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蒿病虫害调查及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执行方案(青蒿病虫害科研计划)

来源:知库网


青蒿病虫害调查及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

执行方案

一、研究背景

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为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草蒿,廪蒿,茵陈蒿、邪蒿,香蒿,苹蒿,黑蒿,白染艮,苦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能,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植物。目前,重庆市青蒿病虫害的报道较少。主要病害有:茎腐病、黄萎病、枯萎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卷叶螟(需鉴定)、蜘蛛等、龟纹瓢虫、尺蠖、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黄蚁等等。据2016.6.13~18调查垫江和梁平青蒿病虫害发生情况,已经发现的病虫害为蚜虫、卷叶螟(待鉴定)、蜘蛛、龟纹瓢虫、黄萎病、病毒病等,制定如下防控技术研究方案。 二、研究内容

本方案基于重庆青蒿生产需要,弄清青蒿病虫害发生情况,为青蒿病虫害防治提供预防和治疗的基础资料。在全国提出“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之时,大力推进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促进无公害防控技术在青蒿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全力保障青蒿生产安全、青蒿质量安全。 1、青蒿病虫害调查研究

目前,蚜虫在青蒿上大发生,然而青蒿蚜虫具体种名,及其发生高峰期等并未有人报道过。随着青蒿人工规模种植的时间加长,病虫害问题也开始凸显。重庆市青蒿病虫害的资料较少,除曾爱萍、张永明等简单报道外,缺少对重庆地区青蒿病虫害系统的报道。弄清重庆青蒿病虫害主要种类及其发生规律,为

- 1 -

防治策略的拟定提供有效参考。于是,本研究制定了如下方案: 拟定标题:重庆青蒿病虫害调查初报及防控建议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在重庆青蒿种植区,如酉阳、垫江、梁平等地。 1.2调查时间

2016.6 ~ 2017.10 1.2调查方法

通过踏查和抽样调查确定青蒿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在有代表性的青蒿基地选定调查样点,调查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及特点,详细记录发生地、危害部位等有关数据,并对病虫害的病原、昆虫种类进行实验室鉴定。重点调查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在不同地点人工种植青蒿地块分别选择具 代表性相对均匀一致的10m×10m样方3个(共9个样方),调查发病植株占青蒿总株数的百分比。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excellent进行数据统计和spss21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Duncan新复极差多重比较,揭示其差异显著性。 3 有关表格

3.1 不同青蒿产区主要病虫害名录、分布与危害

名称Scientificname 发生地Location 危害部位Damagepart 危害程度 Damagedegree 说明:“ +++” 表示发生严重;“ ++” 表示中度发生;“ +” 表示发生轻微或偶尔发生。

3.2 不同青蒿品种病虫害危害差异

调查点 青蒿品种 植株发病率/% 叶片发病率/%

3.3 不同时间青蒿病虫害差异

调查点 青蒿品种 名称 危害程度

4 预期结果

4.1重庆青蒿病虫害种类; 4.2重庆青蒿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4.3重庆青蒿主要病虫害 4.4重庆青蒿病虫害发生时间差异 4.5重庆青蒿病虫害防治方法

2、蒿蚜虫在青蒿上的空间分布及其天敌生态位格局研究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调查地点:在重庆青蒿种植区,种植面积10亩以上。选择未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蚜虫的地块。

1.2实验时间:2016.6~2016.8 1.2实验方法

调查于2016年6月~8月完成,分别选取5块青蒿长势一致的田块,每块面积为550~700m2,每个田块中采用网格式调查4×4=16株。青蒿分叉期以前,调查时将青蒿地上部分分为上、中、下3个垂直层次,每个层次再分为东、南、西、北4个水平方向,记录叶片上青蒿蚜虫的发生数量,以及所有蚜虫天敌的类群和数量。青蒿分叉期以后,调查时先将青蒿地上部分分为上、中、下3个垂直层次,每个层次再分为东、南、西、北4个水平方向,各选择一分叉枝,分别在每个枝条的上中下部均衡挑选8片叶,记录叶片上所有青蒿蚜虫的发生数量,以及所有蚜虫天敌的类群和数量。每7天调查1次,调查在上午9:00~11:00完成。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excellent进行数据记录。分析方法参考:[1] 张应, 崔广林, 李隆云. 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保护 2013, 38(6):77~ 79. [2]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23~ 338 3 有关表格

青蒿蚜虫及天敌统计表

时间:2016年 月 日 数量 虫龄 植株编号 (头) 方位 地点: 片叶一 片叶二 调查人:张升 片叶三 片叶四 天敌 上 东 中 下 上 南 1 西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北 中 下 上 东 中 下 上 南 2 西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北 中 下 上 东 中 下 上 南 3 西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北 中 下 上 中 234234234234成 幼 卵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龄 4 东 下 上 南 中 下 上 西 中 下 上 北 中 下 4 预期结果

4.1青蒿蚜虫种群聚集分布情况; 4.2青蒿蚜虫聚集的原因;

4.3青蒿蚜虫在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情况; 4.4青蒿蚜虫的天敌种类;

4.5青蒿蚜虫天敌的跟随效应与控制潜能; 4.6 蚜茧蜂与瓢虫对青蒿蚜虫的控制效应差异。

3、几种杀虫剂对青蒿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暂拟定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等5种农药。 1.2试验方法 1.2.1田间药效

试验在垫江青蒿基地进行,每种农药按照农药品种的规定量进行试验,另设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3次重复,18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面积为20m2。背负式喷雾器按各处理浓度将农药均匀、全面喷施于各小区植株。试验期间无雨。若下雨得重新做。 1.2.1毒力测定

垫江县采集青蒿蚜虫后,在室内饲养备用。挑选虫体大小一致、生命力强的做试虫。

青蒿蚜虫采用浸叶接虫法测定药剂的触杀毒力。每种药剂设置5~6个等比浓度梯度及空白对照。将新鲜青蒿叶分别浸入药剂10秒钟,取出晾干后放入养虫皿内。每组接入试虫20头,重复3次,室内条件下24h、 48h检查死亡率。 2 分析方法 2.1田间药效分析

施药前在每一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各取20株、每株1片叶,分别定点调查青蒿蚜虫数,作为虫口基数,药后1、3、7、15d调查残存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并进行方差分析。 2.2毒力测定分析

用Abbott公式分别计算各药剂对青蒿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以药剂有效浓度的自然对数值为自变量,以校正死亡率的几率值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蚜虫对药剂反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值,计算药剂对青蒿蚜虫的相对毒力指数。 3 预期结果

3.1不同杀虫剂对青蒿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3.2不同农药对青蒿蚜虫的毒力差异; 3.3青蒿蚜虫化学防治的用药建议。 4 有关表格

农药名称 噻虫嗪 重复 噻1 噻2 噻3 甲1 甲2 甲3 高1 高2 高3 吡1 吡2 吡3 啶1 啶2 啶3 CK1 CK2 CK3 害虫及天敌数 甲氨基阿维菌素 高效氟氯菊酯 吡虫啉 啶虫脒 CK

4、三种杀虫剂对蚜茧蜂寄生青蒿蚜虫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昆虫:青蒿蚜虫(具体种需进一步鉴别)取自垫江县青蒿基地,将其在温室无虫青蒿健康苗上进行继代饲养,期间未接触任何药剂, 在温度26±1℃ 、相对湿度70%、光周期为L16h:D8h条件下饲养;蚜茧蜂也采集自同一生境下,在同等条件下饲养。

供试青蒿:将田间青蒿苗移栽自盆钵中,做好水肥管理。供试验所用。 药剂及仪器: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氟氯菊酯,用清水稀释成田间推荐浓度3000倍液备用。SZ2-ILST型体视镜,L56-03型喉头喷雾器。 1.2 方法

1.2.1 速效噻虫嗪对蚜茧蜂的直接致死影响

选取1株生长健壮的青蒿苗,用喉头喷雾器向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 3000倍的速效噻虫嗪溶液30ml,以清水叶面喷雾作对照。 待液体晾干,将直径2.5cm的微虫笼夹在叶片上,接入20头24h内羽化的蚜茧蜂,将处理后的青蒿苗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70±5)% 、光周期L16h:D8h的人工气候箱内,24h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蚜茧蜂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各处理均重复5次。死亡率=死亡的丽蚜小蜂数/20×100%。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试验方法相同。

1.2.2速效噻虫嗪对蚜茧蜂寄生青蒿蚜虫的影响

选取生长健壮的青蒿苗,接种青蒿蚜虫,将青蒿苗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70±5)% 、光周期L16h:D8h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培养备用。 选取1株带有较多1龄蚜虫的青蒿苗,1龄蚜虫不多时可以向其接入1龄蚜虫到

足够量。向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3000倍的速效噻虫嗪30ml。以清水叶面喷雾作对照。将处理后的青蒿苗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70±5)% 、光周期L16h:D8h的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培养,当发育至 2龄时,去除其它龄期蚜虫及死亡蚜虫,每片株青蒿苗保留50头蚜虫,接入1头24h内羽化的蚜茧蜂雌蜂寄生蚜虫,24h后去除雌蜂。每天观察并记录产生僵蚜和死亡蚜虫数量,并计算寄生率、羽化率、致死率及发育历期,每天给羽化的后代蚜茧蜂提供带有50头2~3龄蚜虫且未接触药剂的青蒿植株,直至蚜茧蜂死亡,记录其寿命,试验重复10次。寄生率=僵蚜数/50×100%,羽化率=成功羽化的蚜茧蜂数/僵蚜数×100%。氧化乐果、吡虫啉试验方法相同。 2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寄生率、致死率、羽化率数据进行反正弦转换以使其符合正态分布假设,采用单因素方差法 (one-way ANOVA)进行分析,Tukey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3 预期结果

3.1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高效氟氯氢菊酯对蚜茧蜂的直接致死效应及差异

3.2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高效氟氯氢菊酯对蚜茧蜂寄生率的影响及差异 3.3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高效氟氯氢菊酯对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4速效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高效氟氯氢菊酯对蚜茧蜂(天敌)安全性评价

5、蚜虫危害对青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样品取至重庆市垫江县石岭青蒿种植基地,选取未施用任何农药的 “华丽”青蒿品种。同一株上蚜虫不同危害程度分别取样,重复3次。不同株上被蚜虫不同危害程度分别取样,重复3次。蚜虫分级标准为:0级:蚜虫未危害(整个花枝未见蚜虫危害);1级:蚜虫轻度危害(花簇平均有蚜量小于30头,花蕾基本未出现畸形、变色等现象);2级:蚜虫中度危害(花簇平均有蚜量30头-100头,花蕾少量畸形、变色);3级:蚜虫严重危害(花簇平均有蚜量100头以上,花蕾大量畸形变色)。于2016年7月7日采样一次,干后备用,检测青蒿素等成分的含量。 2 有关表格

品种:华丽 0级 同1 同1-0 0级 同2 同1-0 0级 同3 同1-0 品种:华丽

不0-1 0级 不0-2 不0-3 不1-1 1级 不1-2 不1-3 不2-1 2级 不2-2 不2-3 不3-1 3级 不3-2 不3-3 1级 同1-1 1级 同1-1 1级 同1-1 数量: 2级 同1-2 2级 同1-2 2级 同1-2 3级 同1-3 3级 同1-3 3级 同1-3 数量 6、无公害农药防治青蒿白粉病田问防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通过查阅国家无公害化学药剂名录,以及农药市场调查,确定4种化学农药和1种生物农药共计5种进行室外农药筛选试验。调查时,需要记录农药名称、主要成分、生产厂家等信息。然后确定试验所用药剂。 1.2 方法

试验方法室外小区试验在重庆市酉阳县青蒿种植试验基地进行,青蒿品种为“华丽”品种。试验设5种农药按照厂家推荐的浓度和清水对照6个处理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栽培青蒿15株,小区面积20m2,施药时机选在发病前半个月左右,开始施药,分2次施药,每次间隔15d,采用手动喷雾器施药。

2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以第2次施药后第10天分别调查各小区进行病情调查,记载每株的总叶片数、病叶数,并对病叶进行严重度分级,计算病指数和相对防效,并用新复极差法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处理药剂间的差异显著性。根据公式,计算出有关指标。用excellent和spss做出数据分析结论。利用Origin绘制有关图像分析说明。

病叶严重度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1/2;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2~3/4;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4 以上。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计算方法如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