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 枣庄学院学报 Feb.2010 第27卷第1期 JOURNAL OF ZA0ZHUANG UNIVERSITY Vo1.27 N0.1 清代 山东 移民特点探析 闫娜轲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移民作为一种调整人口分布的重要方式,在资源、环境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IZl压力沉重 及自然灾害频发,终清一代,山东省的移民活动都很活跃,前中期以规模庞大的“闯关东”为主,后期咸丰年间黄河改道 后,灾民四出,移民途径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清代;山东;移民特点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0 JO1—0120—04 关于清代山东移民,规模空前的“闯关 年(1861),近二百年间,清廷对关内民人进 东”无疑最具代表性,也曾一度成为学界研 入关外的“龙94之地”实行'限制、封禁,人 究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移民对东 们遂将有清一代山东人民北出关外的移民 北的开发,对于移民给山东社会自身带来 活动通称为“闯关东”。 的影响则鲜有论及。ltt ̄'b,清代山东人口 (1)tN关东的兴起 迅猛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加重及随之而 清人定鼎北京时,“从龙人关”者约有 来的人地矛盾、资源短缺步步深化状况下, 百万,东北顿时空虚,“地多荒芜,民多逃 有清一代山东省的移民活动都很活跃,且 亡,流离无告,深可悯测”。… ”为重振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样性。本文在充分 东,巩固满族根基,顺治时期屡次-V令地方 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有清一代山东省 官府“招徕流民,不论别籍,使开垦荒地,永 的移民作了总体考察,以期对其有更进一 准为业。”『2]( ∞人参、东珠、貂皮、珍贵木材 步的认识。 等为东北名贵特产,对山东等关内民人有 强烈的吸引力,这一时期进入东北的山东 一、清代前中期以“闯关东”为主的长期移民 民人不很多,他们大都从事采参、淘金、伐 清代中前期,山东人口快速增长,人口 木、狩猎等,这些人一般被称为“走山者”。 数量屡创历史新高。由明代的1000余万 康熙七年(1668年),玄烨亲政的次 人口上升至乾隆十四年(1749)的2400余 年,清廷突然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箸停 万,嘉庆十七年增至2895 7J-,道光已更达 止”。随后对出关的汉族民众,实行事先起 到3143余万。突飞猛进的人口总量,加重 票、过关记档的限制措施。乾隆年间,限制 了社会经济的承载压力,加之过度开垦造 程度进一步强化,先后封禁吉林、黑龙江地 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一遇荒歉,背井离 区,直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x,l柳条边 乡、流徙四方,久而久之竞成为“安土重 以西以北的蒙古王公领地,也严行封禁,东 迁”的民人维系清苦生活中的常态。他们 北地区至此全面封禁。然而,康乾 ̄,-j-期,政 或就食京师,或流亡河南,然而规模最大、 府的强制性规定已经不能阻止急于谋求生 时IN最长的移民活动就是北上关外,到地 存空IN的山东民人北上关外。 广人稀、尚待开发的东北地区觅食谋生。 据统计,1911年东北人口1841万,其 由于从康熙七年(1668)年至咸丰十一 中来自冀鲁豫三省的移民约有一千万,山 [收稿日期]2009—12—19 [作者简介]闫娜轲(1984一)女,河南洛阳人,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经济史学 习研究。 ・120・ 闰娜轲清代山东移民特点探析 东民人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也就是七 研究“闯关东”问题的关注点,相关论著都 八百万左右。 3j( 其中,约1/6的移民是嘉 有涉及, ̄Za-<赘述。然而,山东人民移居东 道以前,招垦和封禁初期去往东北的,嘉道 北,对山东社会本身的影响却鲜有论及,笔 以后至少有一半是光绪年间移人的。也就 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考查,认为主要 是说,清代前中期,约有四百五十万山东人 有以下两个方面。 民移居东北。相对于晚清东北开禁后,数 首先,移民东北缓解了山东的人口压 I-年间近三百五十万人的后续移民,规模 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乾隆十八年 似乎不算太大,但封禁时期的移民持续近 (1743年),山东省的人口密度为86.43 二百年,无论其对东北地区的大力开发,还 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平均24.06 是对山东社会的稳定、人口压力的缓解都 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口压力位居全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前列。随着外迁人口的增加,山东的人 (2)闯关东的社会效应 口压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当南 山东移民对东北地IX的拓荒性贡献以 方诸省人口大增,人口密度大幅攀Yt"之时, 及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一直以来都是学界 山东人口密度却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清前中期人口密度位居全国前列的数省 (人/平方公里) \\年代 乾隆l8年 乾隆32年 嘉庆17省份\\\ 1753年 .l767年 18O2年 .年篙三平均值 0_ 三; 成丰元.1851年 年 江苏 127.80 240.64 382.95 424.62 448.32 浙江 89.12 l70.0O 270.13 292.97 309.74 山东 86.43 l73.51 196.01 196.O1 225.16 安徽 l6.13 l43.88 2l0.49 2l0.49 231.83 资料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87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代东北是山东过 八年(1709年),帝日“今河南山东直隶之 剩人口维系生存的避难所。风调雨顺之 民往边外开垦者多,大都京师之米,自口外 年,生存条件或许艰苦,然而珍视土地为命 来者甚多”。『6](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持 根的农人是不愿轻易离弃家园的。一旦遇 续增长,山东逐渐由余粮区转变为缺粮区, 灾,政府赈济不能及时全面,灾民则纷纷背 尤以山东半岛登莱二府缺粮最为严重。据 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倘若,没有大批贫 档案记载,嘉庆年间,关东每年约有百余万 苦民众迁徙东北,则山东社会的人口压力、 石高梁输往山东等省,其中输往山东半岛 人地矛盾将有急剧深化的趋势,山东社会 地区的就有数-I-万石。 “奉粮外运”成 的稳定也将有莫大的隐患。据《同治黄县 为为山东闯关东移民对山东地区的重要反 志》记载,嘉庆if-六年(1811年)春夏旱, 哺活动,极大地缓解了山东粮食供应的紧 “群丐自西来,强人人家就食”,[4](P433)嘉庆 张状况。 近二百年间,山东民人源源不断移居 十七年(1812年),定陶“旱,大饥,盗贼蜂 东北。移民借助地缘、交通之便,筚路蓝缕 起”。 开赴东zll',,不47.为开发东北作出了重要贡 其次,以“奉粮外运”为主,反哺故乡。 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山东地区的人 大批山东人迫于生计,跋山涉水,源源不断 口压力,维护并促进了山东社会经济的稳 奔赴东北。正是源于山东等省流民的大力 健发展,密切了山东和东北地区的经济联 开垦,东北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才取得了 系,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快速增长,由缺粮区转变为清代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 二、黄河改道后多方移民 “奉粮外运”始于康熙后期,康熙四十 黄河是流经我国北75-地区的重要河 ・l21・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流,然而在历史上,黄河亦因“善淤、善决、 善徙”而称著。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 度分别为271.54人/平方公里、269.50人/ 平方公里,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67.57人/ 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口压力颇重。灾 民迁徙后情况则有Ni:不IN,同治十三年 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分为几支,汇集至张秋 镇,穿过运河,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牡蛎 口注入渤海。从而结束了j.tt前七百年黄河 夺淮河道人海的历史,成为黄河变迁史上 的第六次改道。 黄河改道后,朝廷内部就恢复故道和 (1874年)修筑大堤时已“断难借资其 力”,[ ] 人口大为减少,以致出现劳力不 足的情况。 (2)河决不断下的四方移民 加筑新道之间争论不休,鲁、豫地区自铜瓦 光绪初年,清廷将因势利导、维系北流 厢决口至张秋入运,计程四]9-余里,本无河 新河道,作为防治河患的既定方针。黄河 形,泛滥于民地之上。二十余年来黄水所 下游沿岸纷纷兴筑堤岸。然而漫流的结束 经之地,人民迁徙流亡无数。山东黄河沿 并不等于河患不再,反而加速了泥沙在运 线地区,尤其是鲁西南黄河漫流地带,遭受 河以东河道的淤积,从而导致河床不断抬 了深重的灾患。菏泽、濮州以下,寿张、东 高,一遇洪涝,险情迭出。 阿以上尽被淹没,他如东平等数十州县已 光绪九年(1883年)新筑大清河堤岸 均波及,遍野哀鸿。同治二年(1863年), 南岸自长清达于蒲台,计四百余里,北岸自 黄河再决兰阳,一股直下开州,一股旁趋定 东阿达于利津,几六百余里。不久之后,历 陶,曹、单、考城、菏泽、东明、长垣、巨野、武 城章丘等处遭遇伏汛,波及甚广,三十余万 城、濮州、范、寿张等均被淹。 人,辗转流徙,无可容身。光绪十八年 光绪元年(1874年),黄河的南流、北 (1 892年)-k:月,河决章丘胡家岸,“夹河以 流之争中,南方官僚地主获胜,朝廷开始着 内,一片汪洋,迁出历城、章丘、济阳、齐东、 手加固新河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河 青城、滨州、蒲台、利津八县灾民三万三千 下游河道南北大堤全部完212。此后新修河 二百余户”。 ]‘哪 受灾地区由鲁西南漫延 道不断淤积、决口,受灾区由鲁西南重灾区 至黄河沿岸各州县,而且因泥沙沉淀淤积, 转移至大清河沿岸,遍及黄河两岸。黄河 大清河河道周边地区成为重灾区。在此情 改道后的三十年余间,山东黄灾区人民被 形下,移民四出,以寻觅安栖之所。 迫不断外迁。 继续南迁。光绪年间,鲁西南黄河漫 (1)黄河漫流期,以南迁为主的移民 流已然结束,但水患仍然时常发生,灾民南 黄河下游改道山东后,原来受黄灾严 迁并未停止。《清史稿》记载:“凡河滩垦 重的江苏沛县、铜山等地区,被侵之地河水 种之人,曹、徐、淮、海四属居多”。[ ] 咖’光 干涸后,南迄铜山,北跨鱼台,绵亘二百余 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漕运总督松 里,广三四十里或二三十里皆为荒田。鉴 椿奏:“查徐海山东一带连年水灾,小民荡 于此,咸丰-k:年(1857年),政府-V令将荒 析,流离者甚众。本年春IN,自江苏、安徽 地“分Jc.、中下三等,设立湖田局招垦,缴价 回籍流民不下十余万人”。… 从中大可 输租充饷”,此令一出,鲁西南受灾民众应 窥见灾民南迁规模之大。 者云集,“郓城嘉祥巨野之难民,由山东迁 流移西北。山西、河南东北部与鲁西 徙来徐”,“相率寄居于jig,垦荒为田,结棚 南接壤,成为部分灾民所往之处。光绪九 为屋,持械器以自卫,立团长以自 年(1883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奏称:“窃查 雄”。[。]‘ 南迁移民主要来自曹州府巨野、 山东河决为灾,经年未塞,本年夏IN又决数 郓城济宁州之嘉祥等受黄河漫流影响较严 口,泛滥数百里,灾民数十万,流离昏垫,惨 重的州县。 不可言……今山东重罹河患,度支竭蹶,至 通过移民垦荒,灾民不仅取得土地以 河南卫辉境内颇多,已在山西境外,徙薪曲 自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政府救灾不 突,尤为大局所关”。l1 J(恻 从中可以想见流 力,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所造成的重大损 亡至河南陕西地区的灾民也不在少数。 失,缓解了当地的人口压力。曹州府、济宁 北出关外。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列强 直隶州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人口密 对中国虎视眈眈,东北矿产资源丰富、地理 ・122・ 闰娜轲清代山东移民特点探析 位置险要,亦为列强所觊觎,尤其是沙俄, 综上所述,清代前中期近二百年问,山 东人民LO_于生存压力向东北持续移民四五 百万之众,不仅dX根本上促进了东北地,区 的开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东社 会本身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紧张态势,有 力地促进了山东社会的稳定。晚清咸丰五 年(1855年)黄河改道至大清河人海后,鲁 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蚕食东北边疆。形势 危急之下,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认为“移 民实边”L0_在眉睫,咸丰if-年(1851-q-)后 东北各地相继开放。山东东部黄河沿岸在 光绪年间受灾最为严重。当地灾民多借地 理之便,北出关外。《民国肥城县志》记 载:“自光绪七年(1891)修志以后,生齿繁 西南乃至大清河沿岸数十州县频频遭受严 衍,户口日增于前,惟沿黄河各庄村迭被水 重水患,而此时清朝国势衰微,河工不治, 患,迁徙无常……近数年来,庄农之赴哈尔 迫使灾民不断向外迁徙,南下铜沛,北走关 滨等处谋生者不下数-I-万余人”,_1 ”肥 外,西趋晋豫,迁移方式更为多元化。以生 城相对于历城、齐河、章丘、滨州、惠民、利 存为目的的自发性移民的增加,在一定程 津等东部二-I-余州县,受灾还是较轻的。 度上减轻了政府救灾不力对人民生命财产 因为肥城、平阴、东阿、长清、境内等县内山 的损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衰 多,有阻挡黄河决溢的天然屏障,受河患相 败后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 应较少。因而,灾民赴东北者当以百万计。 参考文献 [1]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清]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湾:台北文海出社,1991. [3]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清]尹继美.同治黄县志[M].据清同治十年刻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冯麟淮,曹垣.民国定陶县志[M].据民国五年刻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清圣祖实录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流通[J].历史档案,1995,(1). [8]郁浚生,毕鸿宾修纂.民国续修巨野县志[M].据民国十年刻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9]清穆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项葆祯、李经野.民国单县志[M].据民国十八年石印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2][清]张曾畴撰.张潜园书广雅相国奏议一卷[M].1923年据清钞本影印,台北:文海出版社. [13][清]凌绂曾、邵承照.光绪肥城县志[M].据清光绪十七年刻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吕艳]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Shandong YAN Na—ke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Immigr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adjus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Due to the heavy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t and eventually Qing Dynasty,Shandong Province,is very active in migration,the former mid—to large—scale”to Northeast,”mainly the latter part of Emperor Xian— feng years,the Yellow River,the four victims,immigration means of diversification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Qing Dynasty;Shandong;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