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少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乡下中学或转行,大多数便被分配到各乡村小学,甚至到了偏远山村,半天多人一校,夜晚一人一校,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
我到90年代初,由于学校条件限制,还允许学生去水边、河边给教师抬。校园里有少量单杠、双杠,没有滑梯。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优秀不优秀,都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我时任红寺乡文寺小学校长,在92级毕业典礼会上代表学校讲话:你们就要走出校门,但我们决不会忘记,你们那一张张憨厚老实,活泼机灵的笑脸,不会忘记你们为母校争光,时刻听老师推心置腹的教导,和同窗好友携手并肩,勤奋好学,勇于拼搏的精神。几年来学校每获得一枚奖牌,无不在校史上记载了大家的名字。
是的,我们的学校生活,就像刚才你们说的丰富多彩,不是吗?有喜有忧,有刚有柔。同学之间曾发生了不少案子,可在老师的正面引导下,以柔克刚,春风化雨,同学们能开阔心灵的境界,以豁达的情怀,平等的交融,使我们从教从学的日子过得轻松而不至于单调,而更加充实。
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乡村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在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有认真从教者,安贫乐道,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知足人生,多得学生爱戴,说“桃李满天
1
下”也不为过!
单位的福利当然很少,到92年国家允许集资建房我们单位就有人行动了,同事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大约有70平米,总共花了7000元左右。08年地震第二天,我走到街头,看到街边献血车旁边排了数百米的长队,多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其中不少穿着奇装异服,当时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教育大发展和大变革的世纪。所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力与速度对每个人的择业和薪俸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孜孜不倦地接受终生教育是新世纪合格劳动者的前提条件。
我选择了教师工作岗位(八十年代中)
80年代中,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已然渐渐形成,当上一名人民教师是件自己自豪别人羡慕的事。尤其是在我们农村,社会上许多有志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纷纷投身到教师行列,庞大的民办教师、代课老师便成了那个时期惹眼的风景线。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成立。教育界欢呼雀跃,社会对教师更是刮目相看,教师不但政治地位扶摇直上,经济上也令人艳羡了。不是因为收入高,而是因为收入稳定。
1985年12月,我所在的我们乡 ,经过简单的考试,便恰逢其会,我幸运地成了一位民办代课教师。我们县更是迎来了教师队伍前所未有的盛事--民办代课教师大面积转正。到80年代末,这种盛况就渐渐降温了。即时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农村中不少人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做起小生意来了。
当时,较开放的地方已出现吃皇粮者下海经商的现象。教师队伍自然概莫能外,不过我们农村的教师队伍还相对比较安静。许多教师只是耳中听听别人下海的故事,心里盘算着自己有没有这个胆量,如此而已。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集中给部分学生补课,那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教师不收取任何报酬。学生不仅有了学业上的收获,心灵也在教师的身教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一个周末,我为三年级的8名学生的免费补课,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2
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农村交通不便,医疗落后,思想保守。村里所有的妇女都在家里生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年纪稍大、经验丰富的妇女,她们肩负着在村里创造新生命的责任。一把剪刀一壶热水就可以接生一个婴儿。
我女儿出生的那天是1986年农历十月一日,恰逢单休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妻子感觉腹部有些疼痛,意味着将要分娩。而我安排了周末为几个学生补课,无奈之下,我吩咐父亲去临村请一位刘门接生婆。我急忙奔赴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说明情由打发学生回家后立即返回家。
喜从天降,刚进门,就听见迎接我到来的是女儿呱呱落地的叫声,因为母亲早不在世了,我仓促答谢了接生婆后,亲自接来岳母照料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
后来的补课,一般都是毕业班(小学五年制五年级)学生。让教师们感到欣慰的是,前来补课的学生们非常懂事,每个人都能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堂纪律特好。说实在的,当时我的免费补课,现在年轻人还以为老师和他们开玩笑呢!我们只是想扎扎实实为学生做点事,这是我们教师的无私奉献,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多次受到教育局表彰奖励,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