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宽雨
来源:《新教育·校园版》 2019年第7期
林宽雨
大家好,我叫隼鸟2号,是一个小行星探测器,此刻的我还沉浸在上次成功在“龙宫”表面取得样本的喜悦之中并准备去那个被我炸出来的坑里收集点“内部资料”。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圆满完成收集工作并顺利地把收集到的东西带回地球,让科学家们从中发现更多关于龙宫的秘密。趁着现在还有点时间,我先给你们讲讲关于这次探险的故事吧。
加强装备向龙宫进发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次龙宫探险任务我可是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带上了我们隼鸟号家族常用的太阳能板、广角相机、激光高度计等“传统”装备,我还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重大改进。比如,我的头顶上多了一根天线,这样不仅跟地面工作人员交流起来会更方便,还可以降低失联的风险;再比如,我带了一个用来“搞破坏”的撞击器,这次龙宫上留下的大坑就是它的杰作;还有这次探险我带了好几个“小兄弟”过来,这个等会再说。总之,一句话,我是准备充分,信心满满地踏上这次探险之旅的。
隼鸟2号发射现场
知识小补丁:龙宫的由来
提醒大家一下,我说的龙宫并不是大海里那个龙宫,这个“龙宫”是一个“生活”在宇宙里的小行星的名字,说到这,同学们可能会有疑惑,一个待在太空里的小行星怎么会叫“龙宫”呢,难道它“住”在银河?当然不是,其实“龙宫”这个名字来源于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
郎》,故事中的浦岛太郎被一个海龟带到了海底龙宫,在那里浦岛太郎不仅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还带回来了一个宝盒。人们把我要去探索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龙宫”,自然是希望我也可以像浦岛太郎那样带些宝贝回来。除了这个寓意,这个小行星是一个C型小行星,这也是把它起名为“龙宫”的一个原因。什么是C型小行星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类理论上应该含有不少水的小行星,这也和海底龙宫比较相似。
出现点意外
我觉得所谓的探险,就是意味着可能会有意外出现。比如,我信心满满地跑到了龙宫这里,却被龙宫“拒之门外”。龙宫表面远没有人们预想中的那么光滑,相反,这里布满岩石,想找个“落脚”的地方都难。至于它的表面为什么这么多岩石,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呀,只能继续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我当时就想幸好科学家们今年只为我安排了三次采样任务,时间还来得及。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前面说过了,这次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有好几个小伙伴和我并肩作战。在我没有找到合适的着陆点之前,已经有三个小家伙提前在龙宫上留下了足迹,它们分别是MINERVA-II1 ROVER 1A、ROVER 1B巡视器和MASCOT着陆器。其中,MINERVA-II1兄弟是两个宽18厘米、高7厘米,体重只有1.1千克的小家伙。别看它们个头小,带的东西可不少,像摄像头、温度传感器、加速计等设备全都有,龙宫表面石头遍布的照片就是它们拍的。MINERVA-II1巡视器配有可以为它们提供能量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内置电动机的旋转,它们可以快乐地在龙宫上
“蹦跶”。相比之下,携带磁力计、广角摄像机、红外显微镜、辐射计四台设备的MASCOT着陆器就没那么好运了,这个着陆器没有太阳能电池板,只能靠自己带的锂电池补充能量,这么点能量自然维持不了多久,最后这个着陆器只在龙宫上待了大约两天的时间就跟我Say Good Bye 了。
在龙宫表面“散步”的MINERVA-II1兄弟
取到宝贝,欣喜若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月观察和描绘后,我终于在2月22日接到了在龙宫表面着陆的指令。听说,这个历史性时刻被摄像机全程记录了下来,从相机中你们能看到我缓缓地接近龙宫表面,在着陆后快速上升的画面。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着陆,在这个过程中我按计划朝龙宫表面发射了一颗弹丸,并趁机搜集了龙宫的碎石样本。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我有没有成功把碎石样本收入囊中,但因为我这次着陆基本落在了预定地点,所以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在这之后我紧接着又做了一件大事,我跑到距离龙宫表面500米的高空朝着龙宫表面发射了一颗金属弹,目的是在龙宫表面炸出个坑。我这么做可不是为了搞破坏,前面已经说过了,我是为了得到点“内部资料”。至于有没有成功炸出坑,我现在还不知道,为了避免误伤,我发射完金属弹就躲起来了,我准备等那些被炸飞的碎石都落下之后再过去瞧瞧。
关于龙宫“身世”的秘密
除了收集样品,在这次探测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关于龙宫的秘密,比如:
★这个龙宫有点“散”
经过对龙宫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我发现龙宫的密度非常低,只有可怜的1.19克/立方厘米,这说明组成龙宫的石块是很松散地靠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准确地说,龙宫跟我的前辈探测过的“系川”小行星一样是一颗由众多通过自身引力聚集在一起的石块组成的“乱石堆”。
★这个龙宫有点“懒”
从外形上看,龙宫是一个陀螺状的小行星,这样“体型”的小行星在宇宙中并不罕见,然而这个“体型”出现在龙宫身上却显得有点不合理,因为龙宫的自转速度很低,按理说,靠它的自转似乎不足以形成现在的“体型”。这样的结果似乎在告诉人们龙宫过去转得也很快,只是现在变“懒”了。
龙宫的陀螺状“体型”
★这个龙宫有点“假”
前面说到了,给它起名“龙宫”的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水资源可能比较丰富的C型小行星,然而从我的探测结果来看,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龙宫上含有水的迹象很微弱,这说明龙宫虽然有水但并不多。
未来,我还会继续我的探测工作,按照计划,我大约会在2019年底完成全部工作,并启程返回地球的怀抱,等到了地球我一定会给大家奉献上一份自来“龙宫”的大礼包,大家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