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𝐻2𝑂(l)时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二)实验原理:
根据中和热的概念,通过简单实验测量一定量的酸、碱溶液在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由此求得中和热。
(三)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盐酸、0.55mol/L NaOH溶液。
(四)实验步骤:
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𝑡1),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𝑡2),记录数据。
④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拌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𝑡3),记录数据。 ⑤重复实验步骤②~④三次。
(五)实验数据处理
①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②为了计算方便,可近似地认为实验所用盐酸、NaOH溶液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
③盐酸的质量𝑚1=50g,NaOH溶液的质量𝑚2=50g,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反应体系的温度变化∆t=𝑡3-𝑡1+𝑡22
,实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𝑚1+𝑚2)·c·(𝑡3−
𝑡+𝑡
(𝑚1+𝑚2)×𝑐×(𝑡3−12)×10−3
2𝑡1+𝑡22
),则生成1mol𝐻2𝑂(l)时的反应热∆H=-2𝑛(𝐻2𝑂)=-𝑡+𝑡
0.418(𝑡3−12)0.025
kJ/mol。
(六)导致测定存在误差的原因 ①量取溶液的体积不准确。
②温度计读数有误(如未读取到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就记为终止温度) ③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溅出。
④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测定的∆H偏大。
⑤隔热层隔热效果不好,实验过程中有热量损失,导致测定的∆H偏大。 ⑥测过酸溶液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便立即去测碱溶液的温度。 ⑦溶液浓度不准确。 ⑧没有进行重复实验。
(七)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反应的误差分析如表所示: 引起误差的原因 温度差 |∆H| 保温措施不好 偏小 偏小 搅拌不充分 偏小 偏小 所用酸、碱溶液浓度过大 偏大 偏大 用同浓度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 偏小 偏小 用同浓度的C𝐻3𝐶𝑂𝑂𝐻溶液代替盐酸 偏小 偏小 (八)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做好保温措施,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具体操作:
①大烧杯与小烧杯之间应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碎纸条,使两个烧杯口相平。 ②用泡沫塑料或硬纸板作盖板。
③环形玻璃搅拌棒不能用金属搅拌棒代替(金属传热快,热量损失较大)。
(九)为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酸、碱溶液应当使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①测定中和热时不能用弱酸溶液或弱碱溶液,因为弱酸或弱碱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且电离时要吸收部分热量,使所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②测定中和热时也不能用浓酸或浓碱,因为浓酸或浓碱溶于水时一般会放热,使所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十)温度计不能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只能用于测量溶液的温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