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吨的认识》案例分析
池永良
“吨的认识”是一节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亲身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互化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转化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为此,我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执教了这一课,力求对以上问题有所改进。
二、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知吨
1.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2.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4.师: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重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充分认识吨
1.学生背同学感受一吨(每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1)请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一个学生来背两个学生。
(2)师:猜一猜这两个学生大约有多重?
想一想: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3)师:100千克的沙子很重,40个这些同学重量才是1吨,说说一吨等于多少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再次感受一吨。
师:猜猜池老师的体重有多少?抱抱老师,感受体重。
估一估,大约多少个池老师这样体重的成人有1吨?
3.同桌互背,估算、感受一吨。
同桌合作:先问一问同桌的体重,再背一背或抱一抱同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一吨。
4.感受一吨水的质量。
(1)汇报昨天回去调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学生课前了解)。
(2)一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一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一吨的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在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三维目标。】
(三)单位名称互化教学
1.单名数互化。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等于1 000千克,那2吨等于多少千克呢?3吨呢?
出示:6吨=( )千克
8吨=( )千克
2 000千克=( )吨
2.复名数互化。
出示:5吨280千克=( )千克
7吨50千克=( )千克
8 100千克=( )吨( )千克
9 090千克=( )吨( )千克
师:刚才我们并没有讨论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练习
1.将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
2.填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块橡皮的质量是30( )。
(2)电梯载重量为1( )。
(3)一个足球重约2( )。
(4)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3.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
早上起床后,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然后接了约2吨重的水洗脸。妈妈已为我准备了一盒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150千克重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早饭,背上2克重的书包上学去。在路上,碰上了我们班的“大块头”,他的体重有50多吨呢!校门口那两头重约1千克的石狮子威武地站立着,好像在迎接我们!
4.帮小动物过桥(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师:小动物们想过桥,看到桥边有一个醒目的交通标志,可是它们谁也不认识,你们认识吗?
(2)在平常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标志吗?
(3)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过桥?
【设计意图: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三、课后反思
(一)正确定位,明确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在把握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时把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建立“吨”的观念上,而在处理“进率”这个内容时主要采取的是先让学生弄清楚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说思路的学习方式,并非因为是教学重点而花很多的笔墨。在执教过程中,个别的学生对于复名数的换算稍感困难,教师设计了让同桌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很快就克服了困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与教师都较好地扮演了各自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进行教学难点的学习。
(二)注重过程,突出体悟
1.多次体验,亲历中巩固观念的建立。
“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入、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米、分米、厘米等一些计量单位来说,体验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学生体验大计量单位的确很难,这也是教师觉得这样的课难上的根本原因。
课中设计了多次让学生体验的环节,“体验—感悟—再体验—再感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把自己的感官充分作用于具体对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官与实践的刺激中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这些计量单位的感知。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模糊、抽象的数学知识。
2.反复猜测,反差中强化观念的建立。
猜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运用在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课中设计了较多的“猜一猜”的环节,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或教师揭示答案来得到正确数据,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强烈反差中产生一种震撼,这样的心理活动往往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强化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同时安排一次次的猜想,也旨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学习有一个较好的提升过程,因为每一次的猜想都是对这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一次强化。我们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猜想都会比前面更加合理,更加接近正确答案,这说明学生在猜想时大脑能及时调动前面的学习内容,作了较好的联想,而不是凭空胡乱猜测。
3.结合实际,运用中整合多元的目标。
这两堂课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始终围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理念来设计的,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这些与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相符的内容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密切联系也可以使学生每当接触到这些事物时,就能调起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以此来促进大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始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学了有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两堂课的设计都将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很好地整合起来。
教师要有一定的 学科整合意识,同时又要注意将教学重难点分散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做个有心人,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教学重难点进行分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