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2011年l1月第27卷第l1期 ・SHANXI J OF TCM Nov.2011 Vo1.27 No.11 ・1・ 学术探讨・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探讨 刘绍屏 摘要: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结合有关文献从脾虚、肾 虚、痰浊、血瘀方面探讨高脂血症形成的病因病机。鉴于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采取的治法主要为:本虚应健脾、补肾、疏 肝;标实宜活血祛瘀、祛痰化浊、疏肝理气、清热利湿。认为谨守病机是治疗的关键,紧紧把握每一阶段的个性特征,明晓其 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的演变规律,动态选择治疗方法,有的放矢地将理、法、方、药结合起来是降脂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脂血症;病因病机;本虚标实;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11)l1—0001—04 Approach of 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erentiation of Hyperlipoidemia UU Shao—p (Afifliate Hospital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en,Tianifn,300120,China) Abstract:Hyperlipoidemia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clinic,and Chinese medicine has a great potential and advantag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n i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 genesis of hyperlipoidemia from splenic deficiency,renal deficiency,phlegm turbidity and blood stasis combined with related medical records.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lipoidemia,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include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kidney and dispersing depressed liver—g for the body origin and promoting blood flow to remove blood stasis,eliminating phlegm to dispel turbidity,dispersing depressed liver to regulate qi and clearing heat to eliminate dampness for the disease appearance.Cautiously grasping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firmly holding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and under- standing the developing law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can help to choose treatment method dynamically,and purposively combining the theory,method,formula and drug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low- efing blood fat. Key words:hyperlip0idemia,asthenia in origin and sthenia in superficiality,TCM therapy 高脂血症(HLP)是人体脂代谢异常导致的血 方等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基础性研究,宏观辨证治 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升高,包括血清总胆固醇 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TC)或甘油三酯(TG)水平过高和(或)高密度 1 病因病机 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HLP是代谢 中医学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认为 性疾病中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病症,与心脑血管疾 属痰浊、瘀血等范畴。病因不外乎内外二因。心脾 病、糖尿病等关系密切。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 肾之气不足,肝胆气机失调为主因。肝胆失疏则脾 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研究其防治方法日 胃升降失常,运化停滞,清浊难分,凝而为脂成痰; 益受到重视。中医整体调整的临床思维方式在本 胆郁不畅则失其清净,脂浊难化,聚生痰浊;脾虚不 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中医药防治 运,难以升清化浊凝而为脂成痰;肾虚膏脂布化难 HLP取得了一些进展,由单纯直接调降血脂阶段 成,聚久成痰。外因多因过食膏粱厚味、嗜酒过度、 进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劳逸失当、七情内伤等,致脾胃负担过重,酿湿成 基因表达,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微量元素锌、铜、 痰。痰瘀同源,痰浊阻于血脉日久则成瘀血。内外 镁含量等作用部位、途径、机制的研究阶段。但 病因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近年来,诸学者对该 是,辨证分型施治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单味药和专 病主要从本虚标实探讨。王绵之…认为:脾虚气 弱为病之本,痰瘀气滞为病之标。杨胜兰 认为 作者简介:刘绍屏(1963一),女,副主任医师,天津市中医药研 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脾虚是高脂血症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肾亏是高脂 ・2・ 山西中医2011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痰瘀胶结是高脂血症缠绵 难愈的关键环节。袁海波 认为本病病机不外 虚、痰、瘀、滞四者,虚乃脾弱气虚,实即痰、瘀、气 滞。龚一萍 认为,心虚气弱是形成痰瘀的原因 之一;痰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胶着血脉为本 病的病理特点。李七一 5 认为本病以脾肝肾虚为 病之本,痰、瘀、气滞为病之标。于文涛_6 指出高 脂血症的形成与肝、胆、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胆、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本虚标实 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日久脉络受损,引发其他 病变。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即肝、脾、肾 等脏腑气血虚衰,邪实主要是痰浊、血瘀。痰瘀注 于血脉则为高脂血症;凝于肝脏,则为脂肪肝;聚 于冠脉,则冠脉不通;阻滞肾络,造成肾脏损害;阻 于脑则成中风。 2治疗法则 高脂血症的治疗应根据饮食不节、过逸少劳 之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之内因,谨守脾失健 运、清浊不分的基本病机,围绕湿浊、痰凝、瘀血三 大病理产物,进行标本兼顾、补泻并施的辨证论 治。其论治法则可归纳为:健脾除湿泄浊,贯穿始 终;填肾精温肾阳,培补先天;化痰祛瘀通络,截断 病势。吴同启 从肝脾论治本病,提倡健脾化痰、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 效。于志强 将本病的治疗总结为:健脾化痰除 湿法、清热化痰利湿法、活血祛瘀涤痰法、疏肝理 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活血法、通腑泄热涤痰法。姜 文良等 根据本病由脾肾亏虚、痰瘀凝滞、气血运 行不畅所致,提出治当健脾补肾,活瘀通络,祛湿 化浊。徐岩等 主张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豁 痰通痹化浊、温通心阳等法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治病必求于 本。”临床上,在高脂血症发病的早期论治容易 忽视。若从高脂血症发展的终期论治,疗效不仅 欠佳,且因痰湿浊瘀已生,脏腑阴阳气血已伤,难 有回天之力。因此,应针对本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同时兼顾病情 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证,谨守病机,有的放矢 地用药。虽然目前对高脂血症的降脂治疗认识尚 不统一,辨证分型多样化,有从脏腑着手,有从痰 瘀论治,但笔者认为,谨守病机是治疗的关键,紧 紧把握每一阶段的个性特征,明晓其病因病机、证 候特点的演变规律,动态选择治疗方法,有的放矢 地将理、法、方、药结合起来是降脂成功的关键,正 SHANXI JOFTCM Nov.2011 Vo1.27 No.11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所讲:“谨守病机,各 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五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3主要治法 高脂血症的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 虚损为本,痰浊、水湿、瘀血、气滞为标。据其临床 表现,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1)调整脾胃,化解脂浊:脾在运化代谢中的 作用,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强调无论是内因或外 因可均导致脾的运化、转输和布散功能障碍。《素 问・经脉别论篇》谓:“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出了脾主水谷精微的化 生及膏脂的生成和转化。若脾失健运,一则致脾不 布津,津聚生湿,湿聚为痰,痰浊成脂;二则致水谷 精微转输、利用、排泄失常,浊脂滞留,血脂升高,血 流不畅,久则化为痰浊,渐成瘀滞。可见,五脏之 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若脾虚气 弱,枢机不利,则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久则不能散精 于肝,上归于肺,下输于肾而聚湿生痰,滞留血脉, 则病变随之而生,或出现土虚木乘、气虚瘀阻,或现 水火不济、肾水亏乏等变证。在临床上,脾之运化 失职所致的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某些脂质成分的 绝对过剩,某些脂质成分的相对不足或脂质成分比 例失调,对此病变,总以调整脾胃为要,方可治本清 源,化解脂浊。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血液生 成、植物神经失调和机体免疫等密切相关,是体内 代谢的中心环节,无论外源性脂质,还是内源性脂 质均涉及脾胃的纳运功能;脾与人体多种受体和酶 有密切关系,多种脂蛋白受体和水解酶异常是血脂 异常的基本病理改变 。因此,通过改善各种受 体和酶的功能可达到调整血脂的目的。依据从脾 论治高脂血症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虚实、气血、痰 瘀、寒热兼夹各异的情况,依证立法,中医创立了 许多治疗高脂血症的治法,如健脾疏肝化痰法、 益气健脾法、消食导滞法、健脾活血降脂法、通腑降 浊法、利湿清热法、健脾补肾法、化湿祛痰法 等。 (2)补肾益精,培本除脂:高脂血症多见于中 老年人,女性则多在更年期后发病,显示肾与高脂 血症病机演变的内在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篇》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指 出人至中年,肾气渐虚,精气渐衰。肾气不足则易 山西中医2011年11月第27卷第l1期 SHANXI JOFTCM Nov.2011 Vo1.27 No.11 ・3・ 导致各脏腑功能衰减。肾为水火之脏,内寓肾阴 肾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 能发,人体的气血、津液、膏脂的输布、转化皆靠肾 脏的气化作用。肾精衰减,五脏六腑随之转衰,脾 胃的运化功能衰减尤其明显。加之饮食不节,情 志失常,劳逸失当,更加重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 化无权,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散精于肝、上归于肺, 滞留血脉,久则郁而化热,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积 蓄体内,浸淫脉道,痹阻不畅,痰瘀并生,虚实错 杂,而现水不涵木、心肾不交、土虚木乘等变 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质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肝 脏的脂质代谢水平直接反映着人体血液及脂蛋白 代谢的水平。肝脏不仅参与除乳糜微粒以外所有 脂蛋白的合成,而且还参与各种脂蛋白的降解作 用。通过调控肝脏相关血脂基因的表达和提高脂 蛋白代谢酶的活性,可促进机体多余脂质的清除而 降低血脂,纠正脂代谢紊乱 -14]。虽然高脂血症 发病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 的治则,但还应注重脏腑相关整体性的治疗,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说的: 证。张景岳谓:“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 肾。”强调肾是脂质代谢异常的主要矛盾之一。 肾脏虚损,肾虚精亏,一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 疏泄失常,膏脂布化障碍;二则肾阳虚失于温 煦,致脾阳不振,脾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而发 病。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肾的某些功能类似下丘 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功能。该轴功能提前老化即 可出现肾虚的临床表现,同时可导致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高脂血症的发病率 。肾 气盛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高,血脂不易升 高;肾气衰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血脂易 升高。因此,基于肾虚是高脂血症发病机制之一 的认识,先后创立了补肾化湿法、补肾活血化湿 法、滋肾养肝治本、化痰祛瘀治标等治疗高脂血症 的治法。 (3)疏肝理气,兼顾脾肾:肝乃藏血之脏,职司 疏泄,对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津血输布起着 重要作用。《临证指南医案》谓:“肝和脾升,胆和 胃降。盖胆为中精之腑,能净脂化浊;肝乃藏血之 脏,职司疏泄。若肝胆失疏,则脾胃升降失常,而 运化停滞,清浊难分;胆郁不畅,则清净无能,脂浊 难化。”这与现代医学关于脂质代谢主要在肝脏完 成的理论相吻合。肝失疏泄不仅直接造成脂质的 生成和输布障碍,还影响气血的运行,络道失和, 使血中膏脂失于转化和排泄,“清营之血”变为 “污秽之血”,积于体内,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继 而影响后天脾胃纳运、三焦气化、胆腑清净和先 天肾之藏精功能的正常进行,造成膏脂的吸收、 输布、代谢异常,使浊脂内生而发病。可见,肝失 疏泄在高脂血症的病机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 位。 现代医学认为,肝脏作为脂质代谢的中心,在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夫肝之病,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 之要妙也”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五脏各司其职, 配合默契,达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 的。 (4)化痰祛瘀,调节五脏:《灵枢经・血络论》 篇谓:“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 不能射。”一个“浊”字点出了高脂血症的病证关 键,但血脂本身并不是致病因素,而病源是由异常 血脂引起的病理产物脂浊(痰浊和瘀血)所致。因 此,湿浊、痰浊、瘀血既是机体脏腑失调的病理产 物,又是致病因素,针对这一发病机制,应从痰瘀论 治。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异常确实存在着红细胞及 血小板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浆黏度 升高等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而脂质沉积是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早期损伤反 映,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痰浊成正相关_】 。 近年来,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多有临床报道效果明 显。姚红等 刮以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用温胆汤加 减治疗高脂血症6O例,总有效率为96.6%;戴敏 等 对活血化瘀、健脾化痰和痰瘀同治比较发现, 在抗脂质过氧化、抗主动脉血管内膜脂斑形成、改 善细胞膜结构和膜脂流动性方面,健脾化痰与痰瘀 同治方较活血化瘀方有明显的优势。笔者认为,虽 然从痰瘀立论效果较佳,但不能过分强调痰瘀对本 病的影响,而弱化脏腑亏损的病机;从痰瘀立论,应 分清主次,或治痰为主辅以治瘀,或治瘀为主辅以 治痰等,通过整体调节五脏功能而达到痰化瘀消, 脂浊自降。 4结语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 长期用药所引起的肝肾功能及肌肉损害及停药后 ・4・ 山西中医2011年l1月第27卷第11期 血脂反跳等副作用仍是本病治疗中的难题。中药 降脂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理,调 节人体的各种生理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停药后不易反弹,可明显 降低高脂血症的复发率。中药降脂的方法、药物 多种多样,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突出个体化 治疗的特性;对有并发症的高脂血症,能同时治疗 改善症状,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中药降脂 副作用少,避免了目前西医常用的降脂药物如他 汀类、胆酸鳌合树脂类、烟酸类、氯贝丁酯类、亚油 酸类等,在降低血中VLDL,TG,TC,LDL的同时, 带来的血糖升高、恶心、腹胀、腹泻及肝功能损害 等不良反应。 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中药 毒副作用少的优势,应用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 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广阔的科研前景。 . HLP病因病机当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肝、 脾、肾虚损,标实主要指痰浊和瘀血。中医的痰 浊、瘀血与现代医学的HLP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 及其治疗密切相关。当前治疗HLP西药他汀类、 贝特类疗效肯定,长期服用有一定副作用,停药后 血脂易反弹。而中药安全性高,改善临床症状显 著,血脂纠正后不易反弹。所以,中医药治疗HLP 潜力巨大,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发挥比较优势的制 高点,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客观化的辨证体系 是今后中医药治疗HLP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对 中药降脂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已达到基因分子水平。但是,临床辨证治疗落后 于实验研究,使研究成果难以为临床所用。今后, 如能进一步完善HLP的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探 索出更确切高效的治疗方药应用于临床,中医药 为防治此病可作出更大贡献。为此需要从以下方 面努力:(1)加快建立既符合HLP病理改变又符合 中医证侯的复合型动物模型研究,为HLP辨证分 型的实验研究提供实验条件。(2)临床研究应按 照DME原则进行流行病学调研,增加样本,按统 一的标准分组,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 析。(3)加快HLP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利用近年来 有关HLP现代医学检测指标和中药作用机制的最 新研究成果,规范HLP证型的诊断标准,将宏观诊 断与微观指标有机结合,最终建立客观、规范、统 一的证型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 现代化有益于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是促进中 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 SHANXI JOFTCM Nov.2011 Vo1.27 No.11 参考文献: [1]郑贵力,王煦,王绵之.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 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8—50. [2]杨胜兰.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05,46 (11):861—863. [3]孙天福,马仁生.袁海波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 [J].中医研究,2004,17(2):41—44. [4]龚一萍,王幸儿.高脂血症与心脉相关性探讨[J].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2,25(1):62—63. [5]赵坤元,赵惠.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6,40(3):24—25. [6] 于文涛,田元祥.杨牧祥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 [J].河北中医,2006,28(3):165—166. [7]吴同启.从肝脾论治高脂血症60例[J].陕西中医,2004,25 (2):133—134. [8] 于志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六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0,2(2):119. [9] 姜文良,郭茂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73例疗效观察 [Jj.河南中医,2005,25(1O):64. [10] 徐岩,杨萍珠.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辽宁 中医杂志,2oo5,32(8):815—816. [u] 陈修,陈维洲,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9:1 497. [12]陈可冀.抗衰老中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1 143—1 146. [13]彭勃,张金生.试论中医理论的创新与重构[J].中国医药学 报,2004,19(12):711—713. [14] 彭勃,张金生.橄榄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56例临床观察 [J].河南中医,2005,25(2):31—33. [15]宋剑南.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痰瘀相关[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00。6(3):4O一42. [16]姚红,李阳,孙飞.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119例分析[J].实 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40—41. [17] 戴敏,刘青云 丹皮酚对高脂血症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 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2):38—4O. (收稿日期:2011一O8—16) 本文编辑:本文编辑:王福岗 启 事 凡因故未能在邮局订到本刊的读者,可直接与 杂志社联系。2011年每期定价5.oo元,全年定价 60.0o元。另我社存有少量1997年、1998年、1999 年合订本,平装每本25元,精装每本35元;2000— 2007年合订本,平装每本30元,精装每本40元; 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订本,平装每本75元,精 装每本85元,库存有限,欲购者请速联系,欢迎订 购。汇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西街16号,《山西 中医》杂志社,邮编:0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