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来源:知库网
周刊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马克刚任增银

(山东冠县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冠县252500)

摘要:研究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旨在从既有的缺陷和不足中总结经验,找到优化教育模式的途径。本文通

过分析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见问题,阐释了主要原则,并就具体举措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国的民间谚语中有不少关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 习惯的说法,比如“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等,说明了在人类早 期生命进程中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而在学校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 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的优劣,更决定着未来社 会接班人在道德修养与行为模式诸多方面的合格程度。一、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见问题

手段单一、形式刻板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 过于依赖口头讲述的简单手法,通过不断重复以期加强学生 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种刻板的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 发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中,这种与现实差距甚 大的教育难以切实有效地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更 可能因为教育模式的机械陈旧而不断降低教育的成效性,从 而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目标。二、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 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年龄、智力和心理发育 阶段性特点、认知程度等采取区别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 本质上就是人性化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之一。 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正确 定位,而非错误地将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知识和教育的客体、 容器。这样的教育原则切实实现了尊重和爱护学生,自然更 易使学生提升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三、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一)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 的兴趣

没有人真心喜爱说教,尤其是被动接受居高临下、枯燥 乏味的说教。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未成年人获得 海量资讯的渠道早已较前人有了翻天覆地的扩展,中小学生 对信息更新的频率和接受程度较成人更加敏感快速。公共 场合经常可见年幼的儿童对父母或祖父母的言语振振有词 地反驳,其滔滔不绝的程度有时甚至会令成人感到惊讶。在 这样的环境影响氛围中,试图固守陈旧的说教式教育不仅达 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极有可能令学生嗤之以鼻而产生抗拒 心理。

因此,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 的兴趣才是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 当采取的措施之一。例如,当前各省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垃 圾分类行动,不妨以此为契机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组织起诸如 “垃圾分类随手拍”活动。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给垃圾分 类时拍下照片或视频,放到班级或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让教 师和同学评论;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确或错误的 垃圾投放模式进行拍照,再组织班级的讨论会;还可以让学 生将自己对垃圾分类理念和行为的感受发到微信朋友圈等 等。这样的行动化教育无疑比课堂上车轮战般的口头宣传 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又或者,可以在主题班会上以垃圾分类为背景进行情境

设置,以“找朋友”的袖珍歌舞剧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比如$

让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手持写有“电池”“报纸”“果 皮果核”“塑料包装袋”等的硬纸板,另一组学生则拿着“可回 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的标牌。两组学生一边唱 《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再根据垃圾分类原则找到正确的 对应同伴。这种寓教于乐的养成教育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 进一步巩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也能够让游戏的教育成 果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中。

(二)细分教育对象,开展实践类、生活化的养成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很快,要培养其良好的日常行 为习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采 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使养成教育有的放 矢。例如,对低年龄的初小学生来说,唱歌跳舞玩游戏的过 程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过程。教师可以在歌曲舞蹈游 戏中培养起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思 想和行为。但对进人中学的学生来说,显然这种“小儿科”的 养成教育会显得有些难以接受。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群体 的准社会性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成人世界相差无几,只是 需要教育者一方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固化。因此针对这类教 育对象,培养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就需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比 重,通过实践实现对理论教育的印证与检验。

例如,志愿者行动就是值得尝试的策略。参与社会志愿 活动除了能够培养起中学生热爱社会、热爱人民、关注外部 世界的意识外,更有价值之处在于使其了解奉献对于自身和 他人的重要意义。而当义务劳动、奉献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化 行为模式后,中学生就能从行为中更好地感悟对生命的尊重 与爱护,就更能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理解和践行感恩与回 报。这显然是形成更加高尚和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指导 意识和理念。四、结束语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作用于意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 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对具体行为模式的培养,其核心乃是 对学生思想品格、个性修养的实践性培育。在中小学阶段加 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为其后续形成更加 完善成熟的意志品质作好铺垫。这不仅是具体教育主题的 优化,更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是实现中小学 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芮彭年.转型期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特征及其价值 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13 —15.

*]古任平,农贵.探讨学生公寓6S管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轻工科技,2013,(01):133-134,136.

[3]李贤荣.对现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代适应 性的思考*+教育探索,2014,(06): 97 —99.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