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
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情调查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策略,认为推进高中语文品质教学,须从正确认识品质教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开始,充分吸收各方面知识和文化,增强多元化意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学等方面入手。
标签:高中语文;教学品质;教学策略
引言
教学品质以其独特的价值出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和教学质量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坚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培育和挖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为根本目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品质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逐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情调查
1.1教学的困惑
教师对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有一定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量,课堂教学时间紧张,教师们在教学中很难深人文本。新课程实施后,与之配套的教辅资料紧缺,教师、学生手头的练习还是以前的,这令教师也难以把新课程的理念带人语文课堂。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可目前单一的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令三维目标很难落到实处。
1.2教学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问题,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对这个问题也感到难办。面对这么多教材内容,如果每个模块都一篇不少地教,那就根本来不及,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往往丧失了阅读教学的深度、精度,同时也丧失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契机,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3教学设计的问题
要想让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产生好的效果,那就必须改变教师的陈旧、单调的教学模式。这种改变,最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更缺乏教学创新意识。他们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怎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怎样组织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安排才能让课堂教学彰显个性。更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环节。
1.4教学方式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来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这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教学中因为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间紧,所以,只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选择、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和应用能力。其中,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策略
2.1正确认识品质教学、树立科学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品质的提升建立在教师正确认识品质教学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充分认识品质教学的内涵,形成科学的教学态度,坚持个性化、创新性和审美性教学观念的指导,认识教学品质对实现学生全面發展的积极作用,充分领悟并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将知识教学转化为行为艺术,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深层能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资源平台。其次,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观,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语文教师还应逐步摒弃单一的粗放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幸福观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优势。
2.2充分吸收各种知识,增强多元教学意识
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知识多元化的意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轻松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有着极大的知识量、严谨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综合的专业素质,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同时,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侯,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由于语文教材文本取材具有局限性,教师必须拥有多元化意识,善于吸收各方面的优秀文化,掌握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汉语言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操。
2.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品质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教学
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充分的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创造表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精心设计一些符合高中心理特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2.4注重学生自学引导,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教师传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了,行不通了。教师要有效提高教学品质,就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教师教学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在预习之前提出问题: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本文在意象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有那些。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过指导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时,就会相对轻松,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教学品质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需要教育政策的引导、社会教育环境的孕育和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真正使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个性,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享受多彩学习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