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6·莆田)以下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B )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40 ℃ B.人食指的指甲宽度约为1 cm C.人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30次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2.(2016·山西)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3.(2016·泰安)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 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4.(2016·郴州)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甲车车厢向乙车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乙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甲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乙车却向相反的方向开走了,你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C )
A.站台 B.甲车 C.乙车 D.自己
5.(2016·威海)如图所示,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B )
6.(2016·菏泽)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D ) A.冬天室外的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冰雪熔化了 D.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冒“白气”
7.(2016·临沂)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 C ) A.是非晶体 B.熔化过程持续了14 min
C.在ab段处于固态 D.在bc段不吸热,温度不变
错误! 错误!,第9题图) 错误!
,第10题图)
8.(2015·宜昌)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更近些),在墙上能看到( A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9.(2016·葫芦岛)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光屏上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此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 cm
C.若将蜡烛移动到20 cm处,光屏移动到70 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远视眼镜,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10.(2015·茂名)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5 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3 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1.(1)(2016·福州)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①图1中圆的直径是__1.54__cm。 ②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B__(选填“A”或“B”)。
(2)(2015·广安)如图所示,乙、丙两图的读数依次是___37.3__℃,__130__s。
,(1))
,(2))
12.(2016·湘潭)小明站在电梯里,电梯以1 m/s速度匀速向上运行,通过6 m的路程需__6__s,他相对于电梯是__静止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3.(2016·盘锦)笛子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吹奏时,悠扬的笛声是笛子内空气柱__振动__产生的,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音调__。
14.实施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升华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__热量__,于是,高空的水蒸气便__液化__成小水滴,或__凝华__成小冰晶。
15.(2016·成都)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棒在熔化过程中要__吸收__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液化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6.在水边拍摄的照片上,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__折射__进入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凸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会聚__作用,可用来矫正__远__(选填“近”或“远”)视眼。
17.(2016·扬州)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__凸__透镜,它的成像与__照相机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__缩小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2f__。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__近__(选填“远”或“近”)些。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如图所示,墙壁上的平面镜前立有一硬杆。若杆在2 s内右移1 m,杆移动的速度
是__0.5__m/s,杆的像相对平面镜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移动,移动时,杆的像大小会__不变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与简答题(第19题6分,第20题4分,共10分)
19.(1)如图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2016·葫芦岛)如图所示,ab是光源S射向平面镜后的一条反射光线,并射向凹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①光源S的位置;②ab的入射光线;③ab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第(1)题图) ,第(1)题答图)
,第(2)题图) ,第(2)题答图)
20.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物理知识告诉司机应该怎么做。
答: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因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或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冬季,可以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夏季,车内空调温度太低,水蒸气会液化在玻璃的外表面,因此,不要将车内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以防止水蒸气的液化
四、实验探究题(第21题2分,第22题4分,第23题8分,第24题12分,共26分) 2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测得小车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2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0.2__m/s;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__大__(选填“大”或“小”)。
,第21题图) ,
第22题图)
22.(2016·厦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__薄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大小相等__。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虚__像。 (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的__位置__关系。
23.(2016·泰州)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B__(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68__℃。
(3)在水温升高到90 ℃后,小明每隔1 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8 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温度/℃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9 6 99 7 8 99 ①在第7 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__99__℃;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C__(选填“C”或“D”)图;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4.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同一高度__。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倒立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__上__方。
(3)在保持图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缩小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选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L0-2L__(用L0、L表示)。
五、综合运用题(8分) 25.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汽车行驶了14 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 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 m。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请在如图坐标系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
ss114 m
解:(1)汽车速度v=72 km/h=20 m/s,由v=得,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t1=v=t20 m/ss′
=0.7 s (2)紧急停车全程所用时间t=t1+t2=0.7 s+2.3 s=3 s,全程的平均速度v′==t30 m
=10 m/s (3)汽车刹车过程分别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3 s
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