障,创业型大学偏向应用对策型研究,地方高校要围
绕区域协同创新特点,以创业项目为载体,
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凝练科研特色。其七,
课程整合是载体,需从通识与专业两个维度打造以培养岗位创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
(二)校际联合
随着地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处于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金字塔底端的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创新造血功能有限,外来创业资源匮乏,依靠自身发展举步维
艰。地方高校应树立同城化理念,
实施校际联合实现集群发展,实现创业要素的汇总汇集与创新资
源的共用共享,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使校际协作创新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与校企合作联盟相比较,地方校际协作联盟发
展滞后。一方面,以往地方高校习惯各自为战,
创业创新教育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地方高校要超越创业型大学的个体模式建构,基于区域统筹
关注校际协作,打造互补共进型院校群,
增强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目前地方校际创业联盟发展不均衡,看重强强联合的共同利益与同质发展,多为“门当户对”的功利化联盟,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群,促进地方高校强弱联合
与弱弱抱团,增强创业创新适应性。
地方高校发展处于以提升创业创新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
段,校际创业联盟应建立“五共一体”
协作模式。一是决策共商。按照集成集约、
共商共赢理念,共同制定地方高校创业创新总体规划并进行有效协调;二是机制共筹。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形成校际创业创新联席会议,以定期方式交流研讨创业型大
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
三是资源共享。推进“大76鄂州大学学报第25卷
学科、专业、课程、师资与平台的互通有无。
四是人才共用。校际合作要建立高层次导师的“共引共培”与“共聘共享”机制。五是团队共建。要以创业项目为抓手合作组建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团队。
(三)校企结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企业是区域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家资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而地方高校应用型成果为企业研发提供坚实的研发保障。由于双方在各自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智力”与“技力”的有效交换。一方面,企业对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智力支持。创业型师资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的培养路径打破了以往高校单一封闭的师资主体结构,创业型师资建设逐渐走向主体开放的多元化。学校聘请大批杰出企业家与成功创业校友作为创业导师,以论坛形式邀请他们进行创业经验介绍,以课题研究方式
进行创业指导,以课程教学方式传授创业技能。
目前创业型大学急需“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亟待校企联动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创业型大学对企业的技术支撑。开展校企联合攻关是提高企业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地方高校要主动服务企业技术研发,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企业技改着力搭建科研对接平台,围绕企业生产的核心
技术,联合进行科技攻关,
通过项目对接、专利转让、成果展示等形式,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保障。
(四)校地融合
共享创业创新成果是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共同追求,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要以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与地方建立互利开放、互为依存、
互相支持的融合上接第44页)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4:347-348.
[10][美]罗伯特·考特,[美]托马斯
·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55.[11]王思斌.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250.
机制。毫无疑问,政府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持人与
协调人,在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
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校地融合。
“政府主导模式有助于整合不同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与网络式全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把握科学技术前沿,
及时掌握创新动态,及时了解企业技术需求。”
[5]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区域知识、
技术、人才与文化的聚集之地,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建设创
业型大学的创新优势,主动向高校开放,
形成常态化“问计”与“问技”机制。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协
同创新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寻找创业创新竞争优势,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智
慧力量。另一方面,鉴于地方高校的
“地方”属性,保障本地化是应有命题。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院校为地方发展提供高素质创业型复合人才,高质量创造型研究成果,高品质创新型社会服务,高品位创意型文化传承,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地反哺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扶持、资源引
入、项目引导、政策鼓励、
信息共享等方面支持。参考文献:
[1]杨耀武.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136.
[2]陈春霞.创业型大学: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2(15):43.[3]何毅.建设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3(5):33.
[4]孙东方.新建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3(3):124.
[5]何根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思考及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2(3):22.
(责任编校:
熊小平)[12]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264-265.
[13]熊旺,石大建.政府与环保领域第三部门合作机制探究
———基于A市低碳协会的现实考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3-117.
(责任编校:
杨忠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