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实验日期:2010、11 1、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原理和碘量法的测定方法;
2、了解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淀粉指示剂的正确使用;学习终点的判断和观察。
二、方法原理:
在以HAc为介质的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I -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沉淀并定量析出I2: 2Cu2+ + 4I - ===CuI↓ + I2
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I2 + 2S2O32- === 2I - + S4O62-
由于CuI沉淀表面吸附I2故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I沉淀对I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被Na2S2O3溶液滴定后,再加入KCN或KSCN,使CuI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CuSCN沉淀。
CuI + SCN- = CuSCN↓ + I -
CuSCN吸附I2的倾向较小,因而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三、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CuSO4g5H2O0.5~0.6g于250mL锥形瓶用Na2S2O3标液继续滴定
棕红色变为淡黄色加5mL1mol.L1H2SO4,100mL水充分溶解,加1gKI
2mL5ggL1淀粉(蓝色)Na2S2O3标液继续滴定浅蓝色
10mL100ggL1KSCN(蓝色转深)Na2S2O3标液继续滴定行测定三次。
蓝色消失,米色CuSCN沉淀,即为终点,平
实验注意问题:1、酸度控制为pH3~4。
酸度过低:会降低反应速度,同时Cu部分水解(pH=时开始水解);
酸度过高:(1)I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2(Cu有催化作用),使结果偏高;
22(2)S2O32-发生分解,S2O32- + 2H+ = S↓ + H2SO3
不含铁时:用H2SO4或HAC调节酸度。不能用HCl调节酸度,因HCl易与Cu2+形成
2CuCl4络离子,不利于滴定反应;
含有铁时:用NH4HF2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3~4,同时可使共存的Fe转化为
3FeF63,以消除铁对Cu2的干扰。
2、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不能过早加入。否则将有较多的I2与淀粉指示剂结合,而这部分I2在终点时解离较慢,造成终点拖后。
3、防止CuI吸附I2。临近终点前加入NH4SCN使沉淀表面形成一层CuSCN,并将吸附的I2释放出来,以免测定结果偏低。(CuSCN不吸附I2)。但NH4SCN不宜过早加入,否则,NH4SCN会还原I2,使结果偏低。
四、数所记录和处理:
项目 试样质量(g) 滴定管初读数(mL) 滴定管末读数(mL) 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体积(mL) 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mo∙L-1) 试样中铜得质量分数(%) 试样中铜得平均质量分数(%) 相对平均偏差(%) 1 2 3 注:铜原子的摩尔质量MCu=63.546 g/mol。
五、思考题:
1.本实验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 答:本实验中的反应式为:
2Cu25I2CuII3 2S2O32I3S4O623I
I-不仅是Cu2+的还原剂,还是Cu+的沉淀剂和I-的络合剂。 2.本实验为什么要加入NH4SCN为什么不能过早地加入
答:因CuI沉淀表面吸附I2,这部分I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加入NH4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但为了防止I2对SCN-的氧化,而NH4SCN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