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西安世园会开展之际,以当代大学生视角,深入研究世园会主题,探索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分析世园会主题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城市、园林、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探讨了西安世园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互利促进城市建设,园林绿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通过对西安城市新形象的塑造、西安园林绿化和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立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以此探索出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人们发挥智慧,共同延续人类文明。
关键字:西安世园会,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目录
一、从世园会看可持续发展
二、世园会影响下的西安城市建设方向的可持续发展 2.1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注意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脉络
2.2兼顾历史名城的发展,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向
三、西安世园会影响下的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3.1注重世园会设施设备的长久利用。 3.2建设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工程。 3.3加强世园会的后续开发利用。
四、世园会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立为例 4.1水环境治理方面 4.2大气环境整治方面 4.3噪声控制方面 4.4垃圾治理方面
五、结语
正文: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它是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奇花异草的大联展,是以增进各国的相互交流,集文化成就与科技成果于一体的规模最大的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构建世界化的园林建筑背景,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一、从世园会主题看可持续发展 早期世园会曾经以激情展示为进步的生产方式,由于举办得过于频繁,耗费大量资财,给参展国家的财政造成很多困难,导致各种矛盾迭起。而后世园会不断变化的主题,重新审视曾让人类顶礼膜拜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技术进步的一次精彩绝伦的战士诠释着人类在不断反思与抉择中得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次世园会的主题是“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预示着西安及其他城市将要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全体城市人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曾说过: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来自于拉丁文“Cic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道路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至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城市,根据联合国预测,在2012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渐渐提上日程,因此,2011年西安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其中一个重要领域的内容就是“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世园会影响下的西安城市建设方向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秉承厚重文化的古城,西安在城市化进程中遵循着尊重历史、复兴文化的主要路线,发挥资源和科技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多年来,西安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实践,已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复合,从
单纯政府到多元参与,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探索道路。保护与建设并不是对立的,要使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就必须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认同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和做法,以尊重历史、尊重人文,尊重生活的态度,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遗产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思想理念来保护和延续历史脉络。
2.1.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注意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脉络。 历史文化是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继承与发展相促进,是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始终强调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坚持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相统一的方针,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了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以及明城墙的保护措施,并按照城市规划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建成了以城墙、城河、护城林带、环城道路四位一体的环城工程,再现了西安城墙昔日雄伟气势。
城市建设方面塑造了城市新形象。自2007年9月世园会申办成功以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1030.78亿元,新增绿地1666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2 个、城市广场27个、街头小绿地广场225个。其中,园区建设投入达29.5亿元,占地418公顷的园区和“一塔三馆”成为西安的新标志。举全市之力办世园,有力推动了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2%、绿地率 31.9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9平方米。为迎接世园会开园,今年实施了市政设施综合整治行动,先后对市内78条道路、11个城市出入口和115 座过街天桥整治提升和夜景亮化,营造了“两区花城、三环花带、五大花港、六类花境、十线花廊、二十座花坛、百座花园”的花卉格局,仅在世园会期间,市区用于街景布臵的鲜花摆放数量就超过7500万盆。一座满目葱茏、生机盎然的绿色西安、现代西安展现在了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面前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代表城市发展科学方向的示范工程。
2.2兼顾历史名城的发展,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向 新的城市发展方向,是人文和生态有机结合的城市模式,是宜居住、宜创业、宜生活的“家居式”城市。浐灞生态区的绿色崛起,是对城市科学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举办世园会,要成为推进西安城市建设升级换代的标志性工程,必将在优化西安城市格局、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新城。世园会工程建设要着眼于产业与人居和谐发展目标,成为着力推动城市发展由“企业城”、“产业城”模式向集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和谐新城”模式转变、由以产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典型示范。
(2)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均衡性、区域性的要求,以世园会工程为契机,促使浐灞新区在产业的选择、培育、提升等方面,突出特色,体现优势,着力发展与西安城市其他区域、关中产业带乃至
西部城市产业结构错位、功能相互补益的金融、商务、物流、旅游、花卉、休闲、居住等新兴现代产业,成为西安乃至西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实现由产业布局同构向错位互补转变的重要示范。
(3)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协调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多地注重产业聚集、社会发展等效益,在大水大绿的浐灞生态区举办世园会,要更加突出生态效益,使世园会工程成为推动城市由单纯注重产业发展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转变,继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示范工程。 三、西安世园会影响下的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追求高品质,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品牌的内涵之一。2011西安世园会是一届规模空前的盛会,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西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倾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使之成为国内外城市新的标志性工程,把西安世园会办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一届世园会。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工程。
西安世园会项目的设计及园区建设和运营应本着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展示古都西安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发展方向。要把展会与园区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这一精品工程永远保存下去,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园会。 3.1注重世园会设施设备的长久利用。
在全力办好世园会的基础上,努力摒弃以往展会过多考虑会前和
会中、而忽略会后园区综合利用的办会模式,把世园会的永久性建筑集中在1000亩左右的区域,在会展功能区设臵上将整个园区分为保留区和改造利用区,从而使西安创造宝贵花卉园林财富的同时,又为西安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宝贵空间。 3.2建设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工程。
西安世园会工程包括五大主题园艺景点、四大主体建筑、三处特色服务区、两个特色文化表演等,将通过合理利用湿地,展示当今生态建筑的最新成果,营造一幅诗意的园林艺术画卷。在园区中将建设一座“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态示范建筑,开辟生态“乌托邦”,集中展示当今生态、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做足水文章和绿文章,展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在坚持积极开放的同时,充分发挥西安地区的科技优势,推动自主创新,把绿色展会、科技展会贯穿于世园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所采用的材料及装饰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使世园会工程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工程。
3.3加强世园会的后续开发利用。
世园会结束之后,要通过二次规划,把会展保留区建设改造成为科研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公园和创意文化社区,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利用,扩大世园会的综合效益,使世园会展区成为西安、陕西乃至整个西北部地区的永久性文化财富。在世园会周边地区,加快与会展标志
性建筑相关和协调的房地产、国际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场所建设,打造西安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要紧紧依托生态区的万亩水域、万亩绿地,通过世园会的园林园艺建设,打造健康养生、休闲娱乐、大型运动公园等项目群,推动西安加快生态、活力、宜居之都建设步伐。
四、世园会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立为例
古有“八水绕长安”, 浐河和灞河就是八水中最著名的二水。长期以来浐灞河地处城市中心边缘,生态功能逐渐弱化。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安中心城市的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灞河城市段已成为西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设立了城市生态型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浐灞生态区作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区管委会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首要任务。成立之初,浐灞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主要包括:一是河流污染。浐灞河是西安市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年接纳污水量近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6。浐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但五分之一是污水,每天排入浐河的污水约10万立方米。二是垃圾围城。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三是挖沙成灾。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生态区管委会在西安省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国家、省市的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区建设工
作。
4.1水环境治理方面
针对成立之初的“污水”、“垃圾”、“采砂”三大环境问题,管委会树立“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综合治理思路和“污水资源化,湿地功能化,治理效益化”的治理目标,以碧水清污、塑河修坝、修沙造林、景观绿化、湿地恢复等生态措施为主,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大力推进浐灞河水环境效益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广运潭景区,通过利用遍布的废弃沙坑建设人工湖,营造水绿相间的湿地景观,以千亩水面、万亩绿意迎接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绽放;在浐河上游,建设雁鸣湖千亩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沿浐河铺设截污管网23公里,封堵25处排污口,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在建2座,到2010年底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37.5万吨,修建中水管网10公里,年节约自来水量900万吨。其中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已建成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0万吨)将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位于灞河东岸的灞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将于9月份开工建设,污水问题将得到彻底根治。依托污水处理厂加快中水利用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城区,目前已利用第三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回供灞桥热电厂进行工业冷却,三角洲范围内所有绿化、道路清洗均使用中水,凡中水管网铺设到位的开发地块均利用中水进行建设并在逐步扩大;在灞河入渭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衔接泾渭湿地保护区,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把污水变成生态水源,在恢复河口湿地景观的同时,推动
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产业建设。通过有效治理,浐河水质恢复到地表Ⅲ类水平,几十年的污水渠重现清流,灞河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4.2大气环境整治方面
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集中供热配套及配套工程建设,累计实现新增供热面积296万平米,二是严格执行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多次组织开展锅炉、专项整治行动,拆除污染大、热效率低的燃煤锅炉10余台,取缔非法采砂场10家、石灰厂、混凝土搅拌厂2家,查处拉土车9500辆。三是制定《浐灞生态区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浐灞生态区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狠抓落实;四是大力推广新能源。鼓励新建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及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节能技术,建立了一批示范工程。
4.3噪声控制方面
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明确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加强规划区内不同组团、不同声功能区间的防护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并从规划、环评、建审等审批角度严格执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污染控制方面主要加强对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住宅区内生活噪声、各类设备噪声的监督防治和污染控制工作。开发数字浐灞管理系统,一期建设了广运潭、欧亚论坛等四处自动噪声监测点位。09年监测数据显示,生态区噪声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噪声规划要求。
4.4垃圾治理方面:
遵循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治理原则。在桃花潭景区利用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堆出150多亩的湖心岛,形成800亩水面,并利用建筑垃圾回填沙坑,重塑景观。区内共清理垃圾120万方,建筑垃圾回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管理上,明确要求入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收集体系,积极建设垃圾回收站,压缩站,逐步形成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体系,所有生活垃圾均运往东郊江村沟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建成社区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84%。
五、结语:
世园会的目的之一是给世界展示一个绿色美丽时尚的西安新形象,改变人们对西安的看法,让西安人对生活的这座城市更有信心,它不仅为西安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己魅力和特色的平台,更提供了提升西安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探索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者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成功表率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