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枣庄九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来源:知库网


山东省枣庄九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3分)已知:CH4(g)+2O2(g)→CO2(g)+2H2O(g)△H=﹣Q1; 2H2(g)+O2(g)→2H2O(g)△H=﹣Q2; H2O(g)→H2O(l)△H=﹣Q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4Q1+0.5Q2 B. 4Q1+Q2+10Q3 C. 4Q1+2Q2 D. 4Q1+0.5Q2+9Q3 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B. 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 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3分)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C2H2)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H=﹣2b kJ/mol B. C2H2(g)+5/2O2(g)=2CO2(g)+H2O(l)△H=﹣b kJ/mol C. 2C2H2(g)+5O2(g)=4CO2(g)+2H2O(l)△H=﹣4b kJ/mol D. 2C2H2(g)+5O2(g)=4CO2(g)+2H2O(l)△H=b kJ/mol

4.(3分)反应2A(g)⇌2B(g)+C(g)△H>0,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压 B. 减压 C. 减小C的浓度 D.降温 5.(3分)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H2(g)+I2(g)⇌2 HI(g) B. 3H2(g)+N2(g)⇌2NH3(g) C. 2SO2(g)+O2(g)⇌2SO3(g) D. C(s)+CO2(g)⇌2CO(g) 6.(3分)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X、Y、Z的速率之比为1:2:2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 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消耗0.2mol Z

﹣1

7.(3分)在一恒容密闭烧瓶中注入NO2,在25℃时建立平衡:2NO2⇌N2O4△H<0.若把烧瓶置于100℃的沸水中,下列情况:①颜色 ②平均摩尔质量 ③质量 ④压强 ⑤密度中不变的是() A. ③⑤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8.(3分)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1mol H2O(g)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再通入4molH2O(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等于0.6mol B. 等于1mol C. 大于1mol D. 大于0.6mol,小于1mol 9.(3分)可逆反应aA(s)+bB(g)⇌cC(g)+d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 C. 化学方程式中b>c+d D. 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10.(3分)电镀废液中Cr2O7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Cr2O7(aq)+2Pb

+

(aq)+H2O(l)⇌2PbCrO4(s)+2H(aq)△H<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2﹣

2﹣

2+

A. B.

C. D.

11.(3分)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反应Ⅰ:△H>0,P2>P1 B. 反应Ⅱ:△H<0,T1<T2 C. 反应Ⅲ:△H>0,T2>T1或△H<0,T2<T1 D. 反应Ⅳ:△H<0,T2>T1

12.(3分)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A. 0.4 mol B. 0.6 mol C. 0.8 mol D.1.2 mol

【选做题】 13.(3分)(选做)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t1+10)min时,保持容器体积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选做题】 14.(3分)(选做)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H<0.现将一定量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容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两条曲线X和Y,其中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B. 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b和d C. 若要达到与d相同的状态,在25 min时还能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缩小容器体积 D. 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 mol N2O4

【选做题】 15.(3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c两点A2的转化率相等 B. 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且T2>T1 C. 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最接近于1:3 D. 向a点的平衡体系中加入A2,可达到b点的平衡状态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6.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mX(g)+nY(g)⇌pZ(g)+qQ(g),式中m、n、p、q为化学计量数.在0~3min内,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时间 起始/mol 0.7 1 2min末/mol 0.8 2.7 0.8 2.7 3min末/mol 0.8

已知2min内v(Q)=0.075mol•L•min,v(Z)∕v(Y)= (1)试确定以下物质的相关量:起始时n(Y)=,n(Q)=. (2)方程式中m=,n=,p=,q=. (3)用Z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

17.下列可以证明H2(g)+I2(g)⇌2HI(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③百分含量w(HI)=w(I2)

④反应速率v(H2)=v(I2)=v(HI) ⑤c(HI):c(H2):c(I2)=2:1:1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18.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FeO(s)+CO(g)⇌Fe(s)+CO2(g)(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已知1100℃时K=0.263

﹣1﹣1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平衡常数K值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c(CO)=0.1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 v(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选做题】

19.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H0(填“大于”或“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mol•L•s;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

﹣1﹣1

(2)100℃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mol•L•s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

①T100℃(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 ②列式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

﹣1

﹣1﹣1

﹣1

山东省枣庄九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3分)已知:CH4(g)+2O2(g)→CO2(g)+2H2O(g)△H=﹣Q1; 2H2(g)+O2(g)→2H2O(g)△H=﹣Q2; H2O(g)→H2O(l)△H=﹣Q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4Q1+0.5Q2 B. 4Q1+Q2+10Q3 C. 4Q1+2Q2 D. 4Q1+0.5Q2+9Q3

考点: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生成甲烷、氢气生成液体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n=计算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结合体积分数计算甲烷、氢气各自物质的量,结合热化学方程式计算放出的热量.

解答: 解: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g)△H═﹣Q1; ②、2H2(g)+O2(g)=2H2O(g)△H═﹣Q2; ③、H2O(g)=H2O(l)△H═﹣Q3;

根据盖斯定律,①+2×③得CH4(g)+2O2(g)=CO2(g)+2H2O(l)△H═﹣Q1﹣2Q3, 根据盖斯定律,②+2×③的2H2(g)+O2(g)=2H2O(l)△H═﹣Q2﹣2Q3, 112L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5mol,

故甲烷的物质的量我5mol×=4mol,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放出的热量为(Q1+2Q3)×(Q1+2Q3),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5mol﹣4mol=1mol,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放出的热量为(Q2+2Q3)×

=4

=0.5

(Q2+2Q3),

故甲烷、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4(Q1+2Q3)+0.5(Q2+2Q3)=4Q1+0.5Q2+9Q3, 故选D.

点评: 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注意常温下生成的水是液态,利用盖斯定律书物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解题关键. 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B. 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 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考点: 焓变和熵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某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依据△H﹣T△S<0分析判断; B、反应焓变大于0,熵变大于0,反应向熵变增大的方向进行; C、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分析; D、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

解答: 解:A、某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依据△H﹣T△S<0分析,△H>0,△S>0,常温下可以△H﹣T△S<0,如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反应,是吸热反应,常温下可以蒸发进行,故A错误;

B、反应焓变大于0,熵变大于0,反应向熵变增大的方向进行,NH4HCO3(s)═NH3(g)+H2O(g)+CO2(g)△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故B正确;

C、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分析,反应自发进行需要焓变、熵变和温度共同决定,故C错误;

D、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使用催化剂不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自发进行的分析判断,注意反应特征和焓变、熵变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1

3.(3分)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C2H2)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H=﹣2b kJ/mol B. C2H2(g)+5/2O2(g)=2CO2(g)+H2O(l)△H=﹣b kJ/mol C. 2C2H2(g)+5O2(g)=4CO2(g)+2H2O(l)△H=﹣4b kJ/mol

D. 2C2H2(g)+5O2(g)=4CO2(g)+2H2O(l)△H=b kJ/mol

考点: 燃烧热.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根据题意知: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A.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乙炔燃烧热可燃物的系数要求必须是1mol,故A错误;

B.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H=﹣b kJ/mol,故B正确;

C.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又乙炔燃烧热可燃物的系数要求必须是1mol,故C错误;

D.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2(g)+5O2(g)═4CO2(g)+2H2O(l);△H=﹣2bkJ/mo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明确物质的量与热量的关系,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4.(3分)反应2A(g)⇌2B(g)+C(g)△H>0,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压 B. 减压 C. 减小C的浓度 D.降温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可采取降低温度、减小压强或减小浓度的措施,使c(A)增大,应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答: 解:该反应是正反应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

A.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A错误;

B.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c(A)降低,故B错误; C.减小C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c(A)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A)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根据反应方程式的特征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5.(3分)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H2(g)+I2(g)⇌2 HI(g) B. 3H2(g)+N2(g)⇌2NH3(g) C. 2SO2(g)+O2(g)⇌2SO3(g) D. C(s)+CO2(g)⇌2CO(g)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压强变化引起平衡移动的应为有气体参加反应,并且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若反应前后气体的计量数之和相等,则正逆反应增大或减小的倍数相等,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解答: 解:A、压强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相等,平衡不移动,故A正确;

B、该反应中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反应前后不相等,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右移,反之左移,故B错误;

C、该反应中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反应前后不相等,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右移,反之左移,故C错误;

D、该反应中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反应前后不相等,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左移,反之右移,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当压强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问题,首先是看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再判断反应前后的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以此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6.(3分)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X、Y、Z的速率之比为1:2:2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 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消耗0.2mol Z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 解:A、X、Y、Z的速率之比为1:2:2,未平衡时就是这个比值,故A错误;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说明达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当体系达平衡状态时,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C错误; D、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等效于单位时间生成0.2mol Z,同时消耗0.2mol Z,正逆速率相等,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7.(3分)在一恒容密闭烧瓶中注入NO2,在25℃时建立平衡:2NO2⇌N2O4△H<0.若把烧瓶置于100℃的沸水中,下列情况:①颜色 ②平均摩尔质量 ③质量 ④压强 ⑤密度中不变的是() A. ③⑤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 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来回答判断.

解答: 解: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所以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 ①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生成二氧化氮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发生改变,故①错误;

②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质量守恒,所以总的物质的量增大了,所以平均摩尔质量要减小,会发生改变,故②错误;

③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但是气体的总质量是守恒的,所以质量不变,故③正确; ④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质量守恒,所以总的物质的量增大了,所以压强会发生改变,故④错误;

⑤化学平衡2NO2⇌N2O4向左进行,气体的总质量是守恒的,烧瓶的体积也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不变,故⑤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知识,注意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难度不大.

8.(3分)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1mol H2O(g)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再通入4molH2O(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等于0.6mol B. 等于1mol C. 大于1mol D. 大于0.6mol,小于1mol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达到平衡时,在加入4mol水,则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达到平衡时,在加入4mol水,则平

衡向正方向移动,则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mol,但小于1mol.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可逆反应的特征,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9.(3分)可逆反应aA(s)+bB(g)⇌cC(g)+d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 C. 化学方程式中b>c+d D. 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考点: 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p2>p1,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b<c+d.

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B、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b<c+d;

D、A为固体,达到平衡后,增加A平衡不移动.

解答: 解:可逆反应,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T2>T1,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故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越短.由图象可知p2>p1,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可知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b<c+d.

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C的百分含量C%不变,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可逆反应aA(s)+bB(g)⇌c C(g)+d D(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可逆反应aA(s)+bB(g)⇌c C(g)+d D(g)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即b<c+d,故C错误;

D、增大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能使平衡移动,A为固体,达到平衡后,增加A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体积分数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的分析,难度不大,明确“先拐先平数值大”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D选项中,固体量的多少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即不影响平衡的移动,也不影响其它气体的转化率.

10.(3分)电镀废液中Cr2O7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Cr2O7(aq)+2Pb

+

(aq)+H2O(l)⇌2PbCrO4(s)+2H(aq)△H<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2﹣

2﹣

2+

A. B.

C. D.

考点: 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曲线及其应用;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专题: 图示题;热点问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根据图象中纵横坐标的意义,利用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来分析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变化趋势与图中符合的即为正确答案.

解答: 解:A、由△H<0,则正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平衡常数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则K减小,故A正确;

+

B、pH增大溶液,则碱性增强,会中和溶液中H,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

2﹣

Cr2O7的转化率会增大,与图中不符,故B错误;

C、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与图中不符,故C错误;

D、增大反应物Pb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则Cr2O7的物质的量会减小,与图中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注重了与图象相结合来考查学生,明确图象中纵横坐标表示的量,学生应学会将理论分析与图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可解答,难度不是很大. 11.(3分)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2+2﹣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反应Ⅰ:△H>0,P2>P1 B. 反应Ⅱ:△H<0,T1<T2 C. 反应Ⅲ:△H>0,T2>T1或△H<0,T2<T1 D. 反应Ⅳ:△H<0,T2>T1

考点: 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由图象可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方程式气体的计量数关系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由到达平衡所用时间可以看出T1温度较高;

C、D根据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判断.

解答: 解:A.由图象可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放热,△H<0;由方程式气体的计量数关系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则P2>P1,故A错误;

B.由到达平衡所用时间可以看出T1温度较高,升高温度C的物质的量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H<0,故B错误;

C.如△H>0,T2>T1,则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增大,如△H<0,T2<T1,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与图象吻合,故C正确; D.如△H<0,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则T2<T1,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为2015届高考高频考点,图象分析时要注意纵坐标与横坐标的相对关系,应用先拐先平进行判断,难度不大.

12.(3分)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A. 0.4 mol B. 0.6 mol C. 0.8 mol D.1.2 mol

考点: 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 反应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4,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缩小体积达到新的平衡时,O2 、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8mol和1.4mol,产生SO3、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0.8=1.75:1>4:3,说明缩小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设改变体积后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为xmol,根据方程式用x表示出SO3、O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进而表示与原平衡时SO3、O2的物质的量,根据原平衡时SO3、O2的物质的量的之比为4:3列方程计算x值,进而计算原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加上改变体积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为新平衡SO3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反应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4,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缩小体积达到新的平衡时,O2 、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8mol和1.4mol,产生SO3、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0.8=1.75:1>4:3,说明缩小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改变体积达到新的平衡时,SO3、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mol和0.8mol,说明缩小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设改变体积后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 2SO2(g)+O2(g)⇌2SO3(g) xmol 0.5xmol xmol 故(1.4mol﹣xmol):(0.8mol+0.5xmol)=4:3,解得x=0.2, 故原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1.4mol﹣0.2mol=1.2mol, 则原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1.2mol×=0.6mol,

故到达新平衡SO2的物质的量=0.6mol﹣0.2mol=0.4mol,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根据SO2、O2的物质的量比例关系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是解题的关键.

【选做题】 13.(3分)(选做)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t1+10)min时,保持容器体积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A浓度的变化量=(0.5﹣0.3)mol/L=0.2mol/L,B浓度的变化量=(0.7﹣0.1)mol/L=0.6mol/L,C浓度的变化量=(0.4﹣0)mol/L=0.4mol/L,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A(g)+3B(g)⇌2C(g),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结合图II知,T1>T2,升高温度,B的体积发生增大,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A.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B.(t1+10)min时,保持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变大,反应物所占分压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分析移动; C.(t1+10)min时,保持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变大,反应物所占分压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分析移动;

D.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解答: 解: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A浓度的变化量=(0.5﹣0.3)mol/L=0.2mol/L,B浓度的变化量=(0.7﹣0.1)mol/L=0.6mol/L,C浓度的变化量=(0.4﹣0)mol/L=0.4mol/L,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A(g)+3B(g)⇌2C(g),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结合图Ⅱ知,T1>T2,升高温度,B的体积发生增大,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t2时,保持其它条件和物质状态不变,增加压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

B.(t1+10)min时,保持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变大,反应物所占分压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分析移动,故B正确; C.(t1+10)min时,保持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变大,反应物所占分压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分析移动,故C错误;

D.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图Ⅱ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正确确定反应方程式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确定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难度中等.

【选做题】 14.(3分)(选做)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H<0.现将一定量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容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两条曲线X和Y,其中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B. 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b和d C. 若要达到与d相同的状态,在25 min时还能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缩小容器体积

D. 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 mol N2O4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由图可知10﹣25min平衡状态时,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2)mol/L=0.4mol/L,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X表示的生成

物的浓度变化量是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的2倍,所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计算X、Y的浓度变化量,利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确定表示NO2浓度变化曲线;

B、物质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时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C、25min时,X的浓度增大,Y的浓度不变,只能是增大X的浓度;

D、由图可知,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 mol/L×1L=0.4mol NO2. 解答: 解:由图可知10﹣25min平衡状态时,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2)mol/L=0.4mol/L,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是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的2倍,所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由上述分析可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A正确;

B、由图可知,10﹣25min及30min之后X、Y的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则相应时间段内的点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即b、d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B正确;

C、25min时,X的浓度增大,Y的浓度不变,只能是增大X的浓度,所以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加NO2浓度,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 mol/L×1L=0.4mol NO2,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图象,注意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正确判断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明确图象中纵横坐标及点、线、面的意义,难度中等.

【选做题】

15.(3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c两点A2的转化率相等 B. 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且T2>T1 C. b点时,平衡体系中A、B原子数之比最接近于1:3 D. 向a点的平衡体系中加入A2,可达到b点的平衡状态

考点: 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 压轴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多,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解答: A、根据图象可知,a、b、c各点中B的起始物质的量依次增大,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

率增大,则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a<b<c,故A错误.

B、若T2>T1,由图象可知温度升高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T1>T2,由图象可知温度升高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AB3的体积分数最大时,AB3占总气体的量最大,则体系的原子个数比就要决定于AB3的原子个数比,即1:3,故C正确.

D、向a点的平衡体系中加入A2,可以使AB3的体积分数达到b点的值,但是不能说是达到b点的平衡状态,本题是恒温恒容条件下,A2的物质的量不变,根据改变B2的物质的量分别在两个温度下AB3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体积分数曲线图,结合等效平衡解释知,只有初始状态时A2和B2的物质的量完全相同时才能达到等效平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图象题,题目难度较大,注意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6.在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mX(g)+nY(g)⇌pZ(g)+qQ(g),式中m、n、p、q为化学计量数.在0~3min内,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时间 起始/mol 0.7 1 2min末/mol 0.8 2.7 0.8 2.7 3min末/mol 0.8 已知2min内v(Q)=0.075mol•L•min,v(Z)∕v(Y)=

(1)试确定以下物质的相关量:起始时n(Y)=2.3 mol,n(Q)=3 mol. (2)方程式中m=1,n=4,p=2,q=3.

(3)用Z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0.05 mol•L•min.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等效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1﹣1

﹣1﹣1

分析: 已知2min内v(Q)=0.075mol•L•min,则△n(Q)=0.075mol•L•min1

×2min×2L=0.3mol,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min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8mol﹣0.7mol=0.1mol, 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1mol﹣0.8mol=0.2mol, 根据反应速率v(Z):v(Y)=1:2可知,Y的物质的量变化为:△n(Y)=2△n(Z)=0.4mol, 反应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变化与其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m:n:p:q=0.1mol:0.4mol:0.2mol:0.3mol=1:4:2:3,

﹣1﹣1﹣1

所以m=1、n=4、p=2、q=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4Y(g)⇌2Z(g)+3Q(g),

(1)根据反应X(g)+4Y(g)⇌2Z(g)+3Q(g)及表中数据计算出反应初始时Y、Q的物质的量;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1、n=4、p=2、q=3; (3)根据反应速率的表达式v=

计算出用Z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

﹣1

﹣1

﹣1

解答: 解:2min内v(Q)=0.075mol•L•min,则△n(Q)=0.075mol•L•min1

×2min×2L=0.3mol,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min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8mol﹣0.7mol=0.1mol, Z的物质的量变化为:1mol﹣0.8mol=0.2mol, 根据反应速率v(Z):v(Y)=1:2可知,Y的物质的量变化为:△n(Y)=2△n(Z)=0.4mol, 反应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变化与其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m:n:p:q=0.1mol:0.4mol:0.2mol:0.3mol=1:4:2:3,

所以m=1、n=4、p=2、q=3,反应方程式为:X(g)+4Y(g)⇌2Z(g)+3Q(g),

(1)2min内生成0.1molX,根据反应X(g)+4Y(g)⇌2Z(g)+3Q(g)可知,2min内生成Y的物质的量为0.4mol,则起始时Y的物质的量为:2.7mol﹣0.4mol=2.3mol; Q在2min内物质的量减少,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2min内消耗的Q的物质的量为:0.1mol×3=0.3mol,则起始是Q的物质的量为:2.7mol+0.3mol=3mol, 故答案为:2.3mol;3mol;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1、n=4、p=2、q=3,故答案为:1;4;2;3;

(3)2min内消耗的Z的物质的量为:n(Z)=1mol﹣0.8mol=0.2mol,则用Z表示2min内的反应速率为:v(Z)=

﹣1

﹣1

=0.05mol•L•min,

﹣1﹣1

故答案为:0.05mol•L•min.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7.下列可以证明H2(g)+I2(g)⇌2HI(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②⑥.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③百分含量w(HI)=w(I2)

④反应速率v(H2)=v(I2)=v(HI) ⑤c(HI):c(H2):c(I2)=2:1:1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 解: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速率之比不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错误;

②一个H﹣H键断裂等效于两个H﹣I键形成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故正确; ③百分含量w(HI)=w(I2),相等并不是不变,故错误; ④反应速率v(H2)=v(I2)=v(HI),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而速率之比与计量数也不成比例,故错误;

⑤c(HI):c(H2):c(I2)=2:1:1),相等并不是不变,故错误;

⑥温度和体积一定时,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⑦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容器压强始终不变,故错误;

⑧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平衡相对分子质量一直不变,故错误;故答案为:②⑥.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18.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FeO(s)+CO(g)⇌Fe(s)+CO2(g)(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已知1100℃时K=0.263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增大;平衡常数K值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c(CO)=0.1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否 (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大于 v(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Qc=

=0.25<0.263,因为温度不变,K

﹣1

﹣1

不变,为增大K平衡应向正向移动,所以v(正)>v(逆).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1)化学平衡常数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都达到平衡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固体、纯液体不需要表示出;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判断; (2)计算此时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比较判断反应进行方向和速率的大小.

解答: 解:(1)可逆反应FeO(s)+CO (g)⇌Fe(s)+CO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物质的量增大、CO的物质的量减小,故到达新平衡是CO2与CO的体积之比增大,其平衡常数增大, 故答案为:增大;增大; (2)此时浓度商Qc=

=0.25,小于平衡常数0.263,故反应不是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

应方向进行,v(正)>v(逆), 故答案为:否;大于;Qc=

=0.25<0.263,因为温度不变,K不变,为增大K平衡应向

正向移动,所以v(正)>v(逆).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与浓度熵的比较、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等,难度中等,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选做题】

19.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H大于0(填“大于”或“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0.001mol•L•s;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0.36mol/L.

﹣1﹣1

(2)100℃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mol•L•s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

①T大于100℃(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正反应方向吸热,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故温度升高.

②列式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1.28mol/L.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逆反应(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对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

﹣1

考点: 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1)随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判断;

反应速率利用公式v=计算得到;化学平衡常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

(2)①N2O4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方向吸热,T>100℃; ②计算T℃时两种物质的浓度,计算得到化学平衡常数;

(3)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压强增大,根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大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解答: 解:(1)随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H>0;0~60s时段,N2O4浓度变化为:0.1mol/L﹣0.04mol/L=0.06mol/L,v(N2O4)

==0.001mol•L•s;K=

﹣1

﹣1

﹣1﹣1

==0.36mol/L,故答案为:

大于、0.001mol•L•s、0.36mol/L;

(2)①N2O4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方向吸热,T>100℃,故答案为:大于、正反应方向吸热,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故温度升高;

②平衡时,c(NO2)=0.120mol•L+0.002mol•L•s×10s×2=0.16mol•L,c(N2O4)=0.04mol•L﹣0.002mol•L•s×10s=0.020mol•L,K2=

﹣1

﹣1

﹣1

﹣1

﹣1

﹣1

﹣1

﹣1

=1.28mol/L,

故答案为:1.28mol/L;

(3)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压强增大,正反应方向气体体积增大,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反应、对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影响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难度不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