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摘要:如今,小学语文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科目,特别是低年级的朗读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充分关注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并对教学艺术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突破。教师针对低段小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尽可能关注更灵活的朗读形式、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方法以及实现朗读的整体感知等多方面的技能,从而推进学生在朗读中领悟知识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小学低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主要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接收和感知,当朗读教学能够适应教学的规律发展,便能为学生建立更好接收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去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同时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有效把握,学生不断参与到朗读过程中,教师也会因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而实现对语文课堂的整体把握。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四有新人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想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学生也会因为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产生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再辅以教师的课堂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能变得更加融洽和和谐,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也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当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模式也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一定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此教学方式必然会成为教育方式的普及,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方向。
二、朗读关注到参与的全体性
课堂朗读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而非个人的“独唱”。因此,朗读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需要让学生都参与到朗读学习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的行为,获取更多的感悟和收获。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让学生进行朗读的练习,比如全班齐读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还可以进行分段和分句的朗读模式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最终实现全员朗读的状态。学生也能因此而进入合适的角色,并且掺入情感,并参与其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关注学生,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坚持朗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朗读关注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
朗读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力。因为朗读是需要发出声音的,有感情的阅读,因此,这个过程并不枯燥。例如,学生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小动物画出来的图画是不同的?”而学生也会通过这样的思考而获得相应的感知能力。同时,因为低段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接触到的事物如果无法产生兴趣就会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关注到学生的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鼓励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并教会学生对文章内容赋予感情。教师对此可以进行亲身示范,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文章之中,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能学会充满感情的朗读。并且,对学生进行分层阅读,不同的学生感知情感的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产生相应的感悟。
四、朗读带入情绪有所思考
教师在朗读的领读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带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对文字产生强有力的敏感度和同理心。例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丑小鸭从出生到最后变成白天鹅,期间经历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具体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描写丑小鸭心态变化的句子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来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思考的能力。再比如,《乌鸦与狐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乌鸦和狐狸的心理进行初阶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去模仿角色,而朗读过程中扮演着的情感和语
调都会成为学生是否掌握乌鸦和狐狸心理的判断依据。而通过长时间同类型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朗读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并且,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因为朗读所带来的“语感”,而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促进传统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结构的改变
众所周知,阅读对小学生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变,不断拓宽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储备,同时,将自身的感情教育融入到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拥有更科学的方式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感悟,语文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对什么阅读内容感兴趣?如何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其兴趣转移到课堂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尽可能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小王子》、《小鹿斑比》等这些经典的著作,都可以成为教师推荐小学生阅读的最佳书单,与此同时,对于爱阅读小学生,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并且,辅以奖励,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取自己心仪的文具,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更醉心于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感情,享受中华文字为自己带来的愉悦和快乐。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大量的人文思想,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一点,不断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培养出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课外拓展知识与课内的文章进行结合,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结语: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已经成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已然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朗读教学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朗读的主体,教师从旁协助,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的朗读教学工作效率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盈.浅谈低年级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15).
[2]魏雨焕.提高城中村小学生朗读英语课文能力的一些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7).
[3]曾宪臣.学生朗读能力差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5).
[4]梁志萍.略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5]胡香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6). [6]黄香英.浅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0(15):33+35.
[7]周志宏.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9(07):208-2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