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友爱残疾人》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此课程强调“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即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友爱残疾人》这课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小学低年级时期,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注转而引入对他人、社会的关注。《友爱残疾人》这一课为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种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喜欢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见闻,并且具有乐于参与活动、敢于表现自我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由于学生能力各有不同,所以收集资料的多少也存在差异。面对开展模仿残疾人生活活动时,每个人的情感取向不同,会造成一部分孩子盲目地参加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了解残疾人励志的故事,树立并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模拟体验和阅读,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 (4)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多媒体丰富儿童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2、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学习气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一点。
3、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分享,从中产生心理认识以及新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从中学会自我追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感受,同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模拟活动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用的深色布,穿拉链的校服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2、师生收集的有关残疾人顽强拼搏的事例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欣赏美丽的风景,聆听美妙的音乐,在绿绿的草地上自由自在的嬉戏时,确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可能看不尽,可能听不见,可能无法用语言来交流„„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对,他们就是残疾人!
那么我们对残疾人有多少了解,他们与正常人在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完成一个小活动。 二、体验探究、理解残疾人
1、指名体验
首先,我把这位同学的眼睛蒙上,让她模拟盲人,活动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请两位同学绕过两张桌子走到对面,其他同学的任务: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在走路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一人顺利通过)
(一人蒙眼走到指定的地点)
学生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位同学轻松通过。第二位同学左碰右撞,艰难行走。
模拟盲人的同学谈感受:
师:盲人走路多不容易啊,我们应不应该笑话他们?不应该! 2、分组体验
师: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残疾人的感受?想!下面我们进行模拟体验活动,请同学们听清楚体验的内容:
PPT展示:1、单手穿衣:一只胳膊背在身后,单手穿上外衣后,系好红领巾。 2、用嘴写字:不准用手帮忙,用牙咬住笔竿在纸上写字,内容《春晓》。 3、蒙眼走路:组内自行设计路线。
4、手语交流:不能说话,只能用手势表达一件事。 我们可以任选一项进行体验,老师有两点要求: 1. 保证体验的真实性
2. 大家要注意安全,活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碰撞,能做到吗? 学生分组开始体验
3、汇报体验感受:
单手穿衣:衣服穿好了吗?为什么?
展示用嘴写出的字,怎么样?什么样的人需要用嘴写字?没有双臂的人,写个字都如此艰难,可想他们在生活中将遇到怎样的困难。 蒙眼走路:
手语传话:生活中的聋哑人,他们听不到别人说什么,不会用嘴说话,每天只能用手语跟别人交流,他们多么不容易呀!
不好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不容易知道他到底想什么„„?
看来我们认为很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他们却要克服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他们自立,自强,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故事渲染,再度感知。 1、视频欣赏(乙武洋匡):
今天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残疾朋友,想认识他吗?(出示乙武洋匡的图片,听他的故事。)同学们,画面上的洋匡坐在轮椅,面带微笑,可是,在上小学时,为了锻炼身体,洋匡不再乘坐轮椅,你能猜猜他是靠什么行走吗?是啊,残腿和屁股在校园里行走。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在夏日炎炎的夏季,乙武洋匡咬着牙,忍着肉体和地面摩擦产生的巨痛,用残腿和屁股艰难地挪动身体。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此环节关键在于智慧与心灵的碰撞。) 师:同学们,其实像乙武洋匡这样坚强勇敢、奋力拼搏的人有许许多多,书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两位,大家请看: 2、桑兰、成洁的感人事例
成洁原是一位四川省的学生,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以足代手,不仅学会了写字,还学会了书法。
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以外受伤导致瘫痪,但她却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与伤残作斗争,赢得了人们的赞扬与尊重。
3、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除此之外,你们还搜集到哪些残疾人自立自强的事例,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学生介绍
4、同学们,老师这儿也搜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想不想看看?想! 展示图片:(1)盲人歌手杨光的歌声在奥运开幕式上响彻世界。 (2)这些叔叔和阿姨,他们正在积极准备坐势排球比赛
(3)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这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震撼了全世界人心的节目—— 《千手观音》。而演员竟是无法聆听音乐的聋哑人,她们虽然不会说话,但却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告诉全世界“什么是美丽”! 5、我们从这些残疾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困难作斗争 6、看看豆博士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吧!
PPT展示: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没有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有一位残疾朋友就曾对着整个世界大声宣告:“我是残疾人,但我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请大家读出残疾朋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残疾人立志成材的故事和事例,教育学生许多残疾人“身残志气坚”,从而激发学生要学会从内心尊重和友爱他们的情感。) 四、课外延伸,友爱残疾人
1、师:同学们,残疾人可以凭着超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他们毕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我们国家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利益,制订了法律,设立了助残日,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看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
联合国将每年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 师:为了方便残疾人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哪些设施?
生:马路上铺设专用盲道,建立特殊群体教育学校、无障碍通道、电视台的哑语新闻、人民币上的盲文„„
2、师:同学们,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残疾人这个群体,那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生:看见盲人需要过马路时,扶他一起过马路。
师:主动帮助残疾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么有爱心的好孩子! 生:保证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畅通。 师:你考虑得真周到!
生:多给身边的残疾朋友一些理解和关心,不嘲笑、不模仿他们,多给他们友好的微笑和鼓励。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一个友好的微笑或鼓励的手势,就可能给他们带来战胜伤残的力量。
生:经常到他们中间去,跟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唱首歌。
师:相信残疾人朋友听了你们的话一定倍感欣慰,我代表他们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五、总结巩固,情感升华
孩子们,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轻松的学习、生活;
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关心,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对残疾人的关爱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尊重、关心、帮助,真正做到友爱残疾人。 (六)布置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将这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写下心得体会。下一节课上,让我们一起评一评,看看谁体会写得真实感人,谁已经为残疾人朋友做了一些事情。 (七)板书设计 友爱残疾人
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理解和关爱他们 体验他们的各种疾苦 帮助和疼爱他们 聆听他们的精彩人生 尊重和友爱他们
《友爱残疾人》教学反思
《友爱残疾人》是北师大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对于残疾人的尊重、友爱之情,以及学习残疾人顽强、乐观的精神;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体会社会对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关心;树立新生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关注残疾人,对他们而言,只是从报纸、新闻等渠道获得浅显的认识和感触,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想体验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情境中体验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里,我引导学生观看了盲人青年杨光在《星光大道》的曲艺模仿节目。孩子们在欣赏时,静静地把目光停留在荧屏上,随着音乐、灯光和模仿的不同人的声音的变幻,感受着盲人青年杨光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与乐观。 二、互动中体验
在下面地学习中,我精心策划了体验活动,想尽办法让孩子们理解残疾人。“蒙眼走路”----体验盲人所遇到的困难;“用手势或肢体语言表达一个意思,让小组其他成员猜。”----感受聋哑人生活中的不方便;“用肘关节夹着笔写字”、“单手穿衣服”----体会肢残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也是我最满意的地方。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真实地感受到了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不便,体会到他们要克服许多我们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小结时我这样说:“其实,残疾人生活在我们周围不需要你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过马路的时候你牵牵他的手;当他摔倒的时候你主动把他扶起来;当他坐着轮椅上坡的时候你推一推,这就是对他的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充满爱。帮助残疾人不需要你的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举手之劳。”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表示自己愿意帮助残疾人的决心。这时,
我就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助残行为。在孩子们频频点头中,我仿佛看到他们活动的身影。
接下来,我又让孩子们认识了“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无臂青年黄阳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以及我们身边的普通青年索鹏飞、代军颂今年6月7日参加高考时用脚和嘴咬着笔答题的故事。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再让学生充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激发学生向身边的英雄学习、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的决心。
体验有很多种,有些是快乐的、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无奈的„„但正是在这些体验中,孩子们的生活才更完整,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我想,有了今天的体验,他们更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关爱身边的人。 教学建议:
1.本课题是比较典型的体验学习,建议教师根据体验性活动评价标准对本课题进行重点评价。
2.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助残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