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略

来源:知库网
2018年第15期

理论前沿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略

佳1,杨永明2,何晓颖2

(1.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4;2.舟山技师学院,浙江舟山316011)

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体现技工教育规律、彰显技工院校特色的办学模式。目前,技工教育在校企合作

方面存在育人平台缺乏、内在动力不足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创新产教融合路径在于: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组织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健全师资共培机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关键词: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标准、路径、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GH006)

作者简介:姚佳,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杨永明,男,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管理;何晓颖,女,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5-0006-06

长期以来,各地各类技工院校都在创新办学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以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发展。《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已经达到1406个,共有成员35945个,其中行业企业占比近73%。[1]可以说,校企合作规模扩增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现实的校企合作依然“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总体水平仍较低,合作意愿不明显、合作动机不强烈,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效率。[2]因此,积极探索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规律,是技工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举。

一、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之应然要求

教育规律表明,人才培养是由教育过程与方式、教育资源与条件等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人才培养过程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经营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既要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6

也要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3]技工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依托产业建设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生成的前提

专业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4]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产业同步发展,就必须对接地方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地方产业发展是技工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技工院校的发展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基石。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政府希望技工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通过校企合作,其专业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地方生产技术及产业特点,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配套,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技工院校要发展,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鼓励与资源支持,而要获得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就要主动进行供给侧的改革,配合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和

理论前沿

产业发展计划,打造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促进产业和教育同步发展,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为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服务,为实现当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对接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运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市场占有率和提升企业形象,核心之道在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依托技工院校的师资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利用技工院校信息技术等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难题;还可以采用独资、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或直接利用企业车间、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5]而技工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高标准实训基地、实验工厂、教学工厂,通过与企业紧密深度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与研发动向,还可以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与专家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有效缩短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依据行业设置课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运行的条件

行业协会是不同行业为了规范各自行业标准、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成立的协会组织,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人才从业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6]随着《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出台,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技工院校要培养出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人才从业标准

2018年第15期

与岗位技能要求,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标准,才能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借助行业协会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利用行业协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减小投资压力,优化师资结构,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二、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之路困难重重

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大多还停留于表面,层次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平台缺乏,尚未实现信息资源互通互享

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关键在于政府的公共角色和服务职能,核心在于构建学校与企业双方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的公共平台。然而,一方面,我国目前关于技工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对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税收保障等鼓励性措施的实质性规定。具体表现在财务、奖惩、人事、税收、信贷和考核等缺少配套的倾斜政策,校企合作中涉及的成果分配、技术保密、学生安全和待遇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这些都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服务的角色缺位。虽然很多技工院校探索了“校企共训”“订单合作”“设备共享”等办学模式,然而,由于政府公共服务角色的缺位,加上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考核功能没能得到发挥,阻碍了校企合作深化的进程。此外,校企合作缺乏固定的互动交流平台。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缺少有效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机构,且多数合作平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功利性等特征,影响着彼此间的信息资源共通共享,导致双方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发展,进而阻碍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和高效运行。

7

“引企入校”2018年第15期

(二)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尚未建立长远利益协调机制

企业是逐利的,学校作为公益教育机构也是追求人才培养效益的。利益是组织双方产生合作意愿与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满足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一个组织长期深度发展的最好选择。对于校企合作,建立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是双方维系良性运转的纽带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尚未建立长远的利益协调机制。技工院校是“以技能为特色,以服务为宗旨”的社会组织,教育性和服务社会是它的根本性质和任务,而企业是典型的盈利性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双方的核心利益不一致,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的态度不一,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在现阶段,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国外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热情与动力较高,企业承担提供的经费占学生培养总经费的比例高达65%以上,很多企业不仅负责安排学生的培训任务,承担学生的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而我国的情况是校企双方利益关系不对等,悖逆了“合作互动、共赢发展”的初衷,导致校企合作这一工作最终只是企业对技工院校的公益性支持或功利性投资。

(三)校企合作低层次徘徊,尚未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在校企双方合作育人过程中,技工院校是主体,企业是配角,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而当技工院校和企业同为人才培养主体,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校企合作便质变为产教融合。目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条件不吻合。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进入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技工院校的专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建立科学的8

理论前沿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与协调发展机制便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目前技工院校的设备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有限,校企双方难以进行技术与内容的有效对接,所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与企业的技术结构及生产过程不吻合。

其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障碍难以跨越。一方面,尚未建立健全科学权威的职业标准体系。现有的职业标准良莠掺杂,而且许多行业的职业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与职业发展实际不符,因而根据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时的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编制上,技工院校仍表现出更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过程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设计与编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再次,学校与企业对接空间受限。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主要有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基本条件薄弱。例如:学校实训场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学校具有新技术研发功能的实训设备不足,难以吸引企业的参与。此外,由于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实习对接机制,学校只是机械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殊性,最终学生的顶岗实习异化成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的权宜之策。

最后,教师与师傅对接路径受阻。教师教学和师傅实践作为不同性质的两类活动,其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不同。教师教学是人对人的影响,师傅生产是人对物的影响,如何遵循不同的客观规律,促进教师教学过程与师傅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重构人——物——人的新活动,努力建成一支既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又拥有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岗位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教师队伍,这都需要在技工教育理论和校企合作实践方面做出新的创新和突破。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创新策略为精准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借助政府力量推动下,技工学校应统筹融合各方资源,与企业在人

理论前沿

才培养、师资培养、资源共享、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政校企互利共赢。

(一)创新“三位一体”组织设计,使技工教育政校企合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上看,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组织不断进化、成熟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技工院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笔者所在学校设计了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采用垂直治理模式与横向治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有序的分权,不断适应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一步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

“横向治理模式”是指同层次的管理,主要是同级部门间的协调;“垂直治理模式”是指不同层次的管理。在充分考虑学校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基础上,学校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制度落实的执行力和时效性,充分体现互利共赢原则,最终形成校企双方合作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三位一体”的具体组织架构为:垂直治理模式以理事会为主。理事会由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下属企业、技工院校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学校的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督促落实各成员单位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多方位合作等;院校长由理事会聘任,负责落实理事会的各项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社会服务及对外合作交流活动等;教学管理人员由院长聘任,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安排实习实训、加强质量监控、协调就业推荐和开展教学研究等。横向治理模式由政府部门、校企领导、行业协会、企业家和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其中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主,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校企合作章程,明确组织运行方式和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签订合作协议,使各方在专业课程、科技项目、师资队伍、招生就业、设施设备、图书资源、管理工作等方面实现优势共享、资源互补。“三

2018年第15期

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与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并加强全过程的控制,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形成既相互支持、促进,又相互牵制、规范的“等边三角形”的组织管理架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技工教育校企合作高效运行

校企合作能否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体系等。为此,必须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核心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不断调整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1.构建基于校企协同的专业共建机制。以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校企合作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灵活开设、调整专业,并设计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需求跟踪调研制度,形成具有广泛推广性的多方合作、协同育人的专业共建机制,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2.开发满足职业需求、凸显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专业核心技术的分析,整合课程内容,搭建由职业素质文化课、职业技术提升课和职业技能核心课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应根据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业能力要求,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完善核心课程内容,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以此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打造虚拟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通过内强素质、外练技能,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提升实践技能。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虚拟学习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结合校企合作,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创新特色教学模

9

2018年第15期

式,让学生在各种实训中认识、掌握具体操作流程,切实提升实践技能。

4.构建实践导向、证书对接的考核体系。一方面,要重新审视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考核内容,给学生提供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实践场所与环境,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实际表现为考核依据,着力实现学生各项资格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种考核制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岗位高达90%以上,既是劳动者求职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依据。通过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学生取得的各项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可以实现互通,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未来就业更多的选择。

(三)拓展社会服务职能,使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与企业合作进行员工培训是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纵向拓展,作为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之一,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技工学校可以面向行业各相关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专项培训,以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其一,新员工培训。每学期或者每年为企业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尽快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保证新员工能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其二,技能提升培训。针对行业企业已有从业人员中需要提高操作技能的,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操作技能提升培训班,侧重提升员工的实践技能,并适当增加针对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拓展员工发展空间。其三,考证培训。针对企业从业人员或者部分在校学生中对从业资格证书有需求的,学校还应协同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以及技师与高级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在保证员工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四)健全师资共育机制,使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层次得以提升

“双师型”“双能型”教师是技工教育实现校企10

理论前沿

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与重点。“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又是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双能型”教师是指师傅既是企业工程师,又是学校的教学培训能手。基于此,学校应履行对企业技术骨干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的职责,企业应承担对学校专任教师开展岗位技术培训的工作,两者共同承担起健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的任务。

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校企双方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同时,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借助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设备和先进技术,在教师实践经验得到丰富的同时,帮助教师发现在理论教学中忽略的内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教师队伍整体层面来看,校企双方应致力于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一是设立兼职教师队伍。基于兼职教师对于企业生产流程、工艺组织方式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熟悉度,以及对于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用人标准、操作技能、技术规程及管理制度的掌握度的优势,与专任教师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理论和实践上的优势,形成1+1>2的蚁团效应,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当前校企之间的编制壁垒,拟订关于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进行挂职以及兼职教师聘任等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的交融,在学校教师成长与企业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层次。

(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产生外溢效应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的需求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要保证有效满足这种需求就必须在校企之间实现一系列资源共享。[7]由于学校和企业隶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两者的利益侧重点不同,若要进行深入、持续的合作,核心在于满足各个主体的利益需

理论前沿

求。而要实现这一利益诉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各种教育教学科研信息和资源,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外溢效应。一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校内由学校联手合作企业共同探索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促进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在校外扩大学校实习基地的开发途径,创建多专业、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完成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有效衔接,使基地的实训功能得到最大化外溢。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对于人才供需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制定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使用与管理办法、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的管理办法、网络课程建设与使用制度和图书馆资产管理制度等,为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可靠保障。这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增进校企、校行之间的沟通交流,不

参考文献:

2018年第15期

断扩大校企双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成校企双方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年度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召开[EB/OL].[2017-12-04].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5212&cateid=1517.

[2]宋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12-17.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4]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5]沈剑光,叶盛楠.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6]戴汉东,石伟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59-63.[7]索凯峰,盛玮.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4-58.

TheSchool-runningModel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

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inTechnicalEducation

YAOJia1,YANGYong-ming2,HEXiao-ying2

(1.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2.ZhoushanTechnician

College,Zhoushan316011,China)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rethemodeofrunningschoolsthatembodythelawsofskilledworkers'educationand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technicalschools.Atpresent,thereareproblemssuchasthelackofeducationplatform,insufficientinternalmotivationandinsufficientdepthinthecooperationbetweentechnicalschoolsandenterprises.Thepathofinnovating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istoexploretheorganizationaldesignofthe\"Trinityoinnovatetalent-cultivationmodel,toexpandtheso-cialservicefunction,toimprovetheteachertrainingmechanismandtoestablisharesourcesharingmechanism.Keywords:technician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school-run-ningmodel

[责任编辑

贺文瑾]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