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上文言文复习专题

来源:知库网
七上文言文复习专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文学常识

//

/

/

//

/

童趣

////

/

//

//

///

//

/

/

/////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二、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 拟作(nǐ) 怡然(yí ) 土砾(lì) 壑(hè) 唳(lì) 三、语境释义

1、通假字。 强:通“僵” (jiāng),僵硬的意思。 2、成语。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3、其它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见课本和笔记。 四、重要翻译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物外之趣是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

六、阅读探究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作用:点明题旨,统领全文。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必细察其纹理”这句话中的“其”指代什么? 指代\"藐小之物\" 3、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若不用原文回答即为: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4、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①观蚊成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虾蟆。 5、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6、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7、最后一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9、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我们怎样才有“物外之趣”?

①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10、评价作者儿时的性格特点。 活泼、调皮、可爱,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有好奇心。 11、本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1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1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的“其中”指代什么内容?(原文的句子回答)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1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话中“庞然大物指的是癞虾蟆,所拔之“山”是土砾凸者,所拔之“树”是草。

15、作者年幼时鞭打癞虾蟆所用的鞭子会是什么做的?鞭打癞虾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依着想像,可能是小树枝之类的东西吧!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16、我对癞虾蟆一点也不害怕,从文中第二段的三个动词“捉”“鞭”“驱”可以看出。这很符合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性格。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这种性格特点:初生牛犊不怕虎。 17、“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其处死?

因为我①珍惜生命。②处理有度。③有同情心。 18、三个动词“捉”“鞭”“驱”,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中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18、作者小时候把蚊子联想成鹤,二者有何相像之处?你曾把蚊比作过什么?

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 还曾把蚊子比作轰炸机等等。

19、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童趣的句子,并用一两句话作简析“趣”表现在哪里。

示例: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表现:作者由乱飞的群蚊联想到“群鹤”,继而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图景,显示出童真与情趣,可见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也体现了作者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七、迁移运用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子、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结合实际,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健康的兴趣爱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要学会联想与想象。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这样就可以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文学常识

文中的“子”在这里指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二、语境释义 1、通假字。

①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你。 ②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死而后已:死了才停止。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3、其它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见课本和笔记。 三、重点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

/

//

3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阅读探究 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共同学习,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1)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2)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用原文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用自己的话答)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3、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五则:(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4

8、第九则:(1)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9、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凡事不强人所难,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果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还要要举例。) 10、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养做人三个方面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A.学习态度 ③温故而知新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学习方法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C.修身做人 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句子中“而”字用句子归类。

①学而时习之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④温故而知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⑦任重而道远⑧死而后已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表顺接: 表转接: 表并列: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5、原文填空: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方正”一门。《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重点词语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三、重点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内容概括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敏机智,懂礼识义,正直不阿,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和率真的个性。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要失去朋友们。 五、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

6

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况且他怎么想就怎么做,个性率真,值得肯定。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而他“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也算无礼。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

5、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王冕四岁作画; 曹植七岁作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司马光砸缸„„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一、文学常识

本文本文选自 ,这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共491篇。作者 ,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 , 代文学家。 二、语境释义 1、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 “乌”同“无”,没有。 ②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只。 2、成语。

黯然缥缈:昏暗的看不分明。 历历在目: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风定天清:风停止了,天空晴朗。

▲3、其它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见课本和笔记。 三、重点翻译

1、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

/

/

//

/ //

7

3、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4、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5、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6、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7、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四、阅读探究

1、用文中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答、当时的人们不懂得“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说法来解释。

3、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

时间顺序;忽见(孤塔耸起)→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既而(惟危楼一座,楼五架)→逾时(楼渐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5、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我的赏析: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8、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我的积累: ①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9、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我的解说: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10、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 。

8

文言文重点字词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裁如星点:“裁”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一词多义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以数万计:介词,“用”。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 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9

其子曰:代词,他的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而折其髀:代词,他的,

7、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

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

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

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14、数: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15、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译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名词作动词,实现“仁”的理想。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 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