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散文
(一)本体论
关于“形散神不散” 关于“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 关于“散文必须创造意境”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地抒发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散文的实质就在于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露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 2、散文的特点:
(1)角度:第一人称。 (2)内容:真实性。 (3)结构:非虚构性。
(二)范畴论
《大英百科全书》对“散文”条目的诠释:
“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很明显,非小说性散文作为一个无限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性的。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一)中国古代对“散文”的认识
关于“文”、“文章”、“文学”
先秦出现“文”“文章”的概念。“文”,纹理,花纹。彩色交错。“文章”本义与“文”相似,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被引申。如《论语》,“巍巍乎其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文中的文章指美好的礼乐制度,这是广义。狭义,专指文章家的著作而言,包括一切体式的文字著作。
关于韵、散之说。汉人提出,散文是不用韵的文章。吕东莱(略)
关于文、笔之说。六朝时,人们将有韵的文章叫“文”,无韵的文章叫“笔”。刘勰(略)文包括诗歌和辞赋,
笔包括论辩、诏令、奏议、书信、碑志等。 关于“古文”
唐代,韩愈、柳宗元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即提倡写作“古文”。从此,“古文”与骈文对立,成为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文体。
关于“散文”
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到了清代开始流行。
(二)“中国古代散文”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韵文”和“骈文”而言的。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概称散文。
(三)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上的特征
1、句式上,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饰,但仅是点缀而已。 2、语言上,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崇尚质朴平易,强调“词达而已”。 3、表现手法上,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不着意堆砌典故。 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1、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带来了文章的真实,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特点。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它又并非不重视文采。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文字上的特殊性
1、汉字是方块字,笔划繁多,难认难写,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
2、汉字是单音节,有四声的区别,促进了对偶的运用和骈文的产生 ,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
(4)文体:非限定性
(5)语言:日常生活语境。
3、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形与义结合牢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易于流传,利于提高。 (三)内容上的凝重性
1、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更富有政治色彩,担负着“文以载道”、“厚人伦,美教化”的重任,是“经国之大业”,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主旋律是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
2、当作家的立场、感情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一致时 ,当作家作品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时,作品便超越了时代,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四、古代散文的分类
(一)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源流 1、初始阶段(魏晋以前)
只是在某些篇章中有关于文体分类的片断论述,尚无专门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八类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文赋》提出十类文体的主要特征。 2、发展阶段(西晋至明代)
西晋到明代。文体分类更细,有了专著。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论述了文体的区别、源流,发展变化,并选辑了各体作品,按体编排。 萧统《昭明文选》。虽不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但将诗文和赋按体区分汇总,从类编排。全书文体分为三十九
类。
刘勰《文心雕龙》上编前五篇是总论,其余二十篇是文体论。把文章分为三十三类。 明代有两部重要文体论著: 吴讷《文章辨体》,将文体分为59类; 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集大成之作。
(3)定型阶段
姚鼐《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分为三门十类。 二、古代散文分类总的特点
1、未将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区分、文章总集诗文兼收。 2、类与类之间交叉。
3、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 三、古代散文的现代分类
(1)记叙(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论辩(论、辩、议、说、解、原)、讽谕(寓言、杂文)、实用文(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 (2)传记、书信、游记、杂体 (3)抒情、哲理、传记、寓言
五、古代散文史的分期
按照散文史上骈与散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可分
为:
骈散未分时代(自虞夏至秦汉之际) 骈文渐成时代(两汉)
骈文渐盛朝代(汉魏之际)
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 古文极盛时代(唐宋) 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
按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散文史分为: 由治化而文学的时代(由夏商至周初) 由治化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 为学术而文学的时代(战国)
反文化的时代(秦)
由学术而渐变为文学的时代(两汉) 为文学而文学的时代(汉魏以后) 以八股为文学的时代(明清)
按照散文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分期:
古代散文的萌牙与定型时代(自虞夏至周) 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 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时代(秦汉) 古代散文的革新时代(魏晋南北朝) 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时代(唐宋)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时期(明清)
过渡时期的散文(近代)
第一编 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
一、散文的产生(时代、原因) 二、从散文的产生看散文发展的趋势 (实用性、政治性、群体性、谨严简省)
三、本期散文的主要样式:
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卦爻辞 定型:尚书、春秋
第一章 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时代、作者、内容
甲骨文中的散文因素:基本的时空观念、称谓词的运用、思维方式与情感 甲骨卜辞对散文传统的影响(诚与真) 二、铜器铭文
时代、内容
特点:篇幅扩大,内容更广泛;记事较具体;完整;已出现韵语。
意义:以记人事为主,已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记言”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三、《周易》卦爻辞
《周易》与《易传》
《周易》中的散文因素:形象、生动;精炼;或韵或散
《周易》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开创了隐喻性叙事方式 。
第二章 散文的定型与发展 一、《尚书》
1、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2、《尚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3、《尚书》的内容:“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政治是它的主题,基本思想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4、 《尚书》的艺术特点:
A 长于记言,长于说理; B 简质朴实,直陈;
C 艰涩难懂,“结屈聱牙”
5、 《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中的意义:已由简单的命令到全面讲历史经验;由表现群体意识到表现专一的主体意识。有完整的结构,是成篇的文章,全面周详。 《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型
二、《春秋》 1、《春秋》的体例:我国第一部私家著述的编年体史书 2、思想倾向:维系世道,贬斥“邪说暴行” 3、艺术特点:
简要、凝炼;“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4、《春秋》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由史官记事发展为私家著作、由时录变为追叙,主体性增强。 对历史散文叙事传统的影响:(“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鉴”)
叙事须依时序而行;
文字要多加锤炼以至精炼。
作者写作应依据思想道德原则对所述事物不动声色的褒贬。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5)关于《春秋》与《尚书》的评价。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春秋的文句虽是简短,前人竟讥为断烂朝报者,但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书的编排上,比起《尚书》来,都有显著的进步。我们读了,得到一个系统的印象。在造句用字上,都从《尚书》的文体中解放出来,非常平浅。”是“平浅流畅的新兴散文。”郭预衡:“王安石比作断烂朝报,从用语说,并不恰当。”
第二编 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章 概论
一、散文兴起的原因
1、外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1)社会转型,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土地兼并,社会动荡。 (2)“士”的崛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 (3)理性精神的高扬
所谓理性主义高扬,是指人们由过去的崇拜天、帝、神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 具体表现:王官之学让位于私家之学,由“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初次觉醒。
例:《齐策》中颜斶见齐宣王时的“斶前”还是“王前”,“慕势”还是“趋士”、“士贵”还是“王贵”之争。 2、内因:散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二、高潮的标志
1、作者、作品、流派众多。 2、体裁的定型。
3、主题出现定势:以“立意为宗”
4、语言由深奥简古向生动活泼方向发展。
三、此期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写实的传统 (文以载道 “文必先秦”) 2、体裁:叙事散文、议论文的成就
3、素材与题材:对后世小说、戏曲、传记文学的影响
4、人生观、文艺观、审美观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
第二章 史家之文 一、概说
1、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史官文化。
古代史官共同的历史意识:
第一是由神到人,理性主义的觉醒。
第二是以史为鉴,成为史官写史的基本动机 。 第三是写史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 。
历史散文:从形式上看:
一是史官是以记叙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即“记言记事”,而不是抽象地归纳的论断。由事言理,这是古代史官写史的基本原则。
二是历史中的情感因素。史书都强调对历史人与事进行褒贬评价。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通》)史书中劝善惩恶,都有强烈的情感。
三是语言形式方面。叙事中大都讲究节奏,排偶,用韵等。许多文章读起来语调抑扬顿挫,句式骈散相间,语言声情并茂。
2、史传文学演进的轨迹:
内容:从直观记言记事到描摹事态人情 手法:从单纯实录到合理夸饰
语言:从简单表述到生动丰富、由古奥到通俗 情感:由隐寓式到明朗化
体例:从零散记录到完整集中 中西历史散文的异同: 相同:
中西历史散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 历史散文都是叙事文学的起点; 历史散文是时代的百科全书。
差异:
作者:中国多是官修;西方多为私家著述; 内容:中国史书的全面性与丰富性; 西方史书多为某个侧面的专题;
价值取向:中国重德尚礼强调教化; 二、《国语》
1、《国语》的有关知识 (1)国别体 “春秋外传” (2)思想内容(略)
(3)艺术特点:偏重教诲 偏重记言 (4)《国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西方重战争竞武力强调个人。
A 一事一议,自成单元;突破编年体时间的限制,记言论题集中。但不是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记言中展开故事,继承了《尚书》又有了发展。在记叙中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在向纪传体过渡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 体制自由,风格的多样性
《国语》的不同风格:“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崔述《洙泗考信录》)
《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陶望龄《经义考》卷二百九) 三、《左传》 1、《左传》的相关知识
(1)名称 作者
(2)思想倾向:从儒家的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德尚礼,批判暴君,民本思想。进步的历史观。 (3)《左传》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4)文学成就:
A 叙事艺术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完整地交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特点是:重点写战前、战后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的向背等,略写战争的场面和经过。
B 语言艺术
总体风格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主要体现在行人辞令之美。委婉有力,不卑不亢,刚柔相济。 C 人物刻画方面。
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而是将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各个年代。主要通过行动、对话刻画人物。 四、《战国策》 1、相关知识 (1)书的命名
(2)内容:策士的言论汇辑
(3)思想倾向: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为:崇尚智能;讲“权借”“时势”而不讲仁义礼让、讲权术谋诈;讲个人进取,宣扬个人功得追求。
(4)艺术特点:A基本风格:放言无惮、危言耸听、纵横驰骋;B人物刻画的特点;C寓言说理; D“子史合一” (5)关于《战国策》的评价
2、作品研读 《燕策一》《齐策三》 《秦策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思考:(1)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苏秦这个人物形象。(2)以该作品为例说明《战国策》在先秦历史散文发展中的地位。
《秦策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理解提示一:
A 道德评价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利轻义,赤裸裸的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朝秦暮楚”的策士形象。是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悖的。
B 文学的视角看,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具有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个性鲜明丰满的典型人物。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另一方面却又不顾礼仪廉耻,可以为了功名利达朝秦暮楚。这是那个特定时代策士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成功之处是不仅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而且通过独白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C 美学的角度看,战国时代策士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文中主人公高扬的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个性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为什么苏秦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与后世人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人性,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的骨子里追求自由的个性,人的骨子里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需要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 理解提示二:《战国策》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A 内容上的突破。
(1) 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它不是借历史的亡灵去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记录了策士们身边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件。 B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突破。记叙时以人物为中心,用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刻画了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 。
C 语言风格和说理技巧。 形成了“敷张扬厉,辩丽恣肆”语言风格;说理特点是善用通俗的比喻和寓言说理,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第三章 诸子散文
一、概说
1、诸子散文演进的轨迹:
语录体——对话体——专题论文 2、诸子散文的文学特征(成就) (1) 关注人生的创作态度 (2)重个性、重情感的审美倾向 (3)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3、诸子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民族对远古文化的创造性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理论的最高层次上概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如重实用、重伦理、重道德的价值取向;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主客和谐、情理统一的审美心理等。 具体表现为:
人格理想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审美风范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说理方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中西政论(哲理)散文的差异
中: 偏重人生感受 强调“意”,即复杂的体验 行文天地人文思致开阔 意、“气”的获得强调“养” 二、《论语》 1、孔子的思想
(1)孔子思想的核心。 (2)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2、散文的特点:
(1)语录体。具有早期诸子散文的特点:简略、质朴、零散。主要包括:语录、对话及一些简短的记叙。 (2)语言特点:
A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富有哲理性。
B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中原口语为基础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的精华,通俗自然,朴素无华。 (3)总体风格:从容迂徐。
“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不是以“思辨”而是以“气韵”见长,表现为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叙述风格,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西: 偏重理性探求与思辩 强调单纯明确的观念 如真理、死亡、爱情等 讨论具体哲学政治问题 “中心思想”的获得靠“思”
3、孔子文论 (略)
4、孔子对中国散文的影响 作品《先进》(侍坐章) 三、墨子
1、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主张:“尚同”“尚贤” “兼爱”“非攻”“节用”,“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
2、墨子的散文
(1)相对于《论语》,《墨子》的不同。
《十论》自成体系,每篇有简明的标题,不象《论语》取文章首句为名;各篇连成一个整体,不象《论语》简短零散;每篇都有一定章法,层次分明。 (2)散文的特点:
A 逻辑性。先秦诸子中,墨子最重逻辑。主要采用的是类比推理与生活事实叙写相结合的方式。 B 尚质,意显而语质,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质朴,不重文采 。 C 三法。本、原、用。
作品:《非攻上》《兼爱上》 四、老子
1、思想: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2、关于《老子》一书。
虽是语录体,但是没有对话,没有教授的痕迹;其文风一致,学者认为是出自一人的手笔。其人、其书和哲学思想都为人们所争议。
3、文章特点:句式整齐,韵散结合,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 4、 作品: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二十五章 第八十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五、庄子
思想
散文风格及特点:汪洋恣肆;生动活泼、文理自然,大量运用寓言神话。 《庄子》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作品研读《逍遥游》
(1)线索:“无待”方为“逍遥”。 前半部分:
讲“有待”,反面立论,欲抑先扬。由物及人,讲万事万物皆有所“待”,皆不自由。引出论点:真正的“游乎无穷”“恶乎待”的三种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后半部分:
讲“无待”,正面立论,分别论述什么是圣人、神人、至人。最后描绘出至人无己的境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其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主题:“逍遥”与“游”的最根本的含义是自由,表达的人生哲学是:超越功利。贯穿全文的是对生命与自由的赞颂,追求的是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庄子认为妨碍这种自由追求的枷锁是“功”“名”“己”,只有神人、圣人、至人才能摆脱这些精神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
(3)艺术风格。
庄子用丰富的想像说明深奥的哲理,表现精神世界的遨游,行文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主要特点是丰富多变、造象奇特、生气灌注、意境宏阔。 想象的特点:
选象: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目光投向自然与神话(鲲鹏、野马、尘埃、朝菌、蟪蛄、大樗树)。 造象:体现了作者浓重的个人理想色彩和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大幅度变形。(鲲鹏) 组象:正反双向夸张,突破了传统美学“中和”的审美原则。奇异的意象增强了视觉反差,拉大了审美距离。
(“大鹏”与“野马尘埃”) 庄子散文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形与本质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
(1)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生困境的沉思。
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反对人为物役,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不仅是哲学的主题,也是艺术的主题。庄子散文中对宇宙和人生的品味和体验是真实的、感受是可贵的、追求是真诚的,对现实的批判是深刻的
(2)情感深厚真挚丰富,个性鲜明。
庄子比常人更多地体会到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时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更多的精神苦闷、更深的忧患意识,有更强烈的精神独立的渴求。精神上深深向往“逍遥”,形骸上却无法摆脱“有待”而痛苦。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
(3)庄子把中国文学的想象性审美特质发挥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寓言十九”,无处不喻,想象丰富,描写壮丽瑰玮。
原因:一是受楚文化影响,继承了古代神话的艺术精神;二是有其哲学思想根源,即道就是创造生生不息万物生命的动力,“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是创造的主体,要讴歌、赞颂、要自由创造。三是基于对现实的认识,刻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 5、关于庄子思想的局限性。
将个体完全与社会对立; “无用”的药方;
倒退到原始洪荒的年代。 六、孟子
1、 思想主张:性善、仁政、民本。
2、散文的风格及特点。 (1)风格:气势磅礴
从内涵上理解,“气”指孟子捍卫他的“仁政”学说时无所畏惧,“配义与道”,发为文辞形成的“浩然之气”,是他文中充溢着的捍卫自己人生理想的充沛情感。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如设问、反问、排比、铺陈等,使文章形成的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2)说理:长于雄辩
特点是:首先引出话题,然后因势利导,步步紧逼,诱敌深入,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无可置辩,甘心折服。
(3)语言:取譬设喻
善于用浅*易的故事、寓言、比喻来说明道理。特点是就近设譬,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情感联想的产物。
3、 孟子的“养气说”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上》。养气指人的道德修养。孟子要培养的“浩然正气”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熏陶自己。“养气说”在中国文学中,是指作家的人格培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它形成的一种阳刚壮大的文体风格。
4、孟子散文的美学价值、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1)孟子散文的美学价值
A 他阐释仁政学说时所表现的社会美。 B 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时表现的人格美。
C 散文中的力量和气势所产生的情感美。
D 他善于因事设喻和提炼修辞形成的语言美。 (2)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民贵君轻”对民生的热诚、“从道不从君”藐视封建君主的傲岸和“舍我其谁”的用世精神是孟子形象的主要特征 。他的品格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境界:不盲从传统、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现世的批判精神,充满理想色彩,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 四、《荀子》 1、 思想
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兼讲礼法 。
2、文章特点
(1)体制宏伟、结构谨严、论理周密。是典型的“学者之文” 。
(2)语言上引物连类,多用博喻。只是简单的比况,没有描写、情节和故事。 (3)句式上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骈散结合 3、意义: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与定型。
4、作品研读:《劝学》 提问:荀子的文章以结构谨严著称,谈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在谈学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提示: 1、《劝学》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环。2、《劝学》一文的核心是谈儒家的道德修养。3局限性:学习目的、学习内容。 荀子思想体系
性恶论 劝学 制天命而用之
劝学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途径,学习的境界 八、韩非子 1、思想
(1)坚持进化的历史发展观。批判“法先王”的复古主义主张。
(2)创立了以“法、术、势”为代表的一整套中央集权主义专制理论体系。 2、文章风格与特色 (1)特色
A 无所文饰、坦率;犀利
B 擅长驳论。用驳难、反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思想体系 。
C 说理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
(2)风格:峻峭。峻峭的内涵是指文中有一种激越愤慨之情,充满着“孤郁”的情感。说理上深刻明切,词锋锐利。 其文以理取胜,说理与荀子一样的绵密,但不象荀子那样温厚可亲,而是峻峭刻薄。 3、作品研读:《难一》 九、《吕氏春秋》 1、作者 2、思想
3、特点:文笔平实;善用比喻;具有严整的体式。 4、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5、作品研读 《察今》
第三编 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
第一章 概论
一、秦代散文概况
二、汉代散文概况
1、时代精神对文学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时代精神是自信、乐观、高昂,文人们都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反映在文学上,呈现的是“苞括宇宙,总揽天人”的气度,追求的是崇高壮丽之美,抒发的是喜悦豪迈的盛世豪情。
2、汉代的论说文
(1)西汉散文。 代表是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西汉鸿文”和以枚乘、邹阳为代表的“纵横之文”。
(2)汉武帝时代散文。文风的变化:出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尊儒之文。其风格为“醇厚”,特点是引经据典、坐而论道、典雅醇正、含蓄委婉。这就是人们说的“汉文醇厚”,表明此期文风已不再“纵横驰骋”。它与汉代的时代精神相通,代表了汉代散文的主流。
(3)东汉时期散文。西汉末到东汉,出现了以刘向、刘歆、扬雄为代表的复古之文。再后有王充为代表的指斥时弊之文。如王充的《论衡》、桓谭的《新论》、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崔寔的《政论》等。 3、汉代的史传散文 (1)关于“史传散文”
是历史传记体文学的简称。指不仅具有文学色彩而且具有史料价值的一种记载历史人物事迹的文体。史传要求翔实而全面地记叙传主一生的主要经历,不隐恶,不溢美。史传在古代必须由史官撰写。此文体由《史记》首创,
历代因袭,二十四史中史传文占了绝大多数篇幅。 (2)史传散文的演进发展
《史记》以后,传记散文的发展分为两条线:
一是直承《史记》正统史传路数,以记述史实为主。代有专史,史有传记,演绎成一部二十四史。
二是从正史中分化出来,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的杂体传记。如碑铭、传状、自传、外传等各种传记作品。 (3)作品:《史记》《汉书》
第二章 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略)2、思想
梁启超:“国民思想”
侯外庐、游国恩等:“朴素的唯物主义”、“人民性” “天人感应”“终始循环”等唯心因素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司马迁生活在经学弥漫的年代。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受束缚。他从儒家学说中吸取了道义的观点和进取精神,从道家的学说中吸取了自由雄放的作风和批判精神。他是企图用庄子那样一种自由的气魄来实行儒家的仁义之道。在司马迁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精华的理想的结合。 二、司马迁写出《史记》的动因
最初是彰显汉朝大业的需要、继承祖业的需要和个人建立功业扬名的需要。
遭遇宫刑以后,强调“成一家之言”。 意味着他要通过再现历史,来表现自己的理念、个性和情思,写出
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他把全部的理想都倾注到著书之中。写书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是他对封建君主淫威的唯一反抗方式,是他与不平命运抗争的唯一方式。
三、《史记》的文学性
1、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史记》中人物数量众多、个性鲜明、类型丰富。是以大量的人物传记组合成的一部宏伟的历史。
2、充沛的情感。从写作的动机看,就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写历史人物是为了抒发自身的内心痛苦、郁闷,而不是为了表达对政治或伦理的评判来说教。
3、高超的艺术技巧。谋篇布局、细节与场面描写、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四、《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1、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2、语言上的创造性 3、《史记》的批判精神
作品研读:《太史公自序》《伯夷列传》 《货殖列传》 《报任安书》
关于“无韵之离骚”
由于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遭遇、有着共同的愤世之情、有着共同的理想与人生追求、有着相同的品格,他们在精神上心灵上是相通的,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与屈原的《离骚》有许多相通之处。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史记》虽然写的是历史,但它不是客观的叙述史实,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发愤以著书”的写作心态本身就注定了《史记》是一部充满作者情感的文学著作。作品中饱含着作者对历史上人与事的强烈爱憎、对现实黑暗社会的深刻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深深向往。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作者自己“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怨愤的抒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史记》是一首饱含着作者血泪的、作者用整个生命谱写的悲愤诗,称之为“无韵的离骚”。
第三章 班固《汉书》 一、体例与《史记》的异同
同:都是纪传体的史书;书的基本框架相似。
异:《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汉书》由“纪、表、志、传”四个部分组成;《史记》由“书、表、本纪、世家、传、”五部分组成。 二、思想内容与《史记》的异同
同:《汉书》中有一部分与《史记》内容、风格相似的作品,歌颂了一些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做出了卓
越贡献的人物,如《李陵传》《苏武传》。
异:《汉书》是“奉诏修史”,主要宣传的是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尊显汉室,维护汉朝大一统格局。 《史记》则是“成一家之言”,写作者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理解。具有人民性,“异端思想”。 三、叙事写人的特点
同: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事。 异:
《史记》更生动,爱憎情感和主观色彩更浓。
《汉书》详细具体地记载了许多汉代的典章制度,简洁、整饰、明晰。写人写事不动声色地客观叙述,不甚动情,更近于“纯史”,生动性大大降低。 四、语言风格
《史记》具有语言规范化、通俗化的特点;笔端饱含情感。 《汉书》的语言趋向典雅。 作品:《苏武传》《李陵传》《扬王孙传》
第四章 论说之文(略)
一、西汉鸿文(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二、纵横之文(枚乘、邹阳)
三、尊儒之文(董仲书文章的“醇厚”) 四、复古之文(刘向、扬雄)
五、批斥时弊之文(王充、仲长统等)
第四编 古代散文的革新 ——纯文学散文的兴起
第一章 概论
一、背景
从“人的自觉”到“文的自觉”:
“人的自觉”,指由于社会动荡,人们朝不保夕,于是开始怀疑原有的价值观,重新思考和评价人的价值。经学衰微,以老庄为核心的玄学风靡士林。标志:德的标准淡化,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强调个性和个性自由,士大夫由西汉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成了精神的个体。
反映到文学上,这个时期散文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汉文中赞美的与儒学相联的道德、气节、操守等,逐渐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甚至成了不少文章嘲讽的对象,而对个体存在的喟叹、珍惜与依恋日益成为表现的中心;对外在事物的铺陈逐渐冷淡,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表现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文的自觉: 主要体现:
1、文学从经、史、子“附庸”地位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文章对个体生命的体验及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由于主体精神的注入,散文更多地表现作者的才情气质和风貌,表现了个体精神的丰富性。
2、遵循文学创作规律,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讲究句式结构和修辞技巧,文章日趋华美。
3、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如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人们已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文学(散文)的地位、价值、特征及各种体裁与风格 二、散文创作的总体特点 1、文风的革新和转变
2、 散文主体意识的增加和延伸 3、散文形式美的追求和走向骈化 4、散文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章 魏晋散文
一、建安散文 1、 曹操
(1)曹操的思想
(2)曹操散文的风格:清峻、通脱 (3)曹操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作品:《自明本志令》、《求贤令》
2、曹丕
(1)思想(2)风格。书札之文写得生动活泼,亲切有
味,娓娓动听。
(3)文论:《典论论文》作家论、文体论、风格论。 (4)作品研读:《与吴质书》(节选)
3、曹植 (1)思想
( 2)文章内容:前期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不朽的进取精神
后期散文中贯穿了被压抑的痛苦和忧愤,对自由的向往。
(3)风格:“才大思丽”、靡丽恣肆、 意气极盛。既有慷慨激昂的建安风骨,也有幽怨隐微的魏晋风度。 (4)曹植在散文史上的地位(略) 作品研读:《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 关于三曹散文比较:
曹操:结构疏朗,行文苍劲而古直,以刚为主; 曹丕:结构细密,行文气缓而清秀,以柔为主;
曹植:结构疏密错落,意脉飞走流动,词采华茂,刚柔相济。 二、魏晋之际散文
1、阮籍
(1)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2)阮籍散文的特点
《大人先生传》思想内容:以“大人先生”自况,斥责礼法、宣传“应变顺和”处事方法。行文特点:构思奇特;赋体传记,宏丽多变、对话、用韵;嬉笑怒骂、痛快淋漓。 2、嵇康
(1)嵇康的生平与思想 (2)嵇康散文的特点
(3)作品研读《与山巨源绝交书》
内容:主要表明自己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的态度,丝毫不掩饰对山涛等名教人物的不满,表现出作者高洁不俗的志向。
手法:辞锋犀利,冷嘲热讽,辛辣尖刻。 三、两晋、晋宋之文
1、陆机(1)作者简介。(2)作品研读《吊魏武帝文》(节选) A 内容:
伤感的原因之一:象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不能不受生死的约束。感叹生命短促。正是“生死有期,圣哲难免”。 伤感的原因之二:象曹操这样通达的人物,面对死亡,也不免儿女情长,实际上是表达对生命的依恋。 (2)行文特点:感情充沛;骈散结合;于峭拔中见委婉,在豪放中见深沉;较为自由。
(3)意义:
文章表达了在那个“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时代,人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痛苦。生死之悲是这个时期散文的主旋律。名为吊魏武帝,实际上是以魏武为题,吊古伤今,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无限感伤。陆机不久后就被司马颖所杀,临刑前曾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之悲鸣。 2、刘琨《答卢谌书》
主题:是作者经过“国破家亡”后对早年远慕老庄之齐物、行为放旷的深刻反省,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报国的赤诚。 特点:骈散相间。风格质朴、沉郁、凝重。
3、王羲之:《兰亭集序》 理解提示:
题材:由两汉的外在的功业、学问、节操转向自然,寄情山水,转向内心,进行内在的思辨:乐与悲、静与
躁、暂时的得到与永远的不满足、生与死。“晋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主题:由人生聚散无常想到个体存在的有限,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深沉喟喟叹,表现的是人的觉
醒时代对个体生命的极度重视与深切依恋。宗白华说“就是最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
手法:笔墨简略,气象宏大,语气舒缓,意旨深远。融自然的山、水、林、泉与人的悲、喜、生、死于一体,
让人感到一种畅达的胸怀、率真的性情。
4、陶渊明 (1) 思想
他的思想里融入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如儒家的重道德修养,入世的人生态度;道家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佛家的不惧怕死亡。但又摒弃了三家的不足,如反对虚伪的礼法、并不厌世消极,也不相信来世。他是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寻找人生中的乐趣,寻求人生的意义。 (2)陶渊明研究的几次论争:
关于“浑身静穆” 关于“反现实主义”
(3)风格:
真淳、淡泊、平和:“……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
“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陶渊明散文基本风格的理解。
真淳、淡泊、平和,从内涵上理解,是指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心态的平和。由于陶渊明人生路上的坎坷,加上魏晋以来人的觉醒的社会思潮的熏陶,他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超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在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读读书、饮饮酒、写写文章,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慰藉从行文上理解。从形式上看,是指他的文章如田家语,家常话,自然朴素。没有半点矫情,不求语言的整饰雕琢
(3)作品研读:《五柳先生传》《告子俨等疏》、《桃花源记》《自祭文》
第三章 南北朝之文
一、南北朝散文概况(略)
1、关于“骈文”及骈文对散文的影响。
骈文兴起的原因 骈文的特点 对骈文的评价与研究 2、几位重要的骈文作家及作品 3、南北朝散文风格的差异 二、南朝散文
1、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书信之文大量篇幅写景,赋体写信。《瓜步山揭文》实则寓言小品,是骂世之文。 2、刘峻(略)
《广绝交论》内容:有感于任昉生前身后的境遇,概叹世态炎凉,刻画五类世交。特点:骈文、对仗用典精当,痛快淋漓
三、北朝散文
1、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山水,散文发展新领域。其山水千姿百态,刻画入微;情与景的交融;散行单句,不雕琢藻饰。《孟门山》
2、杨衡之《洛阳伽蓝》描写建筑,写景状物艺术的开拓;杂史事、人物、志怪为一体,有记叙、描写、考辨。骈语化程度较《水》深,议论多用骈语。
3、颜子推《颜氏家训》《涉务篇》文词浅易,质朴自然,用散体。
第五编 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上)
第一章 概论
一 、散文繁荣的标志
1、数量上。作家作品众多。唐文,清人董浩等编《全唐文》作家为3072人,作品多达18000篇。宋文,四川师范大学编《全宋文》,作家5000余人,作品100000余篇。
2、质量上。散文的抒情特性征和艺术魅力得到进一步显现,把古文提高到一个新的文学境地。出现了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二 、唐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1、 散文向文学主体的回归
散文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 。
唐宋作家创造的“古文”是一种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独立的文学体裁,走的是审美与实用并重的道路。 作家群体程度不同的„平民化‟导致了作品的„通俗化‟”,他们创造了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代辉煌 。 2、作家主体意识的高扬:主要是指唐宋散文的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大家辈出,均能各树一帜。 3、散文体裁的变革与题材的开拓
(1)突破了一切文体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的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2)创造了一些新的文学体裁。
4、散文技法的丰富和散文语言的变化
作家们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法日趋丰富。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吸收了骈文的长处,将整齐的骈句杂于散体文之间,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三、唐代散文的总体风貌
唐代散文主要表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现实的积极介入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其主旋律是“辅时及物”的济世精神。作家们大都把创作看成是一种严肃的事业,在他们的散文中,骈文中的爱情或艳情文字几乎绝迹,再也找不魏晋散文中的“大人先生”、“五柳先生”。
唐代散文作家推崇的是文章中淋漓贯注的生气,雄健刚劲的力度。鄙弃了齐梁柔弱苍白的文风。不过,唐文也汲取了六朝骈文的艺术营养,它是先秦两汉散文与六朝散文的互补。
第二章 隋唐文风与唐代古文运动 一、隋文帝发号施令,抑制浮华 李锷《上隋高祖革文华书》 二、唐代古文运动的先行者
1、魏征 意义:内容上表现了布衣之士的精神风貌;形式上,开唐散文化骈为散风气之先。 作品《十渐不克终疏》条分缕析,词旨剀切,质朴明畅。
第四章 武周治天下之文
2、陈子昂
文章改革的先驱(“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前人评其文“质文一变 ”、“文体最正 ” 诗文改革主张:“以风雅革浮侈”《修竹篇序》 作品《谏灵驾入京书》 《修竹篇序》(附后) 其他作家:
元结《右溪记》不是书信、地志,是独立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之作 ,“实开子厚先声 ”。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三、唐代古文运动
1、古文运动的背景2、关于古文运动
“古文”:
指用文言的所写的散文。源于韩愈、柳宗元。他们在倡导古文运动时,称先秦两汉的散文为古文,作为散文革新的目标,用以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此后,古文就成为散文的专称,成为与时文相对立的概念。
“古文运动” 指发生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号召,
以文体改革和文风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 “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不平则鸣”“气盛言宜” “ 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古文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动摇了骈文五百年来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意义:
(1)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后人的借鉴作用。(2)古文家的创作实践对后人的示范作用
局限:
(1)古文家企图通过一场文学运动来挽救社会危机,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儒家正统思想并不能挽救社会危机,晚唐后,古文运动衰落,四六文卷土重来,重新取得统治地位。
(2)一些古文家过分强调散文“新”“奇”,走上了生僻艰涩、好奇尚怪的绝路。
第三章 韩愈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略)
2、思想:以儒家为主,杂取墨、名、法家。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极力排斥佛道。政治上站在豪族地主一边,依附于豪族地主集团,反对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 二、韩愈的散文创作
《韩昌黎集》五十卷,诗不足十卷,有三百多篇散文。分为三类: (1)杂著(2)书序(3)碑志 三、韩愈的散文的特点
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气盛”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针对不同文章内容呈现的不同的风格。如有一类文章,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行文生动活泼,是“家常本色之言”。
对基本风格的理解:
内涵:指他以儒家道统传人自许身体力行文中所伴随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情感,表现为一种率真、一种自信、一种热情、一种胆识、一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一种孟子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
形式:结构,以奇句为主,参以排偶,富于变化;语言,淋漓酣畅、雄健刚毅。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形成一种沛然不可御的气势
四、韩愈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苏轼《潮洲韩文公碑》称其为“百世师”“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认为其文是散文史上的一块丰碑。
批评者:主要从人品的角度;或用阶级分析法从意识形态上分析,说他的作品是“帮凶文学”。 肯定者: “把古文的实用本能发展到全新的最高阶段”“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季镇淮《古文理论与实践》) 关于古代散文中抒情散文几个特点:
以抒情为目的的散文主要集中在辞赋骈文之中。
多数的散文作品抒情仅仅是一种手段(表达方式)而已。
抒情散文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私人性质的文字中,如书信、吊祭、赠序等文字中。
中国古代抒情散文主要抒发的情感是:由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
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引发的情感。男女爱恋的的书信一般不收入作家的文集。哀怨多、牢骚多。
手法与风格:与西方的抒情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多是直抒胸臆,炽热奔放,情感浓烈;中国的抒情散文多
用比兴,如呢喃细语,娓娓兴情,讲求含蓄深永。
第四章 柳宗元散文
一、生平与思想、古文运动的理论
柳宗元的思想本于儒家,又取于佛老,各有取舍。他的思想特点是从解救“生人之患”出发,“急生民之困”,强调“辅时及物”之“道”。“这是一种新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这也是柳宗元古文运动理论“道”的内容。 2、柳宗元散文的分类
政论散文 山水游记 传记散文 讽喻杂文 3、作品研读(1)政论散文:《封建论》 (2)山水游记作品:
永州诸记、柳州诸记、永柳以外诸记
总体风格:冷峭峻洁、沉郁凝敛,具有一种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从内涵上讲与作者长期被谪受贬的遭遇、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有关,借被人所弃的山水来表现自己虽有才华却不为世用远弃荒野的悲剧命运,借以安顿那苦闷的灵魂。一方面使情感得到宣泄,一方面也可以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从形式上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对山水的细腻的、个性化的描写。其二,山水具有讽喻性、象征性,寓主观于客观描写之中,文笔曲折深婉。
柳宗元山水游记取得的成就:柳宗元以自己大量的山水游记创作奠定了这一文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标
志着山水游记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3)传记散文:为平民百姓立传,开拓了散文创作的领域。
(4)讽喻杂文:包括杂说、杂感、寓言等。
韩柳散文的比较
(关于散文研究史上的“扬柳抑韩”、“杨韩抑柳”与客观评价)
就思想而论,柳胜于韩;就文而论,柳文不及韩文规模宏大,变化莫测。 韩愈的品格不及柳,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影响不及韩。 韩文以气势胜,柳文以骨力胜。
韩文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倾泻无余的,充满着旺盛的气势;柳文表达感情常常是含蓄深婉的,富有
讽喻性;构思细密,用笔精严; 韩文语言尚奇务新,触处皆活;语言富有独创性和新鲜感。柳文语言精悍凝练,冷峭峻洁。
第五章 唐末小品文
关于小品文
又称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的通称。其名本于佛经,后借用于专指篇幅短小的杂记。作为一种文体,萌芽于秦汉,始于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唐宋得到很大发展,明清兴盛。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广泛,形式活泼多样,笔法灵活自由。
唐末杂文作家群
孙樵:《书褒城驿壁》对“厅壁记”一类文体的突破,“思深词高”。 皮日休:杂文短论,思想新颖,言词激烈《原谤》
罗隐:《谗书》“几乎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唐末小品文的“压卷之作”。 作品《英雄之言》“英雄”实指那些窃取高位,夺得重权者。文思奇妙,发人深省。
第六编 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下)
第一章 概论 一、宋代散文的特点
1. 与政治斗争联系紧密。危机意识与伤感情绪。 2. 题材广泛,体式多样。
3. 宋代散文的基本风格:平易、畅达、自然。 二、宋代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三、北宋古文运动(背景 基本理论 意义 唐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第二章 欧阳修散文
一、欧阳修的生平与思想 二、欧阳修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三、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平易自然、委婉曲折。 欧阳修散文的美学品格(“六一风神”) 作品《朋党论》《与高司谏书》 《五代史伶官传序》
“六一风神” (“情韵之美”)
内涵:“风神”是心态的表露。与他的人生哲学、处事态度、经历以及性格修养有关。他当政时虽果敢但不叫嚣跋扈,他失意时虽畏祸但不颓丧绝望。“他的人生哲学是崇尚中和之性,沉稳平静,时刻保持心理的平衡。” “欧文之多神韵,盖得一„追‟字诀。追者,追怀前事也。”(林纾语)对今昔盛衰悲剧性的人生体验,是其风格形成的关键。
形式: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事与理看似散漫不经的安排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之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结构层次上,回环曲折,吞吐掩抑;语言上,平易自然,精练而富于变化。
第三章 苏轼散文
一、生平与思想
“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渗入道佛思想。“外儒内佛” 、“外儒内道”。文化品格: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经磨难而始终向上的乐观、随缘自适进退自如处世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 二、散文理论
1、“道”的内涵:散文由宣传儒家的政治的哲学的“道”转变为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活动。——标志着中国古代最为传统最为保守的文体在发生着变化,由功利境界向审美境界嬗变
2、“行云流水”:《答谢民师书》文中提出的散文主张,主张散文应该自由畅达,不拘法度。揭示了散文的文学本质,即散文是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三、基本风格
“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变化多端、流畅婉转、趣味横生 四、苏轼散文的成就与地位
苏轼的散文标志着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结束,从此系统地形成了“唐宋八大家”古文传统。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他的散文是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韵味与人生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的融合,散文中表现的是他自由旷达、率性任真的文化个性。
五、苏轼的散文作品
1、论事之文:深入浅出、变化多端、汪洋恣肆(作品《教战守》)
2、各体杂记:主要包括书札、序跋、随笔、杂记等。大都是贬谪黄州以后的作品。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生动风趣,趣味横生。(代表作《筼筜谷偃竹记》) 赋体之文:代表作《前赤壁赋》
理解提示:
背景:贬官黄州后。行动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压抑。
主题:反映了作者受到打击后的苦闷和寻求精神出路的心路历程。 内涵:自由旷达的人生境界、对人生的透彻了悟
线索:表面上线索是:景——情——理 心路历程是: 乐——悲——乐
第四章 欧苏以外其他作家的散文
一、苏洵:
1、风格:立论精警,纵横驰骤 2、作品:史论、策论,尤以论兵见长《权书六国》 二、曾巩:
1、风格:古雅平正,质朴舒缓。2、代表作:《赠黎安二生序》《墨池记》 三、王安石
1、 风格:深刻犀利,简而健。 2、作品:《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 四、苏辙
1、文章风格淡泊平和,以稳健见长。
2、作品:《答黄庭坚书》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平淡自然”的风格。《六国论》不及父兄奔放,却详赡工稳。
第五章 宋代散文文体的繁荣与创新 一、记体散文的发展与创新。 二、书序赠序的变化。
三、题跋与笔记兴起。笔记的成熟。
第六章 金元散文(略)
补充:
1、南宋的一批爱国作家的散文
胡铨:言事论政的代表作家之一。《戊午上高宗封事》抗金复国“敢说敢骂”的文章,气斩王伦、秦侩、孙近。
此类文章汉唐以来,实不多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殉国志士之文的代表
2、各体杂文
代表作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不同于一般集序文字。主题;“得之艰而失之易”。委婉细腻,无拘无束,
用语浅近,“自然而工”。
第七编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上) 第一章 概论
明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1、拟古、复古的散文思潮。
2、对散文理论的探索逐渐深化。流派、社团众多。
3、散文创作落后于理论。明代后期社会新思潮的出现,散文发展出现的新趋向。 第二章
宋濂 开国文臣之首“盛世之文”《送东阳马生序》《春日赏海棠花时诗序》
刘基 实绩大于宋濂。 《郁离子》寓言体散文集。 风格:生动风趣,嘻笑怒骂。作品《郁离子谓执政》 方孝孺:小品文:《越巫》《吴七》 台阁体 第三章 前七子、后七子(宗臣《报刘一丈书》) 第四章
唐宋派
归有光《项脊轩志》题材上的开拓 艺术表现特点:口头语说家常事 “风韵疏淡”。“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第五章
李贽“童心说”:内容 意义 作品《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内容 风格
公安派:袁宏道 作品《雨后游六桥记》行文特点
张岱 明代小品文的繁荣 张岱小品文的地位 张岱小品文的特色及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香市》) 第六章 复社
第八编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下)
第一章 概论
清代散文的概貌 清代散文特点 桐城派 第二章
四、日记的定型。
五、野史纪实之文。散文史上大量野史纪实之文的出现。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作品《原君》 顾炎武《日知录》 第三章
候方域《李姬传》 魏禧《大铁椎传》
方苞 散文史上的地位、散文理论 代表作《狱中杂记》
刘大 魁散文理论 作品《送沈菜园序》《章大家引略》
姚鼐散文理论 散文创作的成就 作品《登泰山记》较完美的体现了作者的散文理论
郑燮 文章突破了桐城的一统天下,自成格调,其家书真情实话,语言通俗。作品《范县署寄舍弟墨第四书》 袁枚 论说杂文《黄生借书说》 抒情散文《祭妹文》
第九编 近代散文(晚清易代之文) 第一章 概论
关于近代散文的分期
近代散文发展的三阶段 近代散文的特点 文界革命 新文体 第二章(略)第三章(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