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产生的多种影响。如何利用好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价值,完善公共管理,构建与民众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民意 政府决策 和谐社会
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在西方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美国加州大学的韩念西(Bernard.C.Hennessy)在其1965年所著的《民意》一书中所做的界定:“民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的综合。”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
一、网络民意的特点
网络使个人表达自由与言论自由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经济能力的限制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使得网络民意与传统形态的民意表达方式出现了显著的不同。具体来说,网络民意主要具有下列特点:
1、网络民意的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现代社会中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与意见的发布不再是某些精英或者媒体的特权,就像一句话所说的“因特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任何一位发言的网民在理论上都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一种平等性的意义逐渐形成,更加可贵的是,我们人类自古孜孜追求的“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和社会境界有可能在网络上得到实现。
2、多元化。网络的公开和交互性使得网络民意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网络的传播和普及没有地域、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不分地域,没有疆界的划分,网络是民意自由传播的王国。网络就如同没有“守门人”的一个巨大的论坛,网络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巨大的论坛上给广大受众发布自己的言论,很难会有人能控制这个论坛。在现实社会中可能是不同地方,甚至是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发表言论、形成网络民意的主体,因此,网络民意的现实参与的主体在社会中是非常多元化的。
3、爆发性。网络传播的高容量、交互特征,以及分层分组的能力,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聚积起相当数量的人群。各种网络媒体和传播手段的传播速度极快,比如说传统媒介的一条新闻传播出去,公众接收后,可能
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社会公众舆论,但是网络的传播方式却可以大大缩短了这一时间,这几年凡是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突发性的灾害新闻或重大事件,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而且会及时追踪报道,捕捉最新动态。
二、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1.提供“原生态”舆论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媒介舆论中的舆论主体,有的害怕远离群体规范而受孤独之苦,有的担心违背有关规章制度而遭受报复。因而他们发表意见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沉默”,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由“媒介宣传”而被迫接受的一致同意,不是真正的舆论,它的表面多数是虚假的,可以说是民意异化。当这种被虚假表面掩盖的真正民意聚合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聚变,这样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网络民意恰恰相反,表达主体的匿名性使得舆论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使决策者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原生态民意。决策者容易捕捉到舆论的焦点.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2.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升决策的民主性
网络作为新兴的政治参与手段,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将会有更便利的渠道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获得信息反馈。而且这些信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避免了经过多层过滤使得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既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也使得政府对问题的回应速度大大加快。这将有利于密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从而增进社会稳定。如:2009年12月初国家标准委员会出台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将称为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广大网民(尤其是对此问题持续关注的专家学者)、相关生产厂家、中国自行车协会等在网上就此规定热议。一些专家学者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介绍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12月9日,中国自行车协会于7日递交申请,要求暂缓实施《电摩条件》。12月16日下午,国家标准委发出通知,决定暂缓实施《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民意的胜利,后续电动自行车标准的修订还应当让公众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利益。给予他们一定的表达空间,网络大大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
3.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中心,“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对政府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是正确行使行政决策权的必要条件。在各种监督形式中,舆论监督是增
强决策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传统媒介受管理体制的影响较深。在有些事件的表态上往往出现“集体失语”。未来政府预算报告要让群众信服,只有让群众看得明白才是出路,网络提供了一条实现群众对政府预算监督的有效方式和渠道。
三、发挥网络民意积极作用的对策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双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政府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管理,才可以使其成为促进政府决策的一把利器。 (一)提高对网络民意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网络民意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当前我国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度还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了解的不够,还存在各种偏颇心理:偏见心理,认为网络民意不是民意,不愿重视网络民意;害怕心理,认为网络民意是“洪水猛兽”,不敢直面网络民意;大意心理,低估了网络民意的价值,忽视了网络民意能够产生的影响,认为不需重视网络民意。
以上三种心理都错误地估计了网络民意的价值和影响,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依赖主流网络信息,主要是因为这些主流网络信息不仅包含了国家党政决策方针、大事件、大形势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参考信息,而且,还包含了能从整体上反映社会舆情和舆论状况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他们的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或决策依据。此外,官员“关注但有甄别地相信”那些论坛或博客等网络上的信息,也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中“听到”一些供决策参考的“声音”,诸如针砭时弊方面的“声音”或其他一些更加尖锐的批评以及一些造谣生事的反面“声音”等。 (二)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
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民意政治,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在网络时代有望实现,政府管理人员在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征集民意的同时,也要对网络民意表达有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改善行政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对网络充斥的信息的鉴别和整合能力,逐步规范与网民的互动和沟通,对网民表达的与政府工作有关的意见、观点及时做出回应,从而引导民意,掌握网络时代的舆论宣传主导权,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良好的前提。
(三)完善信息权的分配,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社情民意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想法。政府决策执行的最终效果如何,也是要看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拥不拥护、赞不赞成。因此,开辟社情民意绿
色通道对于政府管理者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在实践中,相关政府部门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更应该鼓励通过其它贴近普通百姓的渠道和方法来收集反映群众呼声和生存状况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