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探讨

来源:知库网
管理视野

上课时间;同一课程,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生可跨系跨专业选课,但只是为了拓宽知识面,并不计入总学分。

(五)新设导师制

为防止学生盲目选课造成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课是十分必要的。实行导师制可帮助学生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的要求,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计划;可以深入细致地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六)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

由于学生成绩采用学分绩点,因此,实行新的学分制后,不再有

一、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籍管理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其中学年制是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课程基本上按学年安排,其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死板,因而渐渐不能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管理之需。而学分制学籍管理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优越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相比学年制,学分制学籍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计划更灵活

为了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以及跨专业修课,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设置要求更加灵活和弹性,以满足这一需求。除了规定的必修课外,还要求有相当数量的优质选修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学分制下的课程各类比较丰富,有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全校限选课等等。

(二)培养模式多样化

不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开设主辅修、双学位等专业,逐步放开转专业,以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允许学生通过获得创新学分取代专业培养要求的学分,通过国家某些等级考试的成绩替代校内相应专业的课程以取得学分等等。

(三)学制弹性化

学生毕业不再受“四年制”限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特殊情况或创业等原因需要暂时中断学业的,允许其延长学习年限等等,弹性学制让学生充分掌握主动权。

(四)实行选课制度

一定条件下的选课制是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必然要求。包含三方面内容:在不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由选择所学课程及

作者简介:汪晓艳,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

补考、缓考,对于考试不及格或缺考的课程,可以重修一次,并通过再次考试获得相应学分,留降级制度也随之取消。

(七)学籍管理模式网络化

繁琐复杂地学分记载和统计、相当规模的排课选课等,使得整个学籍管理体系也要相应地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要求,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务管理系统,创建高效率的信息管理平台,成为高校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我校试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着重2005年3月,

强调了扩大高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跨校修读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建立更具生机活力和严格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我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试行学分制学籍管理。也就是说,目前我校处于学年学分共存,逐步实现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时期。为此,我校为学分制的试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购进并启动了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全面推行学籍管理信息化;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如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三、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细致地修订,核定总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各专业课程学分相对固定,教学计划中只规定各专业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而对什么时间选修什么课程不作具体规定,但规定在校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可以同时修读双学位课程。四、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五、取消补考、降级,采用重修制,如果考试不及格或缺考,就意味着没能获得相应学分,则该门课程必须重修。六、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并纳入总学分,如果考核不及格或缺考,学生可以重修该课程或改选其它课程。经过一年的试行,我校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已初具规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