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维明
在当前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如何促进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热爱学习,进而促使他们努力刻苦地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敢于面对这个问题,并大胆开拓创新,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接受适合他们现状的教育,是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成长教育”的理念,并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教育即生长。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然生长。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精神成长。”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也都有相似和相近的看法。杨绛先生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在实践方面,一些教育改革家也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上海市闸
北八中刘京海同志在1987年就提出并实施了“成功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认为,“成功”只是一种结果,而教育永远是个“过程”。我们之所以提出“成长教育”的理念,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关注教育的过程,通过有效地过程管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成长教育?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认为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更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它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学、爱学、学有所得。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致力于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我们认为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受教育者。不让一个人掉队,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当前,我们的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些教师只关注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而让一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进而造成了教育的某种不公平。这种片面的不公平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评价的是升学率,让教育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面对这种现状,很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发声呼吁,但收效甚微。为了从教育自身做起,并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成长教育”的理念。
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职普融合的综合性高中,大部分学生属于“差生”。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实境况,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施了“降低起点、小步慢走、巩固基础、实效带动”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积极引导他们慢慢地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这种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逐步成长的教育就是“成长教育”的核心。
第三,“成长教育”的理论基础。“成长教育”是基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学习动机生成的相关理论,着力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注重全体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模式。
有了先进的理念,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逐步摸索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成长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要首先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如下几个共性:
(1)学习基础差;(2)学习能力差;(3)学习习惯不好;(4)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基础差,我们就要降低起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为他们“补课”。
学习能力差,我们就要从基础抓起,培养和提高他们的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不好,我们就要多讲多教育,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力不强,我们就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为了有效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探索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模示:
1、班级管理模示:
我们认为,形成一种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模式,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基于学生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他们的基础,组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便于管理,便于教学。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分层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的幅度,进行适时的调整。
2、教学模示: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力求教学的针对性,至关重要。我们依据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我们采取“降低起点、小步推进、多讲多练多考”的教学方式,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弄懂学会,用学生能够感觉到的进步和成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成长轨道。
3、评价模示: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方式真正有效,我们要探索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注重教育方法的针对性,研究探索教育评价的适当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教育评价的适当性。北京教育学院杨志成先生指出:“教育评价在于了解教育的成效,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更加注重过程。由于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教育评价应关注儿童发展的个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其本质是使教育评价回归教育本真。”为此,我们始终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教育评价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让他们有“自己确实有进步”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让考试成为一种艺术”的指导思想,让考试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艺术。
我们相信,当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他们一定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机的,从而走上正确的成长轨道。
总之,让教育回归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成长的本质,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一点上,我们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